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数据“富矿”打造内容精品
——以《广西日报》为例谈数据在经济新闻中的应用

2023-11-29 08:36:58骆万丽
新闻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日报新闻报道广西

○骆万丽

在日常经济报道中,数据如同一座亟待深挖的“富矿”,其蕴藏着经济社会发展变革的轨迹,体现着百姓民生温度,同时也赋予了新闻报道更多可量化的展示角度和方式。在新传播时代,如何挖掘、使用好数据,是主流媒体提高经济新闻报道深度以及可读性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考验媒体策划能力和记者新闻素养的关键因素。经济报道要善于从数据中挖掘新闻线索、提升新闻价值、创新报道模式。

一、找准切入点,在数据中“淘金”

对于报道经济领域的记者来说,学会读懂数据是一门基本功。工作总结、成就展示、统计报表……记者接触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一长串的数据。但是在新闻报道中,如果仅仅是简单机械地罗列数据,那报道无疑是枯燥无趣的。唯有把数据放到时代的、历史的背景中去探究,赋予其完整的“坐标体系”,才能找到其背后蕴藏着的鲜活故事、给人的深刻启迪。新闻记者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找到最有价值的“闪光点”,通过数据横向、纵向比对,对人与人、事与事、人与事的关系进行深度挖掘和揭示,阐释数据背后的逻辑、背景、趋向以及代表的意义,从数据的“富矿”中提炼出“金子”。

(一)从数据观大势、明趋向

在新闻学里,信息可以被定义为能消除接受者不确定性的任何东西。人们不断接收和运用外界信息,从而实现对外界的认识从零散到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从盲目到明智,进而推动社会的整体跃进。在新闻实践中,对于数据的报道一般会抓住核心数据来传达和自身主题相契合的重要信息,从数据观大势、明趋向。

以经济报道中最常见到的统计公告为例,每年地方统计局都会定期公布地区经济发展数据,这些数据的高低起伏呈现出一个地区以及行业发展变化的趋向、动态。在这些数据的应用上既要在宏观上看“水”,也要在微观上看“鱼”,针对宏观或微观数据“做文章”,站在全局的高度,找出有前瞻性的新闻点,巧妙凸显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走向,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

2020 年至2022 年三年间,新冠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冲击和影响,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在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面前,需要权威媒体的发声引领,更需要在经济数据的解读中,展现政治高度、思想深度、人文温度,廓清社会“噪音”,掌握舆论主导权。这三年,《广西日报》加强了对经济形势发展的述评性报道,在关键的时间节点,从经济发展的“时”与“势”出发,从权威数据入手,从数据的高低起伏变化中,透过现象看本质。2020 年上半年广西GDP 增速从一季度的下降3.3%,转为增长0.8%,走出先降后升、企稳回升的曲线。3个月内经济增速由负转正,这其中经历了什么?反映了什么?广西经济走势如何?拨开数据的层层迷雾才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当年7月,在统计数据公布后,《广西日报》推出《稳舵奋楫势昂扬铿锵突进双胜利》的经济综述,从GDP、三次产业以及用电量等主要经济指标的变化入手,回顾还原了广西GDP 由负转正的运行轨迹,呈现出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和巨大回旋余地,展现了广西各级各部门在疫情的大考面前,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作为与担当。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了“起步就要提速,开局就要争先”的发展要求,推动经济加快发展、转型升级。当年前三季度广西经济同比增长了9%,远高于年初制定的“7.5%以上”的年度增长目标。为此,《广西日报》刊发了重磅述评《把握时与势确保稳增长收好官》,充分调动和释放经济数据的说服力及解释力,围绕“开局成绩如何看”“信心来自哪里”“下一步怎么干”三个维度谋篇布局,阐明广西所处的“时”、勾画了经济发展的“势”,突出广西如何闯新路、迈新步、开新局。2022年,党的二十大召开绘就了新时代发展的宏伟蓝图,在自治区党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之时,《广西日报》推出了“我区全力以赴稳经济促发展系列报道”,从工业、科教、项目、消费、民营经济、乡村振兴、生态、民生等方面入手,挖掘数据背后各地各部门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向好的有利因素和积极举措,彰显了主流媒体的政治高度和权威性,切实增强了经济发展的信心。

(二)从数据挖亮点、揭意义

新闻要做深做透,仅收集、总结、归纳数据是不够的。有关时间、人数、价格、速度等要素参数发生变化,反映了报道对象本身可能发生了变化。将数据放入经济发展宏观环境中来读取,在数据的整合对比中往往可以发现新故事、新角度、新线索,写出有深度有亮点的新闻。

2022 年5 月18 日,《广西日报》刊登的《广西森林“采一补二”资源双倍再生》稿件,便是从数据中挖掘出的好新闻。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森林资源,林业产业是广西的优势产业。从当时林业部门公布的森林面积、木材采伐量、木材产量占全国的份额等一系列数据中可以很好地印证这一点。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些数据简单地“搬”到新闻报道中,那只能是一篇平庸的成就报道,很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感受。经过思考后,记者巧妙地从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入手,从全区木材产量以及森林蓄积量对比发现:在中国最大产木区广西,大约采伐一棵树,补种两棵树,木材采伐量越来越大,森林蓄积量却越来越多。由此,得出最关键也最引人关注的新闻眼——“森林‘采一补二’,资源双倍再生,广西林业生态与产业携手并兴,良性循环已经形成”,新闻的主题和立意得到了升华。

2021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在这一特殊的历史节点,如何更准确、更精炼、更有力地体现三十年来广西与东盟合作融合发展的变化?2021 年的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期间,《广西日报》在头版头条刊发了一篇通讯《30年,426倍!》——“2020年广西与东盟进出口额达343.5亿美元,较1991年增长426倍,年均增长23.2%。”“东盟连续21 年成为广西最大贸易伙伴”——从“规模增量”以及“时间跨度”两个维度上,深刻阐述了广西作为中国-东盟战略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深度参与者,30 年来在更高层次、更广领域上推动经贸合作,为建成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作出的重要贡献。稿件虽然不长,只有1300 多字,却通过数据的对比运用呈现出深度与厚度,体现了历史的纵深感。为此,这篇稿件也获得了当年的广西新闻奖一等奖。

二、创新表现形式,让数据唱主角

数据在新闻中的运用形式不是单一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媒体打破窠臼,加快了新闻表现形式的改革,使冗长的数据从文字中剥离出来另成一体,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将复杂问题和数据之间的关系进行直观呈现,让受众通过这种可视化形式对新闻事件的了解更加清晰。

(一)数与理相互印证,服务主题思想

以往传统经济新闻报道数据应用的方式比较单一,数据大多是文字报道的一部分。为了印证主题思想,作者往往习惯采用堆砌的方式利用数据,受众一眼望去都是密密麻麻的数字,本能地产生想要逃避的想法。为适应快速阅读的需求,近年来,《广西日报》经济报道尝试更多使用数据图表与文字相结合来呈现新闻的亮点,使数据成为重大主题报道策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版面语言。2022 年“非凡十年·自豪八桂”系列专题中的“数说成绩”、《壮美画卷——奋进新时代的广西实践》主题策划的“数读”、2023 年1 月推出“字说2022·广西这一年”特别报道中的“数说”,这一类的报道都是将数据转化为图表或曲线直观反映历史的变化,与内文的总结概括相辅相成,服务于主题思想,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解释事物的发展变化。

(二)数与事相辅相成,将新闻做深做透

关注经济数据更重要的是关注数据背后的人和事。日常新闻报道强调要以“小”见“大”,要由小切口阐述大主题,微观叙事虽然生动形象但往往局限于报道事件的本身,读者不一定能从中了解社会的全貌。而数据与故事的结合,可以实现信息分析由样本到总量的扩充,能够从更加广阔的宏观角度解读数据与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

2021 年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 周年,《广西日报》推出的专题策划“数说成就述说收获”,一方面是用30 年来相关领域成就数据精心制作成的图表,另一方面是记者走访各合作领域的亲历者、见证者、研究者讲述的合作故事,呈现出个人命运、企业发展与时代前行同频共振的效果。2022年7月推出的“看数据亮点话攻坚故事”栏目,通过上半年重要经济指标的“数”与各个企业、个体奋斗拼搏的“事”结合,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反映全区上下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以必胜信念打好“十场攻坚战”的精神风貌。

(三)以数据为中心,直观呈现内在逻辑

除了文与图的搭配形式外,直观、生动的数据新闻越来越多地在报纸版面上出现,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突破口。

数据新闻是将传统的文字新闻报道转化为简洁明了的图表、生动有趣的经济生活图景,对新闻信息进行层次化、动态化呈现,让受众能够在更短时间获取更高价值信息的报道形式。它一方面可以降低阅读门槛,将复杂变简单、专业变通俗,满足受众快速、碎片化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坚持报道的专业性,从客观数据出发,对新闻点进行深度挖掘,提升新闻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022 年1 月1 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实施。作为全世界参与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多元、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RCEP将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很多人并不清楚RCEP 的意义,它源起于什么、意味着什么,将对中国经济以及广西未来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为此,《广西日报》当天的重大策划“拥抱RCEP‘桂’在行动”特刊中,特意推出了一个整版的数据新闻“RCEP 落地开花 全球最大自贸区来了”,对RCEP的意义、规则、影响进行图解,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直观的形式了解RCEP 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这个要比冗长的文字解释更易理解、传播效果更为突出。

2022年8月29日,平陆运河建设正式开始,壮乡人民的百年夙愿从梦想照进现实。《广西日报》精心策划,推出8 个重磅专版,对“世纪工程”平陆运河的规划建设、广西的相关部署和行动等进行全景式报道。其中,“一图概览运河规划”以数据图解的形式,详细展示了关于平陆运河建设的项目介绍、重大意义、平陆运河经济带发展目标等,同时加入平陆运河规划建设大事记,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平陆运河的“前世今生”。

摒弃了罗列数字、堆叠术语的新闻叙事模式,让数据从从属、服务于文章阅读的配角,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数据新闻的崛起使新闻生产由以往的文字为中心转向数据为中心,这种基于数据挖掘创新经济新闻报道角度的方式,大大丰富了新闻的内容,增强了新闻的趣味性和亲和力,同时也让新闻报道的层次、深度、广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改变表达方式,让数据生活化

在新闻写作中,数据的运用是一把双刃剑。准确运用数据可以让报道血肉丰满,增强经济新闻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但另一方面,数据本身具有枯燥、死板、单调的特点,大量堆砌、生硬罗列数据会让内容的表达受到很大的限制,往往是“外行看不懂,内行不愿看”。可以说,在新闻报道中,如何让数据“活”起来也是记者“改作风”“转文风”的重要体现。记者在写作和采访中要“沉下心”“俯下身”,做到深入采访、细致观察、生动表述,把数据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新闻语言,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化、形象化,把理性的数字感性化、生活化,才能更吸引受众的阅读兴趣。

“1 微米——这是玉柴国六发动机的加工精度,相当于两构件之间的间隙仅有一根头发丝的1/10,精度远超国内平均水平。”(选自《广西日报》2023 年1 月18 日的报道《提质增效添活力》)。1微米,这样的精度到底意味着什么?表述为“一根头发丝的1/10”,把数字的概念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让读者一看就懂,感受深切。

“在宝骏基地新能源汽车总装车间,每90秒就有一台五菱宏光MINIEV下线。”(选自《广西日报》2022年11月21 日的报道《追光而行奔向“新”程大海——上汽通用五菱合资20 周年观察之一》)。平常我们写企业生产经常会提到产量产能,但是有时候这些数据往往让读者印象不深,转换成“每90秒就有一辆汽车下线”,这样的生产速度令人振奋,瞬间拉近了读者与新闻现场的距离。

“欧维姆公司研制生产的长2800 多米的主缆索股可吊起一艘航空母舰。”(选自2022年7月27日《广西日报》“非凡十年·自豪八桂”栏目刊发稿件《这里的缆索能吊起航空母舰》)。这篇报道的主角柳州欧维姆公司是预应力行业的“隐形冠军”,但是对于读者来说,对预应力行业很陌生,欧维姆公司的产品“牛”在哪里?作者把令人难懂的数据替换为大家熟悉的具体形象的内容,一下就能抓住读者的眼球。

“宽度32 米的引桥,原设计可能危及的红树林,如果按宽度100 米、密度100 棵/亩计算,修改设计让引桥绕行,保护红树林的代价接近3 万元/棵。”(选自《广西日报》获得32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作品《跨海建大桥不砍一棵树》)。通过巧妙的换算,让读者领悟到数据背后的含义——在经济利益和生态保护的冲突面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势金不换”的生态文明理念是社会发展前行的准则与遵循。

在《广西日报》的新闻报道中,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正如新闻界前辈范敬宜先生所说,要学会“从距离群众最近的角度来报道经济工作”,要“找到最贴近群众的那个点”。记者在日常采写中,唯有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始终把握好平民视角,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和文字来解读数据,才能让经济报道变得“有血有肉”“生动活泼”。

四、结语

从数据中发掘新闻,以数据来阐述新闻,根据数据来深入解读和理解新闻、提示观点、引导舆论,这是经济新闻报道基本的职责。新时代的记者在新闻采编实践中只要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就能在经济报道中开启数字的“密码”,实现新闻主题从“量”的思考到“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日报新闻报道广西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活力(2019年15期)2019-09-25 07:22:10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灵感日报
37°女人(2016年12期)2016-12-09 17:32:36
灵感日报
37°女人(2016年12期)2016-02-07 03:34:47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传播(2015年21期)2015-07-18 11:14:22
对《朝鲜日报》涉藏报道的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7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传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
新闻传播(2015年13期)2015-07-18 11: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