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广播新闻节目的突围路径
——以《93早新闻》为例

2023-11-29 08:36○李
新闻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广播受众

○李 艳

一、广播新闻节目在新时期面临的困境

近些年,随着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向深水区推进。所谓媒体融合,就是利用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的过程。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各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媒体资源得到了整合,媒体运营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传统广播新闻节目原来的内容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核心竞争力被削弱,发展面临困境。

近年来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冲击,广播新闻节目收听率有所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如何突围?如何改造广播新闻节目采编播流程,加强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塑主流舆论引导格局,是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一)内容质量不高,新鲜度差

与新媒体内容产品相比,传统广播新闻节目由于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其采编思维陈旧,并日益固化成为一种束缚,导致了其内容质量不高。

首先,新闻标题循规蹈矩。标题是新闻中最具价值、最为重要的那部分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具有提示内容、评价内容、激发兴趣等作用。在融媒体时代,缺乏活力的广播新闻标题,很难激起受众兴趣。现阶段,很多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受传统思维束缚,没用互联网思维去起标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其次,写作风格死气沉沉。受传统媒体采编思维束缚,目前一些广播新闻稿件在谋篇布局、行文叙事、播音主持方面仍然延续旧有的模式,满足于简单的就事说事,结构平淡无奇,语言暮气沉沉,播音也缺乏交流感,因而难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内容浮于表面。信息时代,内容浩瀚如海,微信、微博、抖音、各类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信息,使得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内容选择难度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广播新闻节目仍在拼信息量,满足于传播内容肤浅的资讯,没有在深度上挖掘,降低了广播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时效性不够,互动性不强

时效性是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过去,新媒体还没有出现或者不发达时,广播新闻节目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可以保证时效性,但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各类新媒体平台可以随时发布新闻信息,抢占了时效先机。广播新闻节目的垄断地位荡然无存,时效性的劣势也显现出来。传统的广播新闻采编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从采访、写作、编辑、制作、审核、播出,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很多时间,而且栏目的播出时间也相对固定,广播新闻节目在时效上和新媒体相比具有天然劣势,导致其影响力日渐式微。

媒体融合时代,良好的互动,可以增强受众和节目的黏性。但目前很多广播新闻节目仅仅满足于向受众传播信息,并没有重视与受众的互动,这不利于节目的长远发展和传播力的提升。

(三)传播渠道狭窄,表现手法单一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渠道和传播手段得到了丰富和拓展,这也是广播新闻焕发生命力的重要机遇。但调查发现,目前很多广播新闻节目仍然局限于在广播频率线性传播,表现手法也仅局限于录音报道,非常不合时宜。

俗话说“好酒也怕巷子深”。新媒体出现后,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减弱是不争的事实,广播新闻如果不在新媒体平台融合传播,必然不会有好的传播效果。

在表现手法上,虽然声音是广播新闻的特色和优势,但除了声音,它还可以利用视频、图片、动画等形式进行融合产品的开发,进行全终端、全平台的推送,但受制于人才、技术等因素制约,目前很多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并没有这样做。

二、地方广播新闻节目突围路径

眼下,新媒体蓬勃发展,融体融合向纵深推进。2023年3 月29 日,《2023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正式发布。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10.40亿,超过即时通讯(10.38亿)成为第一大互联网应用。网络视听产品使用率为97.4%,同比增长1.4个百分点,保持了高位增长。

面对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势头,传统媒体只有拥抱新媒体,积极转型,才能在危中寻机,获得新的发展。这不仅是其自身业务发展的需要,更是政治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和工作导向,增强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与互联网融合,实现广播新闻节目逆势突围。

徐州新闻综合广播《93 早新闻》前身是《徐州新闻联播》,拥有70 多年的历史,主要面向早间新闻资讯收听市场。栏目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报道新闻事件,展示新闻现场,解读新闻背景,追踪新闻热点,评论大众话题。自播出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节目收听率在徐州电台同时段节目中名列前茅。现以该栏目的改革创新为例,剖析地方广播新闻节目的突围路径。

(一)内容上的创新

1.精心选材,聚焦社会热点

徐州新闻综合广播《93 早新闻》设有《徐州新闻联播》和《耳听八方》两大板块。《徐州新闻联播》板块集中报道本市新闻,《耳听八方》板块搜集权威、新鲜的国内外新闻。为了吸引更多的本地市民收听栏目,《93 早新闻》推出多种专题报道,包括《我在现场》《求证》等。《我在现场》通过广播音效的运用,凸显生动特色,让受众身临其境,最大程度感知现场;《求证》对各类传言进行调查求证,澄清事实,还原真相,阻击谣传,促进和谐,提升媒体公信力。此外《耳听八方》板块开辟《93 微关注》单元,对国内外热点事件进行纵深点评,彰显新闻深度、高度和温度。

选材对于广播新闻的质量具有重要决定意义,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热点题材,才能打动人心,才能有效引发受众的情感和思想共鸣。广播新闻应在选材上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走群众路线,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这样才能增强群众对广播媒体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应具备较强的策划能力,确保策划的选题能聚焦社会热点,直击社会痛点,不仅要有新闻性,还要具有新颖性、话题性,能够牵动人心,自带流量。比如,眼下全国多数城市掀起“马拉松热”,一些广播新闻节目就这一赛事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深层次报道,引发受众的广泛关注,对于“马拉松热”,受众如何看待?哪些人适合跑马拉松?马拉松赛对城市形象提升究竟有多大作用?系列策划报道推出后,受众纷纷参与讨论,形成了较高的热度。

2.强化精品意识,拓展新闻深度

媒体融合时代,无论传播方式如何改变、传播渠道如何拓展,高质量的内容始终是媒体永葆生命力与竞争力的法宝。对于广播新闻生产来讲,必须在媒体融合思维下强化精品意识,拓展新闻深度。

融媒体时代,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与新媒体平台拼新闻时效并不占优势,抢独家新闻更不容易,这时候应该发挥自身公信力、权威性、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在挖掘新闻深度方面做文章,多创作一些有深度、有思想、有观点、可听性强的广播深度新闻报道,不能仅仅报道事件表面,还要剖析事件发生的原因,揭示问题解决的方向等,唯有这样,广播新闻栏目才能与新媒体平台进行错位竞争。

《93 早新闻》围绕受众关心的热点新闻事件,全年不断策划推出主题性融媒体新闻行动,以连续报道、系列报道、组合报道等多种形式重点发声、重拳出击,增强媒体矩阵影响力。近年来,《93早新闻》以优秀新闻作品推动新闻栏目建设,喜结累累硕果。《我要找到你——首届中国寻亲大会现场直播》《牢记总书记重托,挺起中国装备制造业脊梁!徐工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首吊成功》等多部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新闻作品与新闻栏目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关系,优秀新闻栏目具有聚集和刊播优秀单条新闻作品的功能,是优秀新闻作品的出口,而优秀新闻作品的刊播,同样也能提升新闻栏目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以优秀新闻作品推动新闻栏目建设,不失为广播新闻节目突围发展的一条好路径。

(二)形式上的革新

1.搭建媒体融合平台,做全媒体报道

《93早新闻》搭建媒体融合平台,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短视频、无线徐州APP、开吧APP、阿基米德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与受众互动交流,解答受众关心的问题,体现广播传播快速、沟通方便的优势。

音频广播本身自有的局限性,就是单纯依靠声音来进行内容呈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生动性和可视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一些广播媒体已尝试“音视频共做”的模式。《93 早新闻》也在对此进行探索性尝试,在研究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特点的基础上,一组记者通过一个生产流程,针对同一个新闻报道,产出电视、广播、短视频等多个平台都可用的新闻产品。这样不仅节省了人力资源,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音频新闻报道的不足。

2.依托广播特点,强化互动效应

互动性是融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广播新闻节目要获得长远发展,必须强化与受众的互动。一是在节目中设立互动话题,吸引受众通过节目新媒体社区进行互动交流,受众互动时产生的音视频和图文素材,二次加工后又可以作为节目的素材使用,这样受众由被动的节目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节目内容生产者,个人的存在感和被尊重感上升,参与节目的热情也会高涨,他们与节目的黏性会越来越强,这对节目的长远发展有利。《93 早新闻》入驻无线徐州APP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在节目直播过程中,受众可以参与互动交流,参与节目内容生产,还可以在新媒体平台提供新闻线索,让栏目和受众形成了良性互动。

3.打造广播IP

近年来,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知识产权)概念越来越火爆,慢慢从影视文化产业、游戏和动漫产业引入传媒产业。目前,央视打造的以康辉、朱广权、撒贝宁为代表的“央视boys”已经在探索主持人IP 化的道路上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效果。一些广播主持人也在互联网音频平台上进行“广播主持人IP 化”的尝试。由于广播主持人本身具有一定的粉丝基础,所以比较容易在短时间内聚集粉丝。

对于地方广播新闻节目来说,主持人的知名度不高,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打造“主持人IP”。基于这种情况,地方广播新闻节目可以探索新的IP打造模式——广播项目IP,如浙江之声的“在银泰看风景”系列、“一杯水公益”系列,交通之声的“氧气音乐节”等。《93 早新闻》立足节目特色,在“暖新闻”系列报道的基础上,打造广播项目IP《闪闪发光的你》,洞见城市微光,听见时代信仰,在平凡的生活中,寻找那份爱与坚守。节目一经播出,取得非常好的社会反响。

广播IP 化运营,是一项系统化、综合化的工作。广播节目的IP可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甚至整个频道都能成为一个大IP,挖掘出更多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今天,《93早新闻》不是单纯的新闻节目,时代赋予它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三)编排上的碎片化

融媒体时代,时效性是一个媒体综合实力的体现。即使是传统广播新闻节目,同样需要提高时效性。一方面,要重塑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生产机制,在确保内容生产导向正确和播出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快写快编快审快播。另一方面,可以打通广播全天节目,碰到重要突发新闻,随时在节目中插播,打破只在固定时间播报新闻的旧模式,实现新闻“即时性”传播。广播新闻只有先声夺人,才能让受众第一时间身临其境,才能抢占先机,变被动为主动。

碎片化编排,也是广播新闻节目应对媒体融合的有力措施。随着社会节奏加快,更多的受众习惯在出行途中用碎片化时间收听广播新闻节目,这时候就需要广播碎片化编排新闻。一般情况下,可分板块、分主题组合式编排新闻,每个板块时长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每条新闻以不超过3分钟为宜,同一板块内长短消息可以组合编排。

当然,广播新闻节目碎片化编排需要遵循一般规律,具体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是注重新闻价值。新闻价值是指事实的内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以及其传递价值观的能力。它包括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真实性、趣味性等基本属性。新闻价值是我们衡量、选择新闻的重要依据。在广播新闻节目碎片化编排中应注重对各单条新闻价值的判断,新闻价值高的,一般往前排,新闻价值低的,则往后排。

二是注重重点新闻。在广播新闻节目的碎片化编排中,还需要注重选择重点新闻。一般来说,重点新闻都是新闻价值较大的新闻,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与时效性有很大关系。党委政府近期关注的重点工作、眼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等,都应是重点新闻。因此,在一档广播新闻节目中,应将重点新闻放在相对重要的时段播出,重点稿件也应尽量往前排。

三是注重新闻广度。《93 早新闻》作为综合性的广播新闻节目,编排时除了需要对重点新闻集中编排播出、凸显整档节目的深度和思想高度外,还需要拓展节目的信息量,确保广度,保证内容丰富。当然,在编排非重点新闻时,应和重点新闻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比如,应兼顾不同的报道对象、地区、行业、单位,选材时不应过分偏重某地区、某行业、某单位等。同一地区和行业的新闻,短时间内不宜扎堆刊播。同一单位的新闻,如果内容一般,也不宜短时间内过多刊播。另外,在编排时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但并不意味着要排斥负面报道,鞭挞假恶丑现象同样也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只要控制好比例,曝光类报道、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等同样需要。

四是注重社会效益。广播新闻节目在进行碎片化编排时,要考虑到所选中的新闻刊播后会产生怎样的传播效果,要确保有益无害。尤其对一些社会敏感性高的稿件要慎用,以免产生新的舆情或者引起受众恐慌。

三、结语

在媒体融合深入推进的当下,地方广播新闻节目面临困境是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在内容质量不高,新鲜度差;时效性不够,互动性不强;传播渠道狭窄,表现手法单一三个方面。

对此,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积极推动传统广播新闻节目与互联网融合,在节目内容上创新融合,在节目形式上突围革新,在编排技巧上进行碎片化处理,才能让广播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时代逆势突围。

其实,媒体融合时代,广播新闻节目面临困境的同时也蕴藏着机遇,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锐意改革,就一定能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获得新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广播受众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