李小妞 李 颖
作者单位:1.正阳县人民医院心内科 463600 2.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 133000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种经外周静脉穿刺导进中心静脉的静脉输注方式,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留置时间长,明显减少频繁穿刺,因此在临床被广泛使用[1]。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导管并发症也日益凸显,并发症与患者自我管理主观能动性、家庭支持配合度、专科护士护理多元化、社会资源利用度的有效性密切相关[2]。因此,PICC置管后的安全管理及维护至关重要。目前,PICC置管及维护基本依赖PICC专科护士独立完成,但穿刺部位评估、导管尖端位置的选择及相关性并发症等问题PICC专科护士难以很好处理,需要介入科、超声科及放射科等多学科协作共同处理。近年来,多学科协作(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在临床被广泛应用[3,4],该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发挥各学科团队成员的优势,在治疗方式上达成共识,患者能接受到更专业且规范治疗,使医院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同时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且保障了患者安全[5,6]。本研究将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应用到PICC置管患者中,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取2020年6月至9月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分组,前50例为对照组,后50例为干预组。纳入标准:①因病需要且首次置入PICC;②年龄在18周岁及以上,语言沟通无障碍者;③知情并自愿加入且能够利用微信进行信息交流者。排除标准:①在外院置入PICC导管的患者;②死亡、自行退出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同质性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详见表1。本研究经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表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及同质性检验
表2 MDT团队组建及人员分工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健康宣教模式。口头宣教介绍PICC置管的目的、优点、流程、置管方式及潜在风险,介绍置管处皮肤清洁处理方法及置管过程中的配合要点;向患者讲解置管正确的摆放体位,保持穿刺侧肢体不动;告知患者插管过程中头部尽量向后仰,再转向置管侧肩部,头偏向一侧,下巴贴紧贴肩胛部;告知患者置管后行胸部X线拍片的重要性;置管后24小时内注意事项。发放PICC维护手册,向患者讲解手册内容,告知患者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及时到医院进行处理;着重介绍按时维护的流程及重要性;教会患者PICC日常观察要点、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及手臂功能锻炼操。电话随访主要包括患者的心理指导、导管维护指导、饮食指导、复诊指导以及指导解决处理相关并发症。
1.2.2 干预组
实施多学科团队协作护理模式,组建MDT团队,实行规范化、专业化、全程化的PICC导管管理。
1.2.2.1 团队组建
组建MDT团队并建立微信群,包括PICC专科护士、肿瘤科医生、放射科技师、超声科技师、研究生及团队协调者,明确各成员的具体分工,详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1.2.2.2 团队成员培训
团队成员按照相应的培训内容进行统一培训,其中培训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PICC专业知识;本研究的整体实施流程及具体干预形式、方案及内容。
1.2.2.3 干预方式及内容
患者入院当日由研究者建立患者PICC护理管理档案。电话随访作为最直接、有效、经济的延续护理形式,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导管管理情况,并给予心理护理增强其导管管理信心,指导患者正确进行PICC置管后的家庭护理,电话随访频次第1个月为4次,以后为每2周1次。建立PICC置管MDT网络平台: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和制定微信内容并由研究者本人编辑发送,每条导管管理知识与链接都是通过团队层层筛选,并由主管护士职称的PICC专科护士进行审核,然后以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在每周五进行发送。微信群在线指导:对于患者提出的问题会有专业人员在线解答,并鼓励患者在微信群中相互分享自己的心得,同时及时解决患者特殊需求及并发症情况。对于患者的共性问题将解决方案以视频、图片、语音、文字信息等形式分享至群内。MDT网络平台的建立是指导有效开展护理干预工作重要措施。其目的借助该平台有效传播导管维护知识并及时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及时解决患者的疑问,从而使患者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
1.2.3 干预时间
两组均干预3个月。
① 自我管理能力:采用刘春丽[7]的PICC自我管理能力量表,其分为7个维度,35个条目,得分为35~175分,得分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好。②健康教育接受程度:PICC健康教育接受程度问卷是由学者杨丽[8]等编制,包括5个维度,共46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健康教育接受情况越好。③PICC并发症发生率:依据PICC导管维护记录单在患者实施3个月干预措施后进行收集。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①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疾病相关资料。②采用卡方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进行同质性检验。③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分析比较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健康教育接受程度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变化差异。P<0.05时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如表3所示,干预前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总分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P<0.01)。
如表4所示,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总分、置管前后、带管出院后及拔管维度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置管时维度差异不显著(P>0.05)。
表4 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比较 单位:分
如表5所示,干预后两组患者共17例(17%)发生并发症,干预组4例(8%)低于对照组[13例(26%)],P<0.05。
表5 干预后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自我管理是患者主动采取与其疾病相关的预防性措施,从而促进自身健康的行为[9]。研究表明[10]患者导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低与自我管理能力息息相关,自我管理能力高低会影响导管留置时间,因此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对疾病治疗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显示,MDT护理模式干预后,干预组自我管理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往健康教育中,专科护士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以本领域出发为主,遇到超出本专业的疑难问题时经常凭借以往工作经验或者遵医嘱进行处理,缺乏评判性和循证思维,从而给予患者的护理还不够全面。实施MDT护理模式后干预组得分显著提高,原因如下:①MDT护理模式改变了护士原来单一的健康教育方式,其宣教内容更丰富,专业性更强,从而使患者得到全方位优质护理服务;②通过微信平台定期推送健康教育内容,可供患者反复回看,避免遗忘,对患者实现强化健康教育,进而形成有效的自我管理;③通过微信途径以视频、图文、语音等多种形式呈现健康教育信息,更容易被患者接纳,患者在干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再受时间的限制,能及时得到医护人员专业而规范的指导与帮助,最终患者导管管理实际水平得到显著提高。MDT的建立,经不同经验和知识领域的多位专业人员判断,对患者病情认识更加准确,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对疾病护理的需求,及时、准确地识别异常情况,从而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置管安全。另一方面,多学科合作交流有利于提高护士的专业能力及评判性思维,进而为患者提供优质、全面的护理服务。
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是对患者健康教育效果的反馈,表明个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的能力。[11]。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虽然两组患者的健康教育接受程度均有所提升,但干预组提升更明显,总分及其四个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DT护理模式干预在整个干预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患者能接受到多元化干预,同时可以通过微信与MDT团队成员进行交流,多学科健康教育内容更能满足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患者主动参与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更高,从而使患者的健康教育接受程度提高。
PICC是肿瘤患者长期化疗的重要给药途径,但由于各种因素(患者因素、导管因素、操作者因素、维护因素)易引起相关并发症,包括静脉炎、感染、堵塞、渗血、渗液等,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因此受到严重影响[12]。因此,PICC并发症问题是一直是医务人员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中,干预组和对照组发生并发症分别为4例(8%)和13例(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DT护理模式干预过程中多学科团队成员发挥本专业优势保障置管安全,同时提升了PICC专科护士的专业能力,使置管和维护更规范化,导管并发症能够得到有效监测与防范,因此降低导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在全球新发癌症高发病率的大背景下,PICC置管作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方法需求也不断加大,但导管相关并发症一直困扰着患者。对并发症做出准确识别且及时正确处理可有效延长置管使用时间。多学科团队合作从PICC管理模式上创新,规范置管及维护流程,进而提高护理人员沟通及循证思维能力,开阔了专业视野。相关研究表明[13~16]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能提高置管患者、护士自身的满意度以及静疗护理质量,降低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护士职业伤害,促进专业发展。MDT护理模式顺应了医学发展潮流,对置管及护理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规范化的质量控制,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降低了风险和安全隐患,弥补了传统模式的缺陷,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