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静媛
钢琴是一种西洋乐器,钢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西方的音乐文化,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钢琴文化。了解和学习钢琴艺术的文化内涵不仅能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钢琴作品,还能为人们学习钢琴和欣赏钢琴作品提供一定帮助。只有真正了解了钢琴音乐的内涵和结构,才能更好地理解钢琴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好地诠释钢琴作品,展现钢琴作品的艺术魅力。
钢琴起源于欧洲拨弦古琴。1710年,意大利人克里斯托弗里发明了第一架钢琴。根据有关资料,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台钢琴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后进贡给明神宗的,名为“西丝琴”,后改名为“兴隆笙”。
根据历史资料,康熙皇帝是中国第一个学会钢琴和使用钢琴的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西方国家的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来到中国。随着他们的到来,钢琴在广州和上海等地广泛流传,成为基督教合唱团合唱的《圣经》的伴唱工具。这时,我国的音乐也在蓬勃发展,呈现出一派新景象。
1903年,我国的学堂乐歌快速发展,呈现一派繁荣景象,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音乐教育家,例如早期的沈心工和李叔同。与此同时,在一些音乐教育家的引领下,我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艺术教员,他们从日本带回了当时非常流行的钢琴教材,例如《拜厄》《小奏鸣曲集》《哈农钢琴练指法》,这些教材也成为当时钢琴教学的常用文本,个别教材甚至沿用至今。
20世纪初,意大利钢琴大师梅·帕契为我国钢琴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我国的钢琴文化和艺术的新篇章。梅·帕契于1904年在海德桥举办了第一次个人钢琴演奏会,此后便在上海长期从事钢琴教育事业,培养了朱公一和周广仁等一批著名的钢琴家,为后来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在漫长的历史历程中,我国钢琴艺术出现了明显的文化转向,这一转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以往的“文化拷贝”转向“文化创造”。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的钢琴艺术突破了原来钢琴艺术发展的局限,把中国元素等新内容融入钢琴艺术的发展当中,并把钢琴艺术引入教学中,通过开设钢琴专业、建立音乐学院、开展钢琴教学等形式进一步提高钢琴艺术水平以及钢琴人才质量。
其次,我国在强调钢琴作品要体现民族音乐风格的同时,对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进行了吸收和借鉴,创作出了许多具有独特文化特点的钢琴作品,促进了中外民众对我国钢琴艺术的了解,促进了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弘扬。
《国语·周语下》记载,单穆公、伶州鸠等从“乐”“声”“意”三个层面对“乐”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和谐”这一概念。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百家争鸣的兴起,孔子“尽善尽美”的主张更是将“和”这一理念推向了新的高度,并为我们今天的钢琴艺术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另外,宋代的朱熹和明代的徐上瀛等都对“中和”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善”与“美”侧重其艺术表达方式,即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价值。在对音乐作品的艺术表现进行评估时,应将“和”视为一种政治与伦理的衡量准则:“和”更加强调艺术本身的内涵和思想。即在音乐情感的表达过程中,既需要外放,又需要节制,以展现出音乐本身具有的内在情感要素,实现和外在表现的协调,两者之间需要始终保持“和”的状态。1915年,赵元任发表了我国第一部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标志着我国的钢琴艺术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在观念与创造上达到了“中和”的境界。20世纪30年代,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将民间音乐中的曲调进行了对位处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夕阳箫鼓》《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经典作品被改编成钢琴作品,并运用差异化的民族调式以及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风格展现出了我国民族音乐旋律的柔美性,这代表着“感性与心智和谐”这一审美艺术标准基于我国作品的本土化展现。因此,不论是西方音乐艺术提及的“和谐”论,还是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中和”,都是基于音乐美学这一维度提出的音乐艺术内涵,虽然“和”中蕴含着差异化的思想文化,但是其最终的发展走向是相同的,也就是实现艺术形式及内涵的尽善尽美。
我国的钢琴艺术是在传统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经过先辈们的不断努力,钢琴艺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扎下了根,并且成为我国当代音乐艺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正因为如此,钢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音乐流派的优点,逐渐形成了富有地方和民族特点的音乐文化。我国有许多优秀的民间歌曲、民族音乐,这些都给钢琴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材料,同时也是创作者创作新作品的灵感源泉。以《百鸟朝凤》为例,它就是由一首与之同名的唢呐曲改编而成的。这首乐曲以E宫为基调,使用了差异化的音型,并对鸟鸣的声音进行模拟,展现出了唢呐声音明亮的特点,同时赋予了其民族特色,使得作品的表达效果更为立体。同时,这首乐曲采用了四度、八度的旋律,运用了复调的创作技巧,扩大了音域的范围,弥补了以往钢琴作品中缺乏声部、旋律单声部太强的缺陷,彻底突破了唢呐A-d3的限制。因此可以说,我国的钢琴音乐在吸取东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不断挖掘我国的本土文化,展现出了新的内涵,这也是未来我国钢琴音乐作品在坚持民族固有风格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及进步的动力。
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失败之后,贝多芬创作出了最后五首钢琴奏鸣曲。彼时的他正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是他不屈不挠的精神开始渐渐战胜现实的黑暗,他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融入作品中。贝多芬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主要表达出了“利用斗争获得胜利”的思想。
我国著名的音乐作品《二泉映月》使用的是三部曲式结构,并以慢板、行板、柔板三种格式为基础,通过调整与改变表现了下层民众生存艰难的现实困境。乐曲的第二部分为高潮部分,完成了由慢板向行板的转变,有许多稠密的音程,而在表现五音时,运用了四个声部的和弦来衬托创作者的情绪,如疾风骤雨般的气势表现了创作者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愤慨。第三部分是对前两部分的重复和变调,行板又恢复到了原来的速度,不过总体的音乐表达方式却变得更为凄美柔和,反映出了创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所以可以说,作曲家的创作受当时社会条件的影响。《二泉映月》被二度创作改编为钢琴作品后,所要传达的主题和内容并没有改变,而是通过钢琴这种表现形式赋予了作品更为深刻的具有一定时代意义的艺术风格,展现出了旧社会的残酷。而贝多芬的作品虽然有些远离现实,但也是在现实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他所处的历史背景让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冲突中创作出了伟大的音乐作品。为此,作曲家在分析钢琴音乐作品的内涵时,应当首先了解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
张朝是我国的钢琴艺术名家,其创作的作品除了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艺术风格外,还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在钢琴民族化、中国化的发展过程中,张朝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尝试和探索,是一位非常典型的创作型音乐人才。他创作的作品类型十分广泛,除了钢琴曲之外,还有音乐剧以及民族音乐等。目前张朝已发表的钢琴独奏作品如下表所示。
张朝已出版的钢琴独奏作品一览表
张朝常用三度叠加和弦,如九和弦、七和弦等,或者在三度和弦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额外的音,或者不消除和弦中的七音,使音乐艺术的表达效果具有一定的民族化特征。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整体的和声具有更强的中国韵味,他使用的和声手法为民族化处理技术,并不是传统的非三度重叠和弦,在四五度和声音程上形成了线性结构,使乐曲显得更加空灵和飘逸,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皮黄》《中国之梦》《午夜》《山火》等。
四五度结构的叠置和弦在张朝的作品中较为常见,例如琵琶和弦、编钟和弦都是模仿我国传统乐器而提炼出来的音色。与此同时,张朝的作品包含了传统的和声技巧,同时也包含了许多其自己创造出来的创新技法,即在传统的基础上,以声序前进为基础,通过声部交错的方式,将水平的直线旋律线加入非低音部分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我的祖国》《山歌》。
《山歌》是直接在主旋律声部上方从最低音#c2到最高音e3直接加入层次递进的色彩单音旋律声部,如图1。《我的祖国》这一作品则是基于中声部融入半音,形成了单音旋律,如图2。这种多声部的处理方式是在保留原有和声功能及框架的条件下加入线性化的声部,其目标在于保障音乐的多重横向旋律线动感,更加强调音乐表达的线条性,以展现出独特的钢琴韵味。
图1 《山歌》(《罗作与山歌》之二)第35—37小节(图片来源:《中国音乐》)
图2 《我的祖国》第26—42小节(图片来源:《中国音乐》)
综上所述,钢琴是一种古老的西洋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钢琴音乐是在中世纪时期产生的,在近代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音乐内涵不断丰富。通过对钢琴艺术音乐文化内涵的认识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把握钢琴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好地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