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英译难点 让非遗“走出去”

2023-11-29 08:45温美霞莫红英
文化产业 2023年32期
关键词:走出去英译原文

◎温美霞 莫红英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中国非遗的英译研究近年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研究重点包括非遗英译的难点和翻译策略。学者们从受众认同、翻译美学、传播学、叙事学等视角进行的探索为相关研究提供借鉴。虽然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阐明了非遗英译的重要性,但是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非遗外宣翻译研究目前依然较少。

生态翻译学是一个“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生态范式和研究领域。在理论层面,翻译被描述为译者适应和译者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在具体翻译操作层面,译者基于“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原则,集中于“三维”(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译者是翻译过程中一切“矛盾”的总和,因此学界得出了“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视角,针对中国非遗英译的难点,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一书中的具体例子,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三个层面探讨与各维度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取向及翻译策略,以期拓宽中国非遗外宣的理论视角及生态翻译学的研究范围,帮助中国非遗更好地“走出去”。

■非遗外宣英译中的“三维”转换

语言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取向和相应的翻译策略

非遗英译是我国外宣翻译的重要部分,要符合我国“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该原则主张在翻译时应以目的语为依归,尽量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表达习惯及认知思维模式,从而实现信息传递最大化。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提到,要提高人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遗的认识。为了使不了解非遗的读者获取更多信息,译者在翻译时应以目的语即英语为依归,使译文尽量贴近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模式。

译者除了需要考虑读者的身份外,还需要注意汉英两种语言在语言属性上的差异。二者共同决定了翻译时的语言维度要采取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取向。在翻译策略上,译者要注意中英文词汇、句法结构、逻辑、主动被动语态等方面的差异。

1.动态与静态的转换

在词类选择上,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有静、虚和抽象的特点,是一种偏静态的语言;而汉语则多用动词,有动、实和具体的特点,是一种偏动态的语言。

原文:直到两千多年前中国人最早发明出纸,这种创作方式才获得了理想的材料。在中国,简单易学的剪纸迎合了普通人装点日常生活的需要。

译文:Until the invention of paper 2000 years ago,this creative work has got a perfect material. In China,the easy-to-learn paper-cutting catered to ordinary people's needs for daily life decoration.

译者将汉语动词词组“中国人最早发明出纸”译成英语名词词组“the invention of”,将汉语原文“装点日常生活”译成英语名词词组“life decoration”。名词词组具有简单明了、信息量大的特点,有助于突显众多信息中的关键信息要素。译者通过将汉语动词词组转换成英语名词词组,在语言维度合理把握了原文语言系统和译文语言系统的差异,实现了汉英动态与静态的转换。

2.主动语态与被动语态的转换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较大,汉语重整体和统一,而英语重客体和事实。反映在语言结构上,汉语对主体和客体没有严格的区分,主动语态呈显性,英语严格区分主客观,使用大量被动语态。

原文:端午节的民俗活动丰富多样,节日传统也遍布中国各地,不仅分布于汉族地区,壮族、布依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外,端午文化也远播到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

译文:There are various kinds of folk activities during the festival. It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which is not only celebrated by the Han nationality, but also by the Zhuang people, the Bouyei people, and the Gelao people. Moreover, the culture of the festival has also been spreaded to Japan, the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 the Republic of Korea, etc.

汉语原文用“遍布”“分布于”“传播到”等具有主动意义的词汇介绍端午节的节日传统在国内外的传播现状。译者在翻译时将汉语主动语态转换成英语被动语态,使用了“is celebrated by”和“has also been spreaded”等词汇表述端午节的节日传统分布及传播情况,更能凸显这一信息客观公正的特质。

3.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转换

汉语行文逻辑松散,倾向于利用上下文及语义构建句子间的逻辑关系。英语则逻辑严谨,必须要有确定的主语、连词等。汉语注重意合,即使缺乏主语及连词,也不影响句意的理解。英语则注重形合,习惯用连词、分词或从句等形式构建不同语义层次。

原文:算盘是珠算使用的工具,每根柱子称作“一档”,分成上下两栏,上栏一颗算珠计作5,下栏一颗算珠计作1。每一档满5就用1颗上珠表示,满10就向左边邻近的一档“进1”。

译文:The abacus counter is the tool used in abacus counting. Every column is called “a file”, and it is divided into the top column and the down column,with one abacus bead on the top column being five,and one bead on the down column being one. When the accumulative total is five, an upper column beam would be used, and when the accumulative is more than ten, then one is added on the left side.

译者在将汉语原文第1句译成英语时,根据语义进行了断句,将其拆分成了两句,用and和with介词短语明确英语句子的语义层次,并添加主语it指代前文的“每根柱子”。将汉语原文第1句的最后2个分句译为“with”英语介词短语,使得译文的语义层次清晰、主次分明。汉语原文第2句介绍了每一档“满5”和“满10”后的操作。译者首先缕清这一句的语义层次,在译成英语时用“and”连接算盘的两种操作,并用when引导时间状语从句来介绍汉语原文的每种操作。在本例中,译者通过在英语译文中合理添加连词、主语等方式形成了主次分明、逻辑清晰的语义层次,从而实现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的转换。

文化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我为准”的翻译取向和对应翻译策略

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以我为准”的翻译取向获得了人们的关注。“以我为准”的翻译取向提出,在以宣传中华文化为目的的汉译英翻译实践中,译者应“以我为准”,英语文化习惯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应以中华文化为判断标准。为了使非遗成功“走出去”,非遗英译在文化层面应该采用“以我为准”的翻译取向。非遗英译文化层面的难点即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名称的翻译、带有文化专有项的非遗名称的翻译,本文拟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实现文化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翻译策略。

1.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名称翻译

在翻译非遗介绍性文本时,译者要“以我为依归”,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让受众感受到非遗项目的地方特色及民族特色,翻译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名称翻译策略

2.带有文化专有项的非遗名称翻译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才能构建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在认知的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并激起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只有良好的教学策略,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对教师而言,是具有艺术性的教学策略。

带有文化专有项的非遗主要包含两类:一是属于专有名词的人名、地名、物品名、艺术形式名、朝代、民俗、典籍等;二是属于普通表达的历史事件、神话传说等。翻译策略如表2所示。

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翻译取向:二元翻译取向的适应性选择和对应翻译策略

在非遗外宣英译中,语言表达层面应该坚持“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取向,而文化层面则需要坚持“以我为准”的翻译取向。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将这二元翻译取向统一并实践是可行的,在理论上也是合理的。二元翻译取向的统一符合中华文化“走出去”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在非遗文本交际维度上,译者要坚持“译者中心”理念,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综合比较二元翻译取向,最终选择整合适应度较高的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可以实现源语系统与目的语系统在交际维度上的动态平衡。

交际意图随文本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Newmark根据文本的功能将文本分成表达型、信息型及呼吁型等类型。非遗英译文本既属于信息型文本,译者要注意凸显非遗项目的核心信息,使目标语读者保持阅读兴趣;也属于表达型文本,译者要最大限度地还原源语文本的文学风格及美学价值;还属于呼吁型文本,译者要号召读者去感受、去行动,因此译者还需要聚焦读者的感受,以获得读者的认同。

1.凸显关键信息

非遗介绍性文本的信息量大,如果将原文的所有信息都翻译出来,无疑会降低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了加大非遗项目对外传播的力度,译者需要根据具体的非遗文本进行适当的删译,以凸显关键信息。

译文:The Chinese people has summarized a 28-Chinese-character ballad that almost all the Chinese children can chant to describe the Twenty-Four Solar Terms according to their time sequence.

汉语原文的第一句是一首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歌谣。如果将歌谣里所有的节气都直接翻译,冗长难懂的翻译会让英语读者望而却步,进而失去继续阅读兴趣。译者虽然删减了对歌谣具体歌词的翻译,但是用“28-Chinesecharacter ballad”概括此歌谣,并突出说明此歌谣在孩子中的熟悉度高以及歌谣的二十四节气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这样简洁、明快的译文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关键信息。

2.再现美学价值

非遗英译文本既要让目的语读者获得关键信息,还要让读者感受到翻译的生态美,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原文:“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曲幽怨婉转的唱腔,叙述着《牡丹亭》里的生死爱情。

译文:“So the garden is all bloom in pink and red,yet all abandoned to dry wells and crumbling walls. The best of seasons won’t forever last, can any household claim undying joy?” The sad and modified singing tunes of Kunqu has told the touching love story of the Peony Pavilion 400 years ago.

原文第一、二句是《牡丹亭》(the Peony Pavillion)中最有名的一段唱词。《牡丹亭》是昆曲的代表之作,由它引出对昆曲的介绍,有助于读者对昆曲形成一个整体直观的印象。根据生态翻译学交际维度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对于基于原文的诗意化表达,译者要尽量使译文实现“形美”和“意美”,以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从而满足读者的审美期待。译文中的“all bloom”与“all abandoned”相对应,all出现了两次,这两个词语的韵脚相似。通过这两个词语义上的对应突出了原文浓艳实景与残败虚景间的对比。译文中的Well和walls两个单词均以w开头,韵脚相同,运用了押头韵(alliteration)的修辞手法。这两组词汇的选词讲究,还原了“姹紫嫣红”的虚景和“断井颓垣”的实景之间的反差。唱词整体读起来有强烈的语音节奏。译者在选词、语音节奏和句式结构上与原文达到了对等,实现了原文和译文在美学表达上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3.关注读者的感受

译者在翻译非遗文本时,除了要凸显核心信息,再现原文的美学价值外,还要关注读者的感受,号召目的语读者采取行动加入非遗保护中。

原文:麦西热甫是一场欢腾的盛会……你很难仅仅充当一个旁观者,因为还没反应过来,一个美丽的维吾尔族姑娘就会把你拉进狂欢的人群。

译文:Meshrep is a jubilant gala……It’s too hard to keep isolated during the gala, because you would join in the gathering while taken by a beautiful Uighur lady at once.

麦西热普是维吾尔族的群众性大型歌舞娱乐活动,译者用“you would”结构增强与读者的对话与互动,号召读者加入麦西热甫中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这种直接对话的表述方式有助于增强读者认同,呼吁更多读者加入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

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框架下,针对非遗英译的难点,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三个层面探讨与各维度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取向及翻译策略。在非遗英译的语言维度,要坚持“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取向;在文化维度,要坚持“以我为准”的翻译取向;在交际维度,要坚持“译者中心”的翻译理念,结合文本的具体交际意图,充分发挥译者的能动性,实现二元翻译取向和翻译策略的适应性选择。

猜你喜欢
走出去英译原文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