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工业大学牛小侠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需要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即:坚持人民至上,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文化基因;坚持自信自立,用马克思主义历史主动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坚持守正创新,用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固本开新的文化基因;坚持问题导向,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传统文化基因;坚持系统观念,用马克思主义系统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万物一体的文化基因;坚持胸怀天下,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大同的文化基因。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仅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同样也是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必然选择。
(来源:2023年9月13日《光明日报》)
作家王蒙在9 月14 日召开的2023 北京文化论坛主论坛演讲时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劝善、劝学、勤劳、孝悌、仁义等观念,都存在人民的灵魂、习惯和日常生活中。”王蒙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强调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根基与渊源,另一方面要强调中华文化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王蒙认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并不意味着一路的平坦和笔直。饱经忧患的中华文明能够绵延不断,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生命力。他表示,文化有内在稳定性与持久性,但又会随时消长,有着与时俱化的活性与应用性。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与包容性是连续性与统一性的源泉之一,是连续性与统一性的保障,是生命力与选择空间的源泉,是“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动力。王蒙说,统一性表明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与凝聚力,表明权力治理与道德文化的统一,表明各地域、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所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统一,还有知与行的统一,三观与信仰的统一,天地、大道、人伦与自然的统一。他表示,中华文明的和平性是构建现代中华文明的主题。当今,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出合作共赢主张,这可以追溯到自古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当代所提倡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思想。
(来源:2023年9月15日上观新闻)
西北工业大学任瑞升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坚持“两个结合”,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赓续历史文脉,守护精神家园,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新形态。“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我们要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更多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来源:2023年9月27日《陕西日报》)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王虎学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又是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无论在哪一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以科学、理性、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力求“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批判摒弃传统文化中封建糟粕的同时,十分注意甄别和吸收其中的有益精华,使其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进步文化相结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全面推进文化建设,倡导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高度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与道德精髓,力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之根与智慧之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积极价值。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深刻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高度把握,充分展示了中国融入世界文化洪流的高度自觉,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方向。历史和现实一再印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绝非简单地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不是要同中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而是为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新的精神力量,进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新征程,只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绽放出时代风采。
(来源:2023年9月29日《红旗文稿》)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23 年6月2 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作出的重大判断。深刻论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个重大命题,鲜明阐释“两个结合”,精准提炼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在这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出全面系统深入阐述,指引我们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更深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把握“两个结合”,更加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14 亿中国人民凝聚力这么强,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精神,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凝结着我们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厚植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以坚定的文化自觉、宏阔的历史视野、深远的战略考量,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有力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泼泼地融入时代,文化创造便汩汩而出。
(来源:2023年10月1日《人民日报》)
中国舞协主席冯双白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指出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一个对中华文明历史经验和当代发展价值的全面、系统、深刻的表述,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作出的一个重大论断,具有鲜明的理论创新性和实践工作指导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探究包容性,为我们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从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指引。突出的包容性,缘起于中华文明的深层哲学思考;突出的包容性,立身于中华文明的强大文化信仰。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伟大斗争,形成了动人心魄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华文明的文化信仰注入了非凡的时代强音,形成了中华文化信仰的崭新内涵和强大时代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5000 多年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并以独特的精神标识而成为一种文化信仰。这样的文化信仰以包容性为突出特征,凝聚着中华多民族统一的力量,团结着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编织出一个博大宽广的文化心灵空间,发挥出不可匹敌的巨大信仰力量。
(来源:2023年10月5日《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