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建平 姜波 庄燕 傅厚荃 钱蓓蓓 任伟璇 焦辰菲
作者简介:明建平,天津市和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姜波 庄燕 傅厚荃 钱蓓蓓 任伟璇 焦辰菲,天津市和平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各国普遍认识到人工智能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近些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将其应用在教育领域的国家、区域日渐增多。AIGC技术可以基于训练数据和生成算法模型,针对人们的需求指令,生成创造新的文本、图像、音乐、视频、3D 交互等内容和数据。当然,AIGC技术也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小的影响。首先,在“教”的方面,课堂内容呈现多元开放,教学形式呈现多维互动,教学资源呈现融合跨界;其次,在“学”的方面,支持师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内容更加个性,学习形式更加自主,学习资源更加丰富;再次,在“研”的方面,基础科研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成果评价标准需要完善优化,科研能力提升面临不小挑战;然后,在“管”的方面,管理依据更加明确,管理颗粒度更加精细,管理策略更加合理;最后,在“评”的方面,教育评价的定量部分比重将增加,原来不容易评价的内容(如德育、心理等)将会有所突破,评价的适用范围将扩大。此外,AIGC技术对资源结构、评价方式、家庭教育、培养策略、环境迭代等发展生态的现状,也造成了不小影响。如何合理地应对技术带来的冲击,探讨区域、学校和师生发展之间的共性因素及相互关系,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辅助教与学,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值得我们深思和研究。
一、学校中关联师生发展的共性因素及相互关系
(一)共性因素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引下,从一切为了师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出发,在进行充分的文献资料检索、已有成果分析、区域情况调研、特色案例研究等基础上,我们提炼了校园中与师生发展相关的共性因素:环境、家庭、资源、评价和培养。其中:
环境是学校中支持师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硬件和软件统称。包括:硬环境,即校园内师生共同活动空间、学科实验空间、学生实践体验空间等;软环境,即软件操作平台、规章制度等。
家庭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校外支持部分。在应对诸如AIGC等技术冲击时,家长与学校的紧密协作,有助于实现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资源是学校中满足师生教与学发展的数据、信息、知识技能、校园文化和内外支持等物质和能量的统称。资源的产生、管理、筛选、应用和更新等,应具备时代性、兼容性、规范性和开放性。
评价是指学校在实现育人目标、完成品质内涵发展过程中,设计并实施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导向性行动标准的结论。影响学校评价体系变动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文化重构、特色强化、外部作用和内需发展等方面。
培养是指满足师生可持续、健康发展,兼具系统化、全面化、个性化服务于国家总体要求、学校育人目标的各级各类培训和教育。培养应符合价值导向、需求导向和发展导向。价值导向,即要牢牢把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从思想意识、行为准则、实施策略、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持续、系统培养;需求导向,即以师生个人需求为前提,在汇总、分析、梳理各自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阶段性地实施培养;发展导向,即通过充分调研,整理出具有时代性、区域性、学校整体性及师生独特性的综合情況,在统筹阶段与全局、合格与特长、规定与选择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策略。
(二)相互关系
AIGC冲击下,学校教育生态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对关联师生发展的学校因素(即环境、家庭、资源、评价和培养),做好关系梳理、结构调整、明确分工,有利于应对技术冲击下师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稳步实施。
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影响,对学校发展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对校园中的师生来说更是如此。根据新课标要求,教育应与师生建立实际有效的链接,才能发挥积极、深远的影响,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融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和实际行动中。“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即教材”的教育生态,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吸纳新事物、新理念、新机遇。“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在技术、资源的丰盈下,为学生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提供了多样的选择,“知识问题化,问题场景化,场景生活化”的教育策略在环境、家庭、资源、评价和培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被教育人更多地创造性应用。
AIGC等技术的逐步广泛、深入应用,为学校师生接触环境的升级改造提供了有益参考。智能化、个性化、精准化的软硬件与时俱进,让校园不再是封闭的罐子,而成为师生内心丰盈、情感丰沛、体验丰实的场域,与之相匹配的是支撑师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供给侧内容、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原来固定型、静态化、分散式的教与学资源,将会被交互式、特色化、启发性的生成式、定制化内容替代。作为学校管理者,要时刻关注基于学校持续发展、师生长远利益的培养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而作为家长,要在理解和接受技术发展现实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孩子的个体成长需要,主动与学校协作、联系教师,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区域中涉及学校发展的共性因素及相互关系
如果将技术的本质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话,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符合、适应、具备了时代所需、人们所期的特点。影响师生发展的直接因素中,随着环境、资源、评价、培养和家庭等因素的迭代、完善、优化或重构,带来的是影响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共性因素的同步调整,甚至是先步改变。
(一)共性因素——SMART模型的提出
和平区在深入调研、详细分析、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总结提炼出推动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的区域教育发展应为模型——SMART模型(见图1),旨在解决区域共性问题,保障和平教育与时俱进、持续高效发展。该模型的提出,对区域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组成因素有:
场景生态(Scenarios and Ecological),即在AIGC等技术冲击下,区域为支持学校技术革新、创新发展而提供的具有兼容性、开放性、选择性的发展平台和共享共建环境。
管理体系(Management System),即为更好地呼应技术冲击下教育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改善,针对区域技术迭代升级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而形成的内外资源互相关联、相互影响的系列要素。
推进机制(Advance Mechanism),即为实现各级目标而形成的系统性、规范化、联动式的结构关系和行动策略。
规章制度(Rules and Regulations),即为实现技术助力下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升而制定的保障体系健康、良性运转的总体要求和规范。
队伍建设(Team Building),即为提升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品质,根据区域实际,立足整体生态打造、学校稳步推进和师生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分层、分类、分项目的团队构建及相应培育。
(二)相互关系
区域五大关键共性因素(以下简称:区域因素)与学校五大关键共性因素(以下简称:学校因素),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1.区域因素的实施,有利于更好地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
以AIGC为代表的技术影响,会成为今后的一种新常态。学校要想更好地适应并从容置身其中,就不能独守单线思维和技术思维,而是要提高站位,主动向区域决策靠拢,全局思考、统筹实施。对于区域来说,做好系统谋划、整体推进,将有利于区域、学校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
第一,场景生态的“丰富性”。区域教育场景生态的“丰富性”,是教育数字化、技术普及化和融合常态化实施的重要载体。学校办学样态从普惠、均衡到多样,从基础、完善到优质,教育场景的创设、区域生态的打造至关重要。通过区域融合技术的教育大场景设计、大场域营造,有利于促进整体生态的建立和优化。
第二,管理体系的“适应性”。 组织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是助力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系,以适应技术的冲击和挑战,是区域教育综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管理体系是否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第三,规章制度的“引领性”。规章制度的“引领性”,既能保障技术影响下区域教、学、研、管、评等工作顺利实施,更有引领学校适度超前规划、提前长远布局、鼓励试点先行的价值意义。在人工智能技术不断渗入到教育教学多个方面的背景下,针对学校的战略发展,是全部跟跑、部分同频,还是个别领跑,区域内的规章制度、决策要求起到决定性作用。
第四,推进机制的“超前性”。推进机制的“超前性”,是实践结果质量水平的保障。例如,为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发展”等课程开设,区域可以鼓励学校形成大中小幼一体化备课、上课和展示的推进机制,这样可以有效借助高校优势,结合不同学段特点,从理论到操作,实现专业化、系统化、连续性、规范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行动目标;为实现“技术与管理、教学等方面有机融合”的目标,区域还可以支持学校做好“跨领域、跨校际、跨地区”等机制设计,充分发挥、挖掘各方资源优势,又好又快又稳地推进各项工作。
第五,队伍建设的“时代性”。队伍建设的“时代性”,既要解决“干”的问题,同时又要破解“育”的困惑。先说“干”,要应对技术冲击下的教育转型,与时俱进的專项培训、专题研讨、专门互动必不可少,这是“会干、能干”的前提,例如:“请进来,走出去”“跟岗主题研修”等都是比较常用的做法。再说“育”,“育”是解决“干好、干出彩”的问题,分层、分类、分项进行人员统筹,队伍构建是区域推进的必要选择。
2.学校因素的发展,有利于积极地促进区域的整体提升。
区域因素与学校因素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时时都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见图2)。学校因素的主动拓展、及时迭代和组织重构,都会实时地影响并触发区域因素的更新和转换,而且区域标准也会随着学校品质的提升而相应地发生变化。这种相互作用、能量互促、动态生长的状态,正是机体良性、健康、蓬勃发展的重要表现。
3.两大因素的融合,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师生的发展品质。
在学校因素调整改变的过程中,有些看似涉及某个内控环节的问题,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却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逆向分析发现,其根源有时则体现在区域因素是否与时俱进上面,例如:校本培养,学校的资源与区域的推进效果是不一样的。还有,尽管同样是评价,来自区域“推进机制”因素的要求,就比来自学校“评价”因素要有分量、有影响力。因此,一边是积极推进区域因素的发展、完善或优化,一边是稳步促进学校因素的更新、迭代或重构。同时,作为学校,还要善于借助区域的力量,来加速推进学校自身工作的有效开展;作为区域,更要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提供多种支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两大因素之间的理念共振、管理共心和资源共享,从而实现共促共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近些年,作为AI 发展的一个关键分支,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AIGC)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究其造成的冲击,如何合理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育教学,以便将其更好地应用在教育中,并推动教育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还值得我们深思。本研究提出了以AIGC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冲击下的区域教育发展应为模型——SMART模型。研究指出,区域五大关键共性因素(场景生态、管理体系、推进机制、规章制度、队伍建设)与学校五大关键共性因素(环境、家庭、资源、评价和培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利于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区域整体提升,能够更好地提升师生发展品质。
本研究提出的SMART模型,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区域教育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思路和指导性建议。今后,和平区将进一步借助SMART模型的理念、思想和内容,助推区域教育高质量水平的再提升,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再发展。
(柳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