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璐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当前,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梦想与追求,毫无疑问,在新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具备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强大动力。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努力让人民能过上好日子,带领人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抓革命、促生产”推进人民富裕。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帮助农民实现了土地为农民所有,并废除大量的苛捐杂税,同时颁布相关法案实现了有法可依。为了鼓励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推行“三三制”“减租减息”等政策,帮助农民“用自己动手的方式,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三大改造”的顺利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深刻、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确立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战略方针。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基础上,将“先富”作为手段、“共富”作为目标,不断推进人民共同富裕。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强调要稳步推进社会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了进一步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将保护合法收入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并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社会福利为低收入群体增收,同时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和对非法收入的取缔力度。为了补齐农村的短板,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5 年,吹响了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在精准扶贫举措的推动下,贫困群众的“两不愁三保障”得到较好的实现。2020 年,全面小康社会如期建成。为了巩固脱贫攻坚的硕果,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较大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推进了共同富裕建设。中国共产党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自身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新时代加快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
一是通过社会共建实现了将“蛋糕”做大。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 等新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社会建设更趋主体多元化、形式多样化、载体智能化。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社会建设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加高涨,参与建设的手段更加多样、方式更加简单快捷。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强调把算法、数据和治理模式有机结合,不仅整合了社会建设的资源,优化了社会建设的模式,还提升了社会建设的效率。在政府激励机制的推动下,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更加强调利益共融、资源互补,公众、社会组织和各类型企业都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主体。
二是通过社会共治实现了将“蛋糕”做好。全民参与社会治理,使得社会生活更加美好。多元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激发了社会自治共建的活力,为推动社会治理实践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当前,听证会、民主评议会、协调会、民主恳谈会以及共识讨论会等,已成为社会治理过程中议事和协商的重要方式,这些方式聚焦公共协商与合作,使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其中,有力地化解了社会矛盾纠纷,将新时代社会治理向更加深入的层面推进。在社会治理方式不断优化、治理途径不断丰富、治理渠道不断拓宽的基础上,社会治理效能也在不断提升。
三是通过社会共享实现了将“蛋糕”分好。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新时代以来,将高质量发展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社会发展不仅更加注重效率,也越来越兼顾公平。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我国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持续加大在教育、医疗、就业、养老和基础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投入力度,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了逐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加大税收、社保等的调节力度,通过多种途径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加个性化、丰富化的培训以及更多就业和获取信息的渠道。在多重举措的持续推进下,分配的公平性、普惠性、人民性和共享性更加凸显,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制度,为推动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随着无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和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将可以“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毛泽东都将推进共同富裕作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进入新时代,党中央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入了新的时代内容。与此同时,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人民的幸福感、满足感和获得感与日俱增,归根究底,这些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维护和坚守。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长久以来不仅保障了我国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而且保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有活力。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层面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可以有效避免因社会财富的过度集聚而导致的贫富过度分化,还可以有效激发社会成员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促进人民的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调“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这种分配方式,符合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既要兼顾公平也要兼顾效率的基本要求,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
一是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推动共同富裕提供了更加强劲的动能。民营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的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共同富裕,将“蛋糕”做大是前提,而要做大“蛋糕”不能离开民营经济的参与。当前,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仅是富民的基础,也是国内大循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力量。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在加强对民营经济监管力度的同时,也在不断优化民营经济的布局,构建完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推动其高质量发展。
二是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共同富裕的新鲜活力。随着数字化的浪潮席卷全球,各行业数字化转型如火如荼地开展。当前,数字信息技术已基本融入到社会生产发展的各个领域,也成为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与核心推动力。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同这个社会和国家的生产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又受到技术水平的制约。我国迎头赶上了新一轮科技革命,推进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变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这个日益数字化的时代,需要以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在实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的过程中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换句话说,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已经深深内嵌于数字经济发展之中。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中国人民自古就明白,世界上没有坐享其成的好事,要幸福就要奋斗。”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不仅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也要与中华传统的“均平富”等理念划清界限,同时,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也不同于西方“福利国家”的概念。新时代,推动全体人民更好地实现共同富裕,无论是立足于主体层面,还是在实践过程中,都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奋发进取。就主体维度而言,新时代的共同富裕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其目的是为了人民,推动共同富裕的主体也是由全体人民共同构成;就实践维度而言,推进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离不开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发挥主动性积极带动后富裕起来的群体,形成社会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状态。
新时代推动共同富裕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而深化改革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也会涉及更多群体的利益,面对利益分歧,需要社会成员团结一心,以整体大局为重。当前,根据改革的力度和改革牵涉利益的多寡,可以将改革分成增量改革和存量改革。增量改革旨在最大程度上在新的领域创造更多的经济增量。增量改革触动的利益群体相对较少,只要社会成员团结一心,就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经济增量。但是,如果社会成员的进取精神、团结精神弱化,那么增量改革的预期目标将大打折扣。存量改革则是指在现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内,通过打破固化的利益,尽可能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对利益进行再配置,以期实现经济改革,从而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比如,强化第三次分配的分配力度,鼓励企业积极从事慈善事业,便属于存量改革。存量改革要想顺利推进,就需要相关利益群体相互协商、协同共进、利益让渡。因此,无论是实施增量改革还是存量改革,都需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方能顺利推进,从而不断推动和实现新时代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