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兴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说明》中指出,核心价值、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高考的考查内容,也就是“考什么”的问题。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居于“四层”中的第一层和第二层,然而在“言必称素养”的今天,作为最高层的核心价值显得有点“高处不胜寒”。这有理解层面的原因,当然也有认识不足的缘由。那么,有没有必要打通从核心素养到核心价值的“最后一公里”?答案是肯定的。
作为考查内容的第一层,核心价值既是考查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引领其他层次考查内容的“总航标”,其他三层必须置于核心价值的统领之下。因此,为了考核学生核心价值的水平,考查内容的选择应该聚焦于能够反映出核心价值的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情境,从而测量出学生在分析解决这些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水平。
由此,我们将“双核”视域下的单元教学设计作为着力点,希冀寻找旨归素养的关键路径。那么问题又来了。我们强调的是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的“合”,即学科素养的问题情境必须选择能够体现出核心价值引领的作用的问题情境。但是,有“合”就有“分”,核心素养与核心价值之间的关系还是要辩证地看。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牧航认为:“素养是在正确价值观指导下的能力和知识的运用,如果在错误的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能力和知识,即使问题解决了,也不能称之为素养”。可见,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下实现的,虽然因为学科差异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正确价值观,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些学科所赋予的正确价值观与核心价值殊途而同归。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落实“双核”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要求,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这都要求我们从单元整体的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用大概念、大任务、大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是停留在分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表层上,促进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认知框架。
以此为基础,我们以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主题,立足“双核”,以单元教学路径设计教学过程。
一、教学思路
课标要求“认识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和巩固的意义”“认识汉崩溃灭亡的原因”。此课要在展示汉朝兴衰的史事线索中,突出大一统王朝的巩固并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高中阶段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基于史料研习和综合思考,进一步提升学生对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认识,并以相关史事为抓手,培育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因此,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单元主题引导下的问题链进行教学设计,描摹整体,聚焦主题,感怀兴亡,提升“双核”。
二、教学目标
一是通过研习史料、观察地图对汉朝初年郡国并行问题进行辩证的理解,形成对历史问题的全面认知,通过不同角度史料的呈现,让学生知道历史解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是通过史料,并运用唯物史观,了解文景之治与平定七国之乱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内涵。
三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表格,梳理出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培养历史思维,涵养家国情怀。
四是通过小组合作,制作汉代兴衰近四百年时间轴,学史悟兴衰,分组进行史事讲述、现象分析、观点交换来了解两汉的衰亡,总结王朝兴衰的经验,彰显历史的借鉴价值。
五是通过引出近代民主人士黄炎培与毛泽东著名的“窑洞对”,让学生知道历史兴衰周期律的概念,以此升华本课内容,达成核心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
材料1:《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
问题1:刘邦分封异姓王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材料2:《汉书》:“昔高祖定天下,功臣异姓而王者八国。张耳、吴芮、彭越、黥布、臧荼、卢绾与两韩信,皆檄一时之权变,以诈立成功。”
问题2:刘邦分封异姓诸侯王是真心的吗?怎么解决异姓诸侯王?
设计意图:通过两段材料、两个问题,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人和事情,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为引出下面郡国并行问题做铺垫。
材料3:通过地图(略)展示汉初封国从“因功分封”到“因亲分封”的变化。
问题3:汉初的封国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时空观念,通过封国性质的变化,让学生明白看似熟知的知识,实际上仍然值得挖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也补齐了教材的“漏洞”,将郡国的内在变化完整地呈现给学生。
材料4: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 )
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问题4:郡国并行的地方制度起到如汉高祖刘邦所愿的作用了吗?
设计意图:以高考题作为史料,既是对教材的补充,又可以锻炼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在讲述的过程,学生也逐渐明白,刘邦是错误地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际上同姓封国也是中央巨大的离心力。
材料5:《汉书·诸侯王表》:文帝采贾生之议,分齐、赵,景帝用晁错之计削吴、楚。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诸侯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
问题5:汉武帝削弱诸侯王势力的具体措施是什么?是否有成效?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史料,让学生知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由此措施带来的一系列影响,进而让学生完成列表,并展示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帮助学生理解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实际上可以表现为国家认同、思想认同、经济认同和地域认同。
问题6:请大家自主阅读教科书第20—24页,自己设计绘制两汉时期的时间轴,并思考:
a.汉朝创业的雄心勃勃分别体现在哪些帝王时期,其兴的经验是什么?
b.西汉末期和东汉中后期,松懈腐化直指人亡政息的教训有哪些?
设计意图:通过“学史悟兴衰”和绘制时间抽,帮助学生扎实基础,提升价值,培养历史思维。
材料6:1945年在延安的窑洞中,民主人士黄炎培在与毛泽东的谈话中提出著名的“历史兴亡周期律”。
设计意图:通过“学史悟兴衰”,将历史的镜头拉近,让学生探讨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理解不断吸取历史经验教训,重视民主、民生、民本,是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律”的不二法门,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依托单元教学的设计,可以将核心价值和核心素养真正意义上在课堂落地。通过作业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后,大部分学生在具备了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后,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无疑说明基于“双核”视域下的历史单元教学是旨归素养的有效途径。当然,这也进一步说明单元设计是学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科核心素养和核心价值落地的关键路径。它对于改变当前“唯分数论”的育人结果,对于改变以“知识至上”的课堂教学,及其由此产生的师生“忙得要死却效果甚微”的现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总之,追求理解的历史课堂,要在“双核”立意的统摄下,以单元教学为主要路径,创设有效情境,调动必备知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徐德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