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玲
(厦门市思明区梧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内科,福建 厦门 361000)
脾胃属于十分重要的脏腑之一。脾胃气虚症为中医常见疾病之一,存在病因多、病机复杂等特点。脾胃气虚症的诱因较多,涉及过度劳累、心思重、年龄、饮食不规律等,发病后机体可出现腹胀、精神状态差、呃逆、面色发黄、消瘦、脉搏无力、舌苔发白等症状,若未及时治疗,可造成严重的胃肠疾病、厌食等。对于脾胃气虚症的治疗,既往临床主要采取西医、中西结合等措施,但治疗方法缺乏针对性,难以实现预期的效果,且长期应用药物治疗可造成耐药性,不仅会增加患者痛苦,还会影响治疗效果[1]。中医针对脾胃气虚症以调理脾胃、益气健脾为原则,主要方法涉及中药、针灸、食疗等。随着中医内科对于脾胃气虚症研究的深入,发现四君子汤在该疾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该药方主要由去皮茯苓、人参、白术、甘草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对气短乏力、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语声低微、食少便溏、脉弱的脾胃气虚证具有显著效果[2]。本研究选择我院中医内科在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收治的64例脾胃气虚症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分析四君子汤对患者治疗效果、炎性因子、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的影响,详细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本院中医内科收治的64例脾胃气虚症患者,研究起止为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研究分组方法为奇偶法,组别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上限、下限值分别是76、19岁,平均(47.59±3.82)岁;病程为3~7个月,平均(5.02±1.82)个月;BMI为19~32 kg/m2,平均(25.58±1.87)kg/m2。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上限、下限值分别是75、20岁,平均(47.54±3.59)岁;病程为3~7个月,平均(5.09±1.79)个月;BMI为20~31 kg/m2,平均(25.54±1.69)kg/m2。应用SPSS 23.0软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符合相关伦理道德要求。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意识清晰,语言、视听、理解等能力正常,可配研究;伴有食少便溏、气短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白、舌淡苔白、脉弱等症状,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诊断。排除标准:严重过敏体质;传染性疾病;诊疗资料缺失;严重肝、肾功能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免疫功能不全;无独立行为能力;严重心脑血管疾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选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湖南迪诺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416),每日20 mg,每日2次,指导患者在晨起后吞服或者是早晚服用,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组采取四君子汤治疗,基础药方涉及20 g茯苓、20 g白术、10 g人参、10 g甘草,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加减用药,心悸失眠者可加入15 g酸枣仁、10 g茯神、10 g远志;对痞满腹胀症状者可加入陈皮10 g、枳壳10 g;对肾阳虚者可加入附子8 g、肉桂3 g。以上方剂加入500 mL清水,煎煮至300 mL后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服用1剂,持续用药1周。为保证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指导患者避免劳累,同时注意清淡饮食、合理运动,避免进食辛辣、油腻、冰冷等食物。
1.4 观察指标 ①治疗效果。经治疗后患者面色萎靡、食欲缺乏、气短乏力、排便异常等症状消失,炎性因子水平恢复正常,且随访3个月后未见复发,为治疗显效;经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明显缓解,炎性因子水平较前明显降低,且随访3个月后未见复发,为治疗有效;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未见变化,炎性因子水平高于正常范围,且随访3个月发现复发,为治疗无效。②炎症因子水平。采集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5 mL静脉血,离心处理后检测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IL-6(白细胞介素-6)、hs-CR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运用免疫比浊法检测,TNF-α、IL-6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③临床症状积分。以4级评分法统计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涉及食欲缺乏、面色萎靡、排便异常、气短乏力、语声低微,0为无症状,1为轻度,2为中度,3为重度。④记录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统计各组患者食欲缺乏、面色萎靡、排便异常、气短乏力、语声低微症状消失时间。⑤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统计各组患者用药治疗恶心呕吐、皮疹、头晕或头痛,同时对全部患者跟踪随访3个月,记录复发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3.0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以χ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分析,以t检验,P<0.05表示存在差异。
2.1 两组治疗效果分析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其中有效占比34.38%(12/32),无效占比3.12%(1/32),显效占比59.38%(19/3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其中有效占比34.380%(11/32),无效占比18.75%(6/32),显效占比46.88%(15/32)。观察组高于对照组(χ2=4.010,P=0.045)。
2.2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分析 如表1数据所示,两组治疗前的炎性因子水平差异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炎性因子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
表1 两组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3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 如表2数据所示,组间治疗前的食欲缺乏、面色萎靡、排便异常、气短乏力、语声低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均改善,观察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比较(分)
2.4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食欲缺乏、面色萎靡、排便异常、气短乏力、语声低微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d)
2.5 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3.12%(1例恶心呕吐),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8.75%(3例恶心呕吐,1例皮疹,2例头晕或头痛),观察组不良反应率较对照组低(χ2=4.010,P=0.045)。相关不良反应均未影响疾病治疗效果及患者身体健康。随访3个月发现,观察组复发患者共计1例,复发率为3.12%,对照组复发患者共计6例,复发率为18.7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较对照组低(χ2=4.010,P=0.045)。
脾胃气虚属于中医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且诱发因素较多,如环境、饮食、情志等。近年来,人们生活压力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不断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脾气失衡、胃气不调等问题[3]。在发生脾胃气虚后,患者可出现面色发黄、精神萎靡、经常性呃逆、身体消瘦、腹胀等症状,同时有舌苔发白、脉搏无力情况,若患者未及时治疗,极易发生厌食、胃肠疾病等并发症。既往临床在治疗脾胃气虚症时,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是针对性不足,整体治疗效果不佳,甚至部分患者长期采用西药治疗可出现耐药性。
四君子汤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方剂,由人参、茯苓、甘草、白术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效果,可改善脾胃虚弱者的气短乏力、面色萎靡、语言低微等常见症状,同时还可改善食欲不振、湿浊内生等脾胃失调症状。四君子汤不仅能够舒缓脾胃失调的症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长期适量地服用四君子汤,能够调整体内环境,促进脾胃健康,提高身体免疫力和防病能[4]。在四君子汤中,人参为常用的滋补性药物,主要成分为人参皂苷、人参多糖,主要功效为甘温益气、补脾益肺、安神益智、健脾养胃的功效,可促进人体免疫力提升[5]。白术主要成分包括黏液、多糖、蛋白质、挥发油等。其中,维生素A是白术的一种营养成分,而苍术醇则是白术特有的有效成分之一。白术有补脾益胃、健脾和胃、止汗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缺乏、腹泻、痰多等症状。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味甘、性淡,主要含有多糖、酚类物质、黏液质等成分。茯苓主要功效包括健脾宁心、增强免疫力、促进利尿等,在四君子汤中,茯苓为辅助性药物[6]。甘草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主要成分包括甘草酸、糖类、皂甙、黄酮等多种活性成分。甘草主要功效是具有镇咳化痰、益气养阴、润肺止嗽等作用[7]。四君子汤治疗脾胃气虚等症状的患者临床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对益气健脾的作用效果更佳。白术于茯苓联合后,可充分发挥健脾祛湿的作用[8]。将四君子汤用于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治疗中,可改善机体食欲缺乏、面色萎靡、气短乏力、语声低微、排便异常等症状[9]。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依据患者实际情况辨证加减用药,可提升疗效针对性,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还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10]。
综上所述,在中医内科疾病脾胃气虚症中应用四君子汤治疗具有重要价值,可抑制炎性反应,促进疾病症状消失,同时还可降低疾病复发风险,且疗效与安全性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