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复苏面临困境的原因及对策

2023-11-29 10:31
银行家 2023年11期
关键词:杠杆经济

陈 雷

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的原因

根据专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经历了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到出口+房地产拉动的三个历史阶段。近期中国经济处于出口+房地产拉动的尾部阶段,出口大幅回落,房地产行业风险陡增,因此旧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当前正处于新旧发展模式的换挡期。旧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又包含着内外两个方面的原因。

外部原因方面,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市场需求大幅滑坡,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自2018年对华发动贸易战,导致中国出口持续遭遇挑战。同时,美国对华实施“脱钩断链”政策。2018年11月,美国商务部发布涉及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先进计算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新兴和前沿技术的对华出口管制框架,并通过《无尽前沿法案》《2021年美国创新和竞争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不断强化美国在全球高科技产业链中的领导地位,限制有关技术、设备、工艺、材料对华出口。根据卢周来、朱斌和马春燕的研究,为了阻断中国前沿科技的研发根基、成长空间和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美国从单点对中国大陆高科技企业的制裁和封锁,扩大到涵盖技术封锁、截断交流等无所不用其极的多种手段,使得中国在向新发展模式转型的过程中遭遇了极其恶劣的外部环境。

内部原因方面,自2008年以来,经济增速放缓已经成为长期趋势。人口出生率出现下跌,2022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自1961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人口老龄化成为经济增长的深层次挑战。在政策方面,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中国政府推出了经济刺激政策,稳定了经济,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结果,包括房地产过热、影子银行风险、经济增长和投资效率下降风险等。

旧增长模式的转型升级建议

中国旧的“出口+地产”拉动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亟待转型升级,如何转型升级,找到新的增长模式?笔者的建议如下。

依靠政策创新

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在它们尚处于势能积累阶段,还不能担当起扭转经济周期的使命时,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控,发挥政策作用,以时间换空间,为培育新动能创造良好环境。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中国通胀压力不大,中央政府杠杆率较低,加计国有资本权益的政府总体杠杆率更是远低于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因此中国政府无论在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方面,都拥有较大的自由度,应当有一些政策创新,对宏观经济进行逆周期调节。

货币政策有优势。2023年8月份,我国PPI同比下降3%,1-8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3.2%。2023年8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0.1%,1-8月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0.5%。因此,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货币政策空间较大,既可以降准,又可以降息。反观来看,美国2023年8月CPI同比上涨3.7%,核心CPI同比上涨4.3%,因此美联储在9月议息会议声明中,宣布将维持联邦基金利率在5.25%—5.5%的目标区间。比较而言,在货币政策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大优势,需要有一些创新的政策手段,以提振疲软的经济。

财政政策有空间。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研究结果显示,截至2 0 2 3 年二季度末,我国政府杠杆率为52.6%,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1.4%,地方政府杠杆率为31.2%,远低于西方经济体①2022年美国政府(国债加地方债)的杠杆率为135%,根据美国财政部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当地时间9月18日,美国国债总额超过了33万亿美元的新纪录。日本政府杠杆率更是常年位居220%以上,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杠杆率在120%左右。。根据NIFD的季度报告,2022年底我国非金融企业中的城投公司的杠杆率为73%,2023年以来地方政府的净融资额基本为负,因此可以合理假设二季度末城投公司杠杆率不高于2022年底的水平,那么今年二季度末加计城投公司的政府总体杠杆率约为125%,和美国国债占其GDP的比率差不多,但仍远低于日本的水平,预估政府负债空间不大。但和日美不同的是,中国政府拥有大量国有资产,《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308.3万亿元、负债总额197.9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86.9万亿元,全国国有土地总面积52346.7万公顷。因此,仅仅计算国有资本权益86.9万亿,中国政府总体杠杆率就降到了50%左右,因此,财政政策空间仍然很大。

刺激消费需求

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在当前外需不足且可能持续下降的形势下,刺激国内需求就成为提振经济的根本措施,这是中国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根本原因。国内需求又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根据殷剑峰的研究②2023年1月11日,殷剑峰:《为什么中国人不消费》。,“与高收入国家,尤其是美国相比,中国消费低、投资高的特点更为显著”,因此扩大总需求的根本措施在于刺激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取决于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消费能力的影响更大,因此提高居民收入占比,让老百姓更有钱,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中之重。根据前述殷剑峰的研究,“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的两个途径就是增加居民的财产收入和经常转移收入,在资产一定的情况下,增加财产收入的方法是改善居民的财产结构,更加直接和迫切的途径是增加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

如何改善居民的财产结构?根据美国的经验,要提高居民财产中权益类资产的比重。美国居民财产中权益类资产的比重高,是因为美国有发展成熟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吸引了全球领先公司到美国上市,为美国投资者创造了大量财富。中国应建立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机制,让最需要资本、最有发展潜力、最能为投资者创造财富的企业上市融资,健全退市机制,确保能进能出,将企业上市的投票权交给投资者。

如何增加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应将更大比例的政府财政支出用于居民福利,提高居民的经常转移收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建议中央政府压缩投资规模,拿出15万亿-20万亿元改善居民家庭收入。居民收入增加了,可以直接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

依靠法治保障

中国的未来发展,在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健全、更加公平的法治保障,激发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熊彼特曾说“企业家是刺激和发动其他一切事情的中枢,是创新和创造性毁灭的发动者和实施者,是人类社会新工作、高收入和持续经济增长的源泉。一言以蔽之,企业家就是财富的创造者”。2023年7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要求从持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全面落实公平竞争政策制度、完善社会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市场化重整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持续优化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充分激发民营经济生机活力,同时要加大对民营经济政策支持力度、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法治保障,以推动民营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2023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优化法治环境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维护统一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运用法治方式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和治理。强化民营经济发展的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方式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体现,是实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本保障,也是激发企业家精神,推动经济根本向好的治本之策。

依靠科技创新

众所周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在科技上追赶美国,通过科技推动中国经济复苏?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既要自力更生,又要合作共赢。当今世界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已经构成了一个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国与国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一国要想在科技上保持领先地位,既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要扩大开放、引进吸收。只有独立自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才能掌握话语权,有资本和实力与别国进行开放合作。

既不能过于乐观,又不能过于悲观。中国在科技上赶超美国的过程一定是一个持久的过程,中国需要美国,美国也离不开中国,美国防着中国,中国也片刻不敢小觑美国,所以中美之间的博弈、摩擦与合作、共赢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即使以后中国全面赶上了美国,中美之间在较长时间内可能还会保持着一个你追我赶的过程。

既要依靠政府支持,又要更多地发挥市场的力量。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兴起,在一开始就是依靠美国国防部的订单支持,半导体技术转民用后,又在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日益发展、日新月异。目前美国为了保持在前沿科技领域的领先地位,仍然沿用着20世纪50年代的路径,通过政府支持基础研究,推动技术投资。当然,在政府支持方面中国拥有体制优势。不过从前几年集成电路大基金的运行模式和效果来看,政府支持手段应当有所创新,首先是政府主导的投入要更多地投向基础研究,其次是政府主导的孵化资金投入,要和市场化的团队相结合,要建立政府母基金投资准入标准,确保投资的子基金有运作良好的市场化团队和市场化机制,团队成员有优异的业绩记录。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疫后复苏面临困境,主要是因为经济增长的两驾马车,即出口和地产,都出现了动力衰减。由于经济不景气,居民收入下降,风险偏好上升,导致储蓄上升,消费下降,内需不足。鉴于宏观经济通胀压力不大,且加计城投公司负债和国有资本权益的政府总体杠杆率为50%,尤其是中央政府杠杆率为21.4%,因此,中国的政策空间较大,要想使经济尽快复苏,建议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中长期来看,要提振经济,就必须建立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提高权益性资产在居民总资产中的配置比例,并提高居民经常转移收入,刺激居民消费,扩大总需求;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财产权,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更为健全、更加公平的法治保障;要通过自力更生和扩大开放,提升科技水平,发挥科技对经济的根本推动力量,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杠杆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过去谁加的杠杆?现在谁在去杠杆?
杠杆应用 随处可见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杠杆机构在连续拉深模中的应用
分享经济是个啥
拥抱新经济
找到撬动改革的杠杆
一种连杆、杠杆撬断浇口的新型模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