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职业教育中科普类课程建设的思考

2023-11-29 16:48范崇祎李悦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8期
关键词:官兵军事科普

范崇祎,王 建,李悦丽

(国防科技大学 电子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 41007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局面[1]。强军之道,要在得人。如何培养引领和支撑强军事业的人才,是军队高等院校履行人才强军战略的核心使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军事革命日新月异,层出不穷的新装备和不断发展的新型作战样式直接对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提出了巨大挑战,不断更新着部队指战员的作战观念和作战方式。建设创新型人民军队,加快军事智能化发展,提高基于网络信息体系的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的要求刻不容缓。要完成好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则必胜、坚不可摧、敢打能胜”,实现部队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军事建设目标,就需要广大官兵立足岗位,及时系统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遵循科学精神,用好高新技术装备,研究抵抗强敌的有利战法战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装备的效能,做到克敌制胜。这一方面依赖科研人员立足未来战场,设计研发高新装备,开展科技创新;另一方面依赖广大官兵提升科学素质,建立科学思维,构建科技创新的肥沃土壤,及时发现、反馈、解决问题。前者依赖科技创新,后者依赖科学普及,二者相辅相成,是实现军队创新发展的“两翼”。

首先,军队高科技的科普工作普及的是高科技装备的基本原理与运用方法。对装备原理的普及有利于广大官兵深刻认识装备的优缺点,了解装备存在局限的根本原因,进而有利于因地制宜研究战法战术,充分发挥高新技术装备的潜能。其次,军队高科技科普工作普及的是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科学方法。通过普及科学研究基本思路、探讨装备研制过程的问题,能够引导官兵用科学的研究态度批判性地看待新装备、新战法,迎接新域新质的挑战。

然而,目前军队科普工作总体上还处于粗放型、自发式管理状态。研究加强军队科普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对强化军人科技素养,提升军队科技创新水平,提高我军打赢现代化战争的能力,助力科技兴军战略具有现实意义。

一、军事职业教育在科学普及中的作用思考

军事职业教育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岗有组织的、自主的现代继续教育。课程设置要求紧贴部队实际,聚焦主责主业、提升履职能力,使学习训练具有很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已成为塑造学习型军人、打造学习型军队、健全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2]。其提供的全员全时全域的泛在学习的平台,能满足官兵职业发展需求、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自主学习,是对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的有利补充与拓展。

2019年5月,中央军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军事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顺应“教育+网络”发展趋势、主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现代学习,对军队院校教育和部队训练实践具有支撑服务、补充拓展、助推增效作用[3]。军事职业教育依托的网络平台易于明确科普对象的受众群,易于发挥高等院校的科研基础,克服科普工作学术概念模糊、传播单一、展示内容形式雷同、无专业特色等问题。

职业教育主动对接军队科普教育,能将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广泛地融入部队官兵的职业活动。官兵通过自身装备环境和契合的科普课程,可以加深对自身职业教育的认识和了解,理解联合作战中协作能力的构建,研发有利的战法打法,提出甚至解决联合作战中的核心问题。同时,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普及也有利于部队官兵拓宽学习视野,明确学习方法,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推进自身职业发展,激发部队基层的创造力。最终有利于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践行技术强军,实现建设一流军队的目标。

二、军事职业教育中科普类课程的建设需求思考

科普类课程主要进行的是科学技术的普及。学习科学主要是培养部队官兵逐步形成强调因果关系的逻辑思维,学习技术则是让部队官兵更多地尝试在纵向思维基础上运用横向思维,习惯类比、递推等思维提高创造力。科普类课程建设需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统一。

(一)普适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首先,科普教育必须是普适的。与面向大众的科普教育课程不同,军事职业教育课程传播的科普知识要满足军人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属于专业性很强的职业科普。课程蕴含的知识内容、科学方法是普适的,经得起部队实践的检验。其次,科普教育的具体对象来自不同的兵种、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岗位,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只有针对具体岗位设计科普课程相关的内容和形式,才能易于被接受,产生相应的效果。

(二)多样性和系统性的统一

部队官兵日常训练任务繁重,工学矛盾突出,完成军事职业教育的时间有限,且常常是碎片化的[4]。课程要增加对部队官兵的吸引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一方面,需要课程设计具有多样性,通过对科普内容进行加工,用形象、生动、活泼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借助通俗易懂的多种形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充分挖掘课程立意和表现的多样性,吸引官兵兴趣。另一方面,需要课程高屋建瓴,加强碎片知识的联系,对整个军事职业岗位相关内容进行系统介绍,获取宏观的认识分类,利用内在逻辑增强课程的系统性。从专业层次出发,以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为重点,结合不同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增强科普课程建设的系统性,便于发挥军事职业教育“自助餐”的优势。

(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科学是对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真实反映。军事职业教育的科普类课程需要澄清科学观念,明确科学内涵,需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性。课程必须结合学情反馈,贴近实际的官兵岗位。针对我军转型建设和装备更新带来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模式等深刻变化,结合当今世界战争形态加速演变新趋势、我军使命任务拓展新要求,前瞻性设计教育内容,补充和更新课程资源,使部队官兵在实际工作中有清晰的思想、框架去学习,助力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军事职业教育中科普类课程的设计思考

高等院校位于科研一线,要提供针对性较强、具备一定专业深度的科普教育需要有双向思路:即将部队需要什么与高等院校能提供什么相结合,发挥自身特长为战服务。在这一思路下,笔者结合“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高科技科普课程建设及课程反馈,对科普类课程设计进行了思考,包含以下三点。

(一)建设规范的课程体系

军事职业教育支撑全时空泛在学习。科普课程要有规范的体系,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保证职业科普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体现在课程体系要规范。

“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在原有“战场侦察监视”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针对战场侦察监视概念、战场侦察监视技术、装备和案例进行系统的内容梳理,帮助学习者从声、光、电多种角度理解技术原理,从航天、航空、地面地下、水下多种角度理解具体装备,从典型战例中了解各类技术与装备的侦察监视协同。课程让部队官兵从多个角度理解侦察监视与科学原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职业角度出发将科学原理、装备性能、战场实践等内容融会贯通。

课程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理论性较强的专业优势,将复杂的专业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科普素材,增强专业的对口性,提升职业教育的科技服务能力。例如,课程中,对城市隐蔽目标的探测介绍就依托课题组在隐蔽目标探测方面的专业积累,系统介绍了相关领域的装备运用情况,对穿透叶簇、穿透地表、穿透墙壁等隐蔽目标探测装备的基本原理进行了归纳。尽管这三类装备的运用场景不同,但都依赖电磁波低频信号的穿透能力。这种穿透能力能够实现远距离、无创探测,在实际作战中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这类结合装备原理、装备运用的比较分析,紧密围绕“为战服务、科教聚合”,通过规范化的课程体系让官兵便于联系、比较,促进科普知识的灵活运用。

(二)采用精准多样的教学方法

军事职业教育的科普课程向部队推广的技术在特定军种、岗位有一定的适用性,需要有精准多样的教学方法。“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课程经过历年迭代,建成了多种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沉浸式、体验式的虚拟仿真课程,问题导向化的微课、微视频,体系化的MOOC课程,配合部队实地问题能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入官兵的学习,既有一定趣味性,又能达到职业教育的要求。丰富的教学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官兵学习参与的互动性,推动官兵深度参与课程学习。

结合线下课程开展深入研讨,可以支撑混合式教学、案例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精确匹配受训人员。利用线上的讨论和作业,温故而知新,巩固普及性教育。在线下讲课交流中,发现部队官兵学习科普类课程中的角色是双重的,他们参加课程学习,将课程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知识传播到工作中、岗位上,既是受教育者,又是传播者。因此,精准多样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部队官兵消化吸收知识,培养科学的方法与思维,并进行知识的二次传播,真正建设军队内科学创新的沃土。

实践体验性更强的虚拟实验课程受到官兵的喜爱。课程结合某部雷达旅,推广了虚拟仿真教学。将防空雷达的设计、搭建及应用与部队官兵日常训练相结合,增强官兵对雷达基本原理的理解,对雷达装备基本组件的认识。通过与基层官兵深入交流,教师加强了对实际装备训练需求的理解,有助于进一步改革课程内容及形式。在此基础上,基层官兵也乐于分享部队训练实际需求,提出了许多具体问题,为落实院校人才培养“为战服务”打开渠道。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深入这些部队实际问题,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理技融合、战技融合”。

(三)协同部队与院校的实践创新

军事职业教育必须与部队实际紧密结合,才可以达到较好的岗位培训效果。“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加强了对军事案例的讲解。在讲解装备技术原理的基础上,特别对比分析了国外典型战例中装备的运用,将丰富的高科技装备融入复杂战场环境,突显新域新质作战力量的新特点。

课程上线后,不少官兵对兄弟单位中岗位中的侦察监视问题提出了问题,根据自身岗位又对课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见解。这促使课程要针对学习者的不同岗位特性,充分发挥课程建设作用,结合职业前沿优势,实现资源共享、效率最优。因此,课程建成后非常重视开展课程的协同创新。这种协同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军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形成职业科普教育资源的共享,发挥专业型单位的最大优势。这种以课程合作、育人合作、岗位合作为导向的合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军队整体的人才培养水平。课程建成后受邀多家兄弟院校进行联合备课、授课,针对兄弟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学习者与课程设计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协同创新。这类协同主要是利用研讨区等,发布、发现热门话题,通过深入话题反哺课程建设,清晰课程目标、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困难,发展新的课程内容或研究内容。同时,由于选课学习者来自不同军种、不同层次、不同岗位,这些充分的交流,让联合作战的需求落地。

四、军事职业教育中科普类课程运行的问题思考

通过“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课程多年建设经验,我们观察到了利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建设科普类课程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一些深入思考,给出了相关建议。

不同官兵对增进科普类知识需求易于实现,但对推广科学思维方式、能力培养的需求难以落地。前者可以通过下基层调研、精准化教学解决,但是对隐性的思维方式、能力培养必须通过点对点服务、存在长期的沟通合作机制才可以完成。这意味着,课程建设后不能仅满足于课程上线,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和基层部队、一线官兵直接深入的联系。

不同官兵对装备原理、技术等的认知层次不同,但对如何开展新域、新质、新形态作战打法需求迫切。针对这一需求,课程建设相对无力。一方面,由于教师长期从事科研一线,对实际作战思考不足。另一方面,对来源不同的官兵了解较少,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战术、战法研究。这是高等院校为战服务过程中需要重点克服的问题。对此,加强课程与一线部队的联系,加紧推进教师在部队演习、训练等的参与度,有利于“为战育人”,提升高等院校的联合作战保障能力。

结语

本文以“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课程为例,思考了军事职业教育中的科普类课程建设的作用、需求、课程设计及问题建议。利用军事职业教育平台建设高科技武器装备的科普类课程,有利于实现科普教育的创新发展,引导广大官兵立足岗位,提升科技素养,履行科技强军的使命。

猜你喜欢
官兵军事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武警四川总队组织官兵进行健康体检
海军官兵守卫在海防一线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微科普
朝鲜官兵高呼“捍卫金正恩”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