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内涵与实践路径

2023-11-29 09:48杨文圣
求知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斗争马克思主义特色

杨文圣 张 楠

坚持自信自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自信就是相信自我,坚信某事定能成功,表明一种积极、肯定的态度;自立就是自我独立,不依靠他人,也意为能自持自守,不为外力所动。坚持自信自立,不仅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精神风貌,而且是国家持续兴旺发达、个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在新时代条件下,除了不断巩固和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外,还需进一步增强自信、坚持自立,以更加昂扬的历史主动精神,继续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一、坚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内涵

1.坚持自信自立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之前,中国社会各阶级也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可以说,农民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都由于其自身阶级的局限性导致了革命或变革不可避免地以失败告终,这也表明了他们对自己的政治主张、改良或革命道路既非自信也非自立。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才彻底改变了中国革命与社会发展的面貌,成为指引我国社会发展的一盏明灯。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论断并非凭空而论,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改革开放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全面小康最终实现以及新时代新征程的光明前景更加形象具体中得以确证的。坚持自信自立,本质上就是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历史的、现实的规律和条件中以更加积极的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丰富马克思主义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新的时代注解,同时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

2.坚持自信自立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得好不好、如何发展,是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定的“定盘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不断探索、优化、完善的历史过程。20 世纪90 年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受挫导致部分人对社会主义产生质疑,中国共产党及时给予回应,通过讲道理、摆事实,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经济、稳定民生,用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进入新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阔步发展的阶段。经济上,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政治上,我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生态上,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稳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此外,我国在国防安全、大国外交、社会治理等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归根结底,新时代十年我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坚持自信自立,尤其做到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

3.坚持自信自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长久以来的美好夙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但与此同时,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世界深刻改变中国的同时,中国也深刻影响着世界。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潮流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可能,并且随着国际交往的进一步扩大,一些困扰人类共同难题的问题,通过国际分工与协作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由于各国国家利益、原则立场不同,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的差异,国家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更加激烈,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时无刻不试图对发展中国家动用霸权主义手段加以干涉和遏制,在一定范围内掀起了逆全球化浪潮,加剧了国际社会两极分化和国际关系的不公。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唯有以坚如磐石的战略自信、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开拓新局的创造精神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才能在波诡云谲的复杂局势中独树一帜、屹立不倒,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坚持自信自立的实践路径

1.在增强民族认同中坚持自信自立。民族认同是民族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之间相互区别的重要差异性要素,其与社会认同、文化认同密不可分。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共同抵御外侮、维护国家统一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致的社会政治理念和共同的美好生活追求成为连接个人、家庭和社会共同体的纽带。增强民族认同不仅是防范极端分裂思想的安全屏障,还是汇聚集体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增强民族认同、坚定民族自信,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精神文化的进程中实现自立自强。一是用核心立场指导思想引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的民族观、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方法论指导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将民族认同教育作为思政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坚持党史教育常抓不懈,在全社会形成各民族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二是深入挖掘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历史文化资源,包括文物古迹、革命故事、红色精神等,广泛建立“英雄榜”、设置文化墙,并充分利用大众传媒以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推广宣传,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潜移默化地影响带动广大群众。三是继续推动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注重民族工作的整体性,坚持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少数利益服从多数利益的原则,努力形成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强大合力,推动党的民族工作开拓创新。

2.在发扬斗争精神中坚持自信自立。推进伟大工程,需要践行伟大斗争。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在不断斗争中实现的。在革命年代,斗争精神一般表现为在革命战争中将生死置之度外,与敌人进行殊死抵抗的英勇战斗,这是由旧社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背景所决定的。在新的历史阶段,斗争精神更多表现为面对一切风险挑战时,锐意进取、顽强抗争的精神品质。坚持自信自立,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斗争中磨砺坚毅品格、在斗争中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一是必须树立斗争意识。在国际局势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深入推进的关键历史时期,必须居安思危、深谋远虑,将斗争意识与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有机结合起来,警惕“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投入到各项工作中。二是讲求斗争策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在斗争中运用好方式方法,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来说,需要针对不同的斗争对象确立不同的斗争手段,在运用具体的斗争方式时也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三是增强斗争本领。任何理论、任何策略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都需要在实践中得到运用,否则就会陷入空想。增强斗争本领、提高斗争能力,要求消除一切歪风邪气,拒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真正应对急难险重的任务时迈开步子、挑起担子。

3.在推动科技自强中坚持自信自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突出强调科技自立自强,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在16 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中国的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由于未能抓住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良机,使我国的科技水平逐渐掉出世界第一梯队。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科学领导和精心培养下,一大批科研技术工作者进行了众多从无到有、从一到多的原创性科技攻关,甚至在一些高精尖的领域如激光技术、量子通信、载人航天工程等方面领先全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当前强国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仍然存在短板和“卡脖子”之处,这使得我国部分产业尤其是高端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他国。实践证明,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培养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科学技术不断革新。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尤其是在产品研发方面的投入,瞄准人工智能、物联网、脑科学等前沿领域,在重点项目上给予资金支持。二是高度重视人才作用,努力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过硬、创新意识较强的科技领军人才,完善落实人才配套服务设施,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力。三是积极推进科研项目的创造性孵化,重视交叉学科的融合发展,探索建设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为科技转化提供良好平台。

4.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并不意味着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引进外来先进技术和理念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走出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为主动的开放战略,如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共建“一带一路”,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等,在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基础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实践证明,中国越开放,就越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认识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一是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深度融入国际化浪潮,在夯实巩固经济基础的同时不断拓展贸易伙伴关系,推进国际合作向纵深发展。二是在坚定不移维护本国利益的前提下,坚持互利共赢、共建共享原则,以相互尊重、开放包容的心态参与全球治理,在维持世界经济稳定、推进气候改善、治疗人类疾病方面积极作为,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三是注重提升对外开放质量,推动对外开放不断走实走深,在充分统筹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不断扩大外资、人才、科技的引进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国际贸易环境。

猜你喜欢
斗争马克思主义特色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医的特色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完美的特色党建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