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文昕
正值盛夏,窗外的蝉鸣声依稀可以听见,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挤满了学生。厦门大学赖丹凤老师的校选课“爱情心理学”的第一堂课开讲,她清晰地介绍完课程设置后,就开始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
句子中的爱情观
“同学们,拿出一张纸、或是用笔记本电脑,用‘爱情就像……因为……的句式,写下一个提到爱情你能马上想到的比喻句……”
同学们或是迅速拿出笔和纸,或是打开电脑开始敲击键盘……几分钟后,老师请同学们分享自己写下的句子,有两位同学很快举了手,老师抓住机会调侃道“你连累了这一排的兄弟”,暗示这一排的同学都要做分享,大家笑成一片。
第一位分享的男同学这样描述爱情:“爱情像一本禅书,因为它一方面很难理解,无法读懂,很玄妙;一方面又大道至简,不是真的很复杂。”第二位同学的句子是这样的:“爱情像旅行,因为每一次都是满怀期待出发,过程也许精彩,也许不顺利,但都有一段很美好的回忆。”
听了同学的回答后,赖老师都会分析背后的投射与隐喻。认为爱情是禅书,很难读懂,又好像容易懂,或许暗含着这位同学认为爱情是不能通过努力获得的,就像禅书需要“悟”;第二位同学的比喻,则可能代表他认为爱情终归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每一種比喻背后,都反映大家对于爱情最原始、最纯粹的认识。而我认为,“爱情像一把雨伞,因为大家都淋雨的时候,好的爱人会为彼此撑一把伞。”老师分析,这折射了我对于爱情中双方相互扶持,互相帮助的期待。
第三次课上,赖老师的问题又来了。她列举了12个问题:
爱情在你的生活中是必需品,还是点缀?
你在爱情中善于主动,还是被动?
你觉得爱情需要付出,还是坐等收获?
你觉得爱情是唯一的,男性和女性‘一生一世一双人,还是多元的,可以爱很多人,甚至是相同性别的人?
你觉得爱情对于自己生活的其他领域是一种促进,还是一种伤害?
……
赖老师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同学们思考。大家都积极给出自己的答案,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的爱情观逐渐明朗,也明白了原来正是因为“自己持有这样的爱情观,所以在爱情中会有相应的表现”。比如,认为爱情是必需的,所以投入就会更多,甚至会觉得“人必须结婚才完整”,而认为爱情是“点缀”,生活的重心就可能会放在别的地方,持有“爱情有也很好,没有也没关系”的随缘态度。
每次课前,老师都会留时间给大家问问题,可以是针对上次课某个理论的疑问,也可以是自己在恋爱经历中的困惑。我没有主动举手问过问题,但在听其他同学的提问时也常常感叹“原来大家都会遇到这种问题”,进而从老师的回答中受益。
访谈“父母爱情”
赖老师的课给我很多新奇的体验,课程内容充实,作业的布置也别出心裁。
比如:讲讲对你爱情观影响最大的文艺作品,或是给喜欢的人写一封情书,或是访谈身边重要的人,了解他们的爱情故事……
在那次访谈作业中,我采访的是我的父母。从小在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对于父母的爱情,我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再次回顾、反思。
我的父母是经人介绍认识,当时我爸30多岁,未婚,我妈20多岁,未嫁,两人推着自行车去对方的村子里见过几次,帮对方家里干干农活,就算是他们的“恋爱”了,没过多久,两人就结了婚。
结婚之后常常吵架。父亲当时是村干部,有时喝酒很晚才回家,每次这种时候,两人必然会吵架,甚至有时摔锅摔碗。在母亲看来,父亲没有照顾到她的感受,对于父亲来说,工作应酬“推辞不了”。母亲脾气暴躁、控制欲强,父亲比较温和、但又显得冷漠。两人还常常因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事情吵架,比如剩菜要不要跟新做的菜一起煮,盐放多了还是少了……甚至在吵架中很多次提了离婚,但是还是相互扶持走到了现在。
父母婚姻中的这些常态,我从小耳濡目染,但在正式与父母聊了这些之后,我才发现,恋爱中自己身上仿佛存在着大量他们的影子。我很容易“一点就着”,对方做得让我不满意我就会直接表达不满,甚至上升到提出“分手”的程度,对于我来说,恋爱中少有包容的时刻。另外,我也是控制欲很强的人,希望对方把大多数时间投入在自己身上,一旦有一部分自己的空间,就会因害怕对方会离开自己而感到不安,进而主动挑起矛盾,做先离开的一方。
在觉察到这些之后,我开始尝试“包容”,并且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用发脾气解决的。而很多时候,我们的情绪,成了我们主动使用的武器,这样不妥。
预防胜于疗愈
从一开始对爱情有一个含糊而感性的比喻,到在某个维度上找到自己一直有却没意识到的答案,我们在赖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逐渐认识自己、剖析自己、接纳自己,最终找到自己潜藏的爱情观,找到自己在爱情中的行为动因。正是这种觉察,让我们面对矛盾时知道问题从何而来,该如何解决。
“这门课不会教大家如何马上谈到恋爱,也不一定会让大家的爱情更长久,而是引导大家理解自己的爱情观。”赖老师在课上常常说。觉察是一切改变的开始,接纳让我们拥有承认现状与改变的能力,改变让我们变得更好,实现自我成长。
“亲密关系是否健康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我们后半生的幸福,”赖老师说,“与其出了问题之后再疗愈,为什么不开设一门课程预防爱情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在赖老师的课上,我窥见了大学教育里开设一门爱情为主题的心理课程的重要性。
到2023年,这门课已经开设了12年,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好多大学生,而每年小学期,赖老师仍然带着热情和期待开设这门课,不断更新着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想看看这批孩子是怎么想的,对他们感兴趣的爱情议题做些引导”。
我很庆幸自己去旁听了“恋爱心理学”这门课程,从别人的提问里看见自己的故事,在老师的讲述中觉察自己的行为动因,在接纳中开始做一些小小的改变,也算自我成长中又迈出一步。
责任编辑:朴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