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未来
——人类世与物导向

2023-11-29 08:45孙雪萌
文化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非人类中心主义物种

◎孙雪萌

■设计行业现状

个人层面

从本质上讲,设计师创造的是未来的理想生活状态,要用更广阔、更新颖的设计思维进行设计活动,并通过设计成果引导社会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因此,设计师的设计底线应是负责的、合理的且可以映射社会道德和伦理的。但是由于理念与现实的不同步性、社会历史伦理和上代遗存以及当下个体物质欲望未满足所造成的对利益或合理或盲目的追求,当前的设计师及其设计成果并不完全符合发展规律,相反,部分设计一味追求市场经济和短期效应。因此,设计师提升自身修养,并进行反思是有必要的。作为设计方案的投资者和社会发展方向的引领者,在享受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也要承担起引导社会发展的责任,其散发的导向性影响辐射整个社会。

社会层面

设计在不同时间段的理想化形态不同,如包豪斯的现代主义,其设计的理想化形态就是如何以技术与艺术的统一,实现更加符合实际需求的理性化设计。因此,当下的设计思想主要是针对人类需求、文化传播和市场经济效益等,但是在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设计带来的后果都具有延时性和扩展性,且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蝴蝶效应。因此,一个较为合理、正确、可持续的设计出发点是未来发展的必要前提。回溯设计史,其存在不少不合理的出发点,如“有计划的废止制度”,短期、快速的经济回报影响了当下的产品销售思路,后果是浪费大量不可再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该思维影响了供求双方的消费理念,即使被批判,但至今仍是生产、销售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设计领域,需要对现在的设计伦理和设计方向进行反思,审视设计出发点,预判产品对未来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并进行规避。当前的设计以人类的需求为主,必然会影响自然事物的发展,如保护海洋生物、制定保护措施、划分动物保护等级甚至辅助繁衍,这些是以人为中心制订规划,评判标准在人类的手中,无法真正从其他生物视角判断影响的优劣。

■概念说明

人类世

针对当前发现的环境、生物变化问题,地质学领域有一相关理论,即“人类世”(The Anthropocene)。它是一种地质纪元的指称,在这个阶段,人类及其造物活动对地质环境都造成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成因主要来自长期作为支配性意识形态的“人类中心主义”。早在1922年,苏联地质学家巴普洛夫便用“Anthropocene”来描述他所界定的人类物种近16万年的发展进化史。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物学家尤金·斯托莫(Eugene Stoermer)提出“人类世”概念内涵,但并未引起学界重视。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荷兰大气化学家保罗·约瑟夫·克鲁岑(Paul Jozef Crutzen)正式提出“人类世”的概念。2002年,克鲁岑和斯托莫在《自然》(Nature)上联合发表了一篇文章《人类的地质学》(Geology of Mankind),正式提出“人类世”概念。这些理论充分反映了既定事实:人类及其造物活动已经对人类生存环境和自然环境中的产能资源造成破坏,尤其是在工业革命期间,对供能资源毫无节制地使用和毫无规划的垃圾处理等都为当下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劣埋下祸根。而处在“人类世”之中的设计师,能否为未来人类发展对这些后果进行改善,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清洁能源、掌握气候工程技术、形成持续而有意识的建设性地质力量,是我们当下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物导向(物导向本体论)

物导向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简称O O O)一般被认为是由开罗美国大学哲学教授格拉汉姆·哈曼(Graham Harman)确定的哲学流派,其核心观点是物具有自身不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的现实。哈曼认为物自有其存在,且不依赖人类的使用关系而被确定或认可。OOO的核心要义是反相关主义,表现为以下三点:物即存在且物的存在是平等的,人类经验不再是哲学中心,物可以展示自身。OOO并不是对人本主义本体论的取代或取消,或否认人类在经验世界中的地位,而是一种后人类的本体论,即“人类不再是存在之王,而是处于众生之中,与众生纠缠,并与众生牵连在一起”。

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1.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分为三个层面:从生物学层面,人类必然维护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从认识论层面,人类所提出的任何判断、观念、经验必带有人类的主观意识,就像我们无法真正站在动物视角上判断食用动物是否有利于平衡生态环境,人类就是人类所有活动和思考问题的中心;从价值观意义层面,外在世界对人类的意义是人根据自己的需求决定的,即“人是万物的尺度”。即使是现代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没有摆脱生物学层面的限制,美国植物学家W.H.默迪对“人类中心主义”阐述中也说明了“人类并不是万物尺度”“自然生物有自己的价值”,但是依旧认为“人类的价值只有人类自身在肯定,人类之外的自然不会采取行动来保护人类的价值”。这就是维持人类在一般物种意义上的存在,人类只是一般物种且始终无法逾越这一界限。

随着近现代人类智慧、力量、科技等不断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目标逐渐达成,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使得人类和自然环境成为对立两端,使人类在审视其他物种时会把人类的价值观逾越在其他物种之上。而人类在处理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过程中也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模式,具体划分出三层含义:一是人类价值超自然化,即“把人的价值观逾越在其他物种之上”;二是人类价值唯一化,人类对其他物种的价值判定依据,只关注它们对人类的贡献,而不考虑它本身和对其他物种的价值,即在工业设计中提到的“人是万物尺度”;三是自然存在对象化,即人类只需要考虑在生产生活中是否需要其他物种作为可用的资源,而不是有自我意识的生物,人类对它们索取即可。由此,这个阶段的“人类中心主义”更加狭隘,北京大学徐春教授也称其为“人类专制主义”。

2.非人类中心主义

学界在对环境问题进行反思和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反省后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必须突破“以人为本”的边界划定,把道德义务范围扩展到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物上。这也被学者分为三个主要流派:一是动物解放权力论,简单说视动物为尊严对象,人类不能将自己视为主宰者,随意倾轧;二是生命中心主义,即人类和其他生物组成自然循环,不可或缺,众生平等,反对人类优等论;三是生态中心主义,以美国哲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构建的大地伦理学和挪威哲学家阿恩·内斯(Arne Naess)构建的深层生态学为代表,力图站在整体主义的立场把生态系统作为独立的整体,视角更宏观,着重强调物种之间相互依存。

由此可见,不论哪个流派都表达了“万物平等”的观点,试图消解“人类中心主义”。但是站在实际设计和生产角度,这是不现实的,人类作为一种需要发展的生物,无法摒弃人类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即需要从自然界中索取资源,以保证自己在生物层面的存在。

■未来设计,人类何去何从

展望未来,设计师需要逐渐将“人是万物准则”的设计思路置于“万物平等”之后,趋向“去人化”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设计。

“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根源就是对“人类中心主义”所采取的批判与超越的态度,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是修正“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度唯我,是补充“人类中心主义”中对除人类本身外的生物和环境的设计空白,是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路扩展到其他生物和环境上,以对待人类自身的道德方式对待它们。转向“非人类中心主义”无疑是人在自我完成进程中不断逼近自己的本质。人类不仅要考虑人在生物范畴内的意义,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其他生物和自然环境在满足人类需求和符合人类本质的基础上,发展人类的生产、设计实践活动。

在当下

在设计的伦理道德中,以人为本、为人类需求设计是最主要的准则,“人类中心主义”把控着设计的发展。我们当前所认识的生物、环境和资源都是人类工业发展多年的遗存。“人类世”概念的提出促使各个领域开启了对当下世界发展的反思和未来发展方向的探索。

虽然现在的设计准则仍然不可避免地将人类需求作为设计出发点,但是一些产品在设计过程中逐步出现让位于自然的理念,这也表明设计师、生产者、消费者三方都对维持生态平衡、稳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一定让步。例如国内的恒丰纸业在“双碳”“能耗双控”政策指导下,坚持科技、智能、绿色发展战略,践行创建绿色家园的企业使命,积极推动低碳环保策略,全面深化公司节能减排降碳工作,推进绿电、清洁能源使用,实现能源多样化与清洁化,深化绿色工厂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化工厂建设,推广节能降碳新技术与新设备应用,提升企业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我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来,尽全力完成“碳达峰”目标;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为全球换取更长久的生态平衡。

在未来,人类如何面对设计冲突

1.短期未来

对于“人与物谁才是设计的中心?”这一论题,站在人类视角,我们依旧无法完全“去人化”。现有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需求,不允许产品设计的伦理道德基准偏向其他生物,甚至某些产品的出现就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面对二者的冲击,短期内人类的产品设计依旧会笼罩在“人类中心主义”之下。但是在本阶段,我们也必须开始把“物导向”引入设计伦理中,逐步将人类在设计出发点中的比例降低,减少人类对物质世界带来的冲击和伤害,将其转化为与自然共生的产出。这并不是要将人类的需求抛弃,而是在满足人类需求和奠定“去人化”设计基础之间寻求平衡。简单说,就是将目标扩大,用不断进步的生产技术满足人类与物的需求。

2.长期未来

现阶段,“人类中心主义”也认同“人不是世界唯一的价值尺度”,因此我们并不是完全摒弃它,而是对其进行优化。在“非人类中心主义”中,我们也发现了现实中不可实现的理想假设,因此要进行客观分析。

目前面临的问题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大规模干预,使物种失去自我调节功能,造成整个生态系统退化,影响人类的生存根本。这个本是本体之本、存在之本,已远超价值之本。人类对物质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牺牲了未来的可持续利益,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全球变暖和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这动摇到了未来人类的生存之本。因此,未来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自然作为人生存的承载者,人作为地球的后来者,二者都是未来设计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保证人的生产生活之后,给予万物平等地位,把设计中心让位于自然,基于“人类世”的理念为人的设计活动提供更广阔空间和更多可能性。同时,如何降低人对自然的破坏程度,将自然环境纳入人类产品的设计、生产环节中,是设计师在长期未来中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当下的设计伦理仍然以人为本、为人类的需求而设计,这种设计理念的影响与后果已经非常明显。未来“去人化”的“非人类中心主义”设计趋势,既能为自然世界求得生存,也能为人类求得长期发展。

对于“物导向设计”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设计,笔者认为,平衡物与人类的关系在未来社会的设计中极其重要。人类的道德标准是以人为主,是在保证人类可以正常发展的情况下,给予物以自由发展,仍然为人类可控制;而自然环境和其他生物发展的首位同样是其本身。因此,在未来设计中,人类退让的底线和其他生物发展的边界取决于人类的物质需求。我们需要预判未来,若“物导向设计”已经进入设计与生活领域,如何防止它过度发展,并使产品处在可控范围内或将成为关键议题。当下,人类已深知自身行径会影响未来的发展,故而要体现身处“人类世”但坚持改变不良影响的担当。我们是有能力和责任改变二者关系的一代,因此要改变、要探寻融合人、物、环境,对执迷于“无限开发”和“无限扩展”进行反思。

作为人类,以人类的需求为底线的思想是由人类作为智慧生命主体所决定的,至少在事事关乎人类生存阶段上无法避免。“非人类中心主义”要人类在未来,修正人类的过度主观和对人类生产技术发展的盲目自信,这也有助于形成更加多元化的设计思路,拓展设计结果的边界,增加设计价值的不确定性,带来探索未知的体验感。这是一种具有探索意义地尝试性试错,而随着探索的深入,越来越多实验性结果会为后人类时代的设计实践提供不同的设计价值框架,不断丰富后世的设计实践“物导向设计”框架的内涵。

猜你喜欢
非人类中心主义物种
“非人类纪”的星际艺术及宇宙媒介——答林万山
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
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
世界上的15个最不可思议的新物种
论当代不分类属的本体论
An Eco—cr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licts in the Poem “Snake”
疯狂的外来入侵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