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珏
(杭州开放大学,浙江 杭州 310012)
国家开放大学是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一所新型高校,是教育部直属,以促进终身学习为使命、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互联网+”为特征,面向全国开展开放教育的新型高校。《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指出,开放大学要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大力开展非学历教育,加强与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对接融合,拓展社区教育、扩大社会培训、办好老年教育,使社区教育成为国民学习新渠道、社会培训成为开放教育新品牌、老年教育成为教育领域新亮点[1]。社区教育是开放大学开展非学历教育的重要抓手,凭借着办学优势,开放大学已逐渐成为各地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依托,成为我国引领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支撑。
开放大学由广播电视大学发展而来,以践行、服务全民终身教育为理念, 通过技术赋能,在促进教育机会公平、推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国民素质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放大学为不同区域、行业人群提供相适应的教育服务,长期坚持面向基层培养人才,形成“敬学广惠、有教无类”的优良传统,被称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老百姓身边的大学。
社区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为目标,以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宗旨,在服务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社区教育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为全民提供终身教育服务的理念与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高度契合。
开放大学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园地,坚持教育公益性和普惠性原则,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融合社区教育资源方面,培育出了丰沃的土壤,是聚合终身教育资源、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机会、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阵地。四十余年来,开放大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研究学习者需求,拥有广泛丰富、可服务于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各类资源。
社区教育面向社区全体成员提供终身学习教育服务,教育对象的全员性决定了社区教育的多样性,仅仅依靠自给自足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依托开放大学,让社区教育拥有了物质载体,开放大学丰富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资源能够与社区教育同频共振,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资源共享,实现知识辐射效应,丰富社区教育内容,引领社区教育事业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开放大学承担着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重要职责,而社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二者的目标高度一致,二者的发展互相促进、紧密相连,因此通过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是历史必然,是政府对开放大学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要求,更是开放大学自身战略转型升级和开辟新发展空间的需要,二者共生发展是社区教育质量提升和开放大学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21世纪初,开放大学为了提升服务社会功能开始介入社区教育,从酝酿、发展到全系统广泛开展社区教育经历了较长的摸索过程。以2001年福建广播电视大学成立社区教育中心、2003年青岛广播电视大学挂牌成立青岛社区大学为标志,开放大学开始正式介入社区教育。
目前,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依托开放大学设立了省级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在当地政府、教育厅领导下,开展理论研究、政策咨询,制定发展规划,培训教学,统筹数字化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共享,建设特色项目及课程等;地市级开放大学根据当地终身教育发展和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需要,在教育主管部门和省级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的指导下,挂牌成立社区大学或市级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社区大学既是省级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工作的实施机构,又是本区域社区教育的统筹机构和指导机构,承担着统筹指导、组织协调、课程研发、教育示范等职能[3];在县(区)级层面,较多省市依托县(区)级开放大学建立了社区学院;街道一级,开放大学依托分校或学习中心建立了社区学校;村(居)层面,与村(居)委会、文化体育场所、企业等合作,建立了社区学习中心。
开放大学始终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向社会最大限度地开放教育资源,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深入开展学历教育,紧贴市场、紧贴产业设置应用型、技能型学科专业,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开展社区教育、老年教育、职业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满足社会成员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学习需求。目前已基本建立基于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网络,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像教材、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服务体系,实现了师资、课程、数据等全方位共享,汇集国内外各类优质精品课程及学习资源,逐步建立起终身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等领域的新型高端智库,能够为社区教育各类学员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服务平台,成为各地服务终身教育的主要力量。
开放大学凭借其系统、技术、资源等办学条件,经过二十余年的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已逐渐成为我国引领、服务社区教育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和重要支撑,依托开放大学办社区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我国的社区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目前社区教育已成为给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的独立教育形态,但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入,社会大众的终身学习意识还未得到广泛认同,缺乏积极参与社区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在我国相关文件中对其描述过于笼统,在教育部相关文件和地方性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条例中,一般将社区教育解读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而没有对社区教育的具体内涵和功能进行明确定位,使得社区教育在实践中难以形成独特的发展路径。
回顾社区教育发展历程,在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下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社区教育实践来看,仍然存在政策性的制度障碍,阻碍着社区教育的深入发展。社区教育尚未纳入法制轨道,法律依据不够充分,我国目前还没有一部法律为社区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社区教育的性质、内容、对象、功能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没有得到明确定位,使社区教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4]。
2.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顺畅
社区教育管理体制是指体系化的社区教育管理组织制度,包括社区教育管理组织系统中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限划分等根本性组织管理制度、方式、方法、形式等。社区教育运行机制是组成社区教育的各要素的功能和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及方式,运行机制在社区教育诸因素互相作用中承载着激励、约束、保障、整合、评价功能[5]。依托地方开放大学成立的社区大学,并不是独立设置的法人单位,各地指导服务中心的属性也非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要领导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担任,而是由开放大学领导兼任,所以行政管理色彩不强,指导功能较弱,通常被视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助手或配角。
由于社区教育意识的缺失和相关政策制度缺位,社区教育通常被视为“锦上添花”式的可有可无的弹性任务,政府主导统筹力度不够,在宣传发动、统筹规划、确定发展战略目标、宏观指导协调、提供政策保障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而社区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的新型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各职能部门专业化分工存在行业壁垒,各自为政,信息整合和政策协调难度大,仅凭教育部门单枪匹马,缺乏多部门支持合作,独木难支,难以实现规范、有效的协同,制约着开放大学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的发挥。
3.办学机构不健全
由于部分领导对社区教育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而且受制于主观思维定式、畏难情绪和缺乏创新开拓意识的影响,对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没有真正把社区教育纳入议事日程和主要工作中。社区教育工作职能往往“加挂”在开放大学校内某个处室,并非独立设置的职能部门,如继续教育学院、科研处、社会培训合作处等, “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现象屡见不鲜。机构人员配备不到位,人员定编数量少,很多工作人员往往身兼数职,既要做好本部门日常工作,也要承担教学工作,还要管理学历教育班级事务。更有甚者,部分开放大学虽然名义上加挂了“社区大学”的牌子,但实际却形同虚设,无编制、无经费、无场地。
4.办学经费缺乏保障
办学经费是实现社区教育正常运行、各类软硬件建设、教学过程实施、各类研究、评估奖励等方面的基础和保障。从全国开放大学现状来看,服务社区教育的基础设施普遍薄弱。国家尚没有把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部分省、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尚没有稳定的财政拨款,各地社区教育经费拨付机制多种形式并存,许多地方没有设立社区教育专项经费。在经济较发达地区,部分挂牌社区大学的开放大学虽然基本得到了政府财政的常规经费投入和专项资助,但也存在经费拨付金额或周期不稳定的情况。受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影响,开放大学从政府财政得到的社区教育办学经费往往捉襟见肘,更有部分开放大学和基层分校的社区教育办学经费依靠自筹、学历教育收入或其他办学经费补给。
5.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程度不高
社区教育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社区教育质量。社区教育与学历教育不同,社区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只是单纯意义的教学者,不仅要具备基本的学历、专业素养,还要成为一个社会工作者,了解与社区活动相关的各类教育资源,成为社区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辅导者”。
开放大学历经40余年的发展建设,拥有一支专兼结合并且熟悉远程教学规律的教学、管理和技术服务队伍,但受传统思维、小富即安思想的影响,目前开放大学各级办学单位还是将学历教育放在主要地位,很少有教师愿意从轻车熟路的学历教育主动转型从事社区教育。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师存在年龄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不高、专业水平欠缺等问题,部分地区由于缺乏相应的考核、激励政策,奖励性绩效政策有待优化,多劳多得未能体现,无法提升教师从事社区教育的积极性,县(区)级开放大学更是集学历教育、职业教育、教师进修、社区教育于一体,教师身兼数职,与社区教育队伍专业化相去甚远。
6.社区教育覆盖面狭窄
社区教育从内涵上是要为社区内的全体居民提供教育和学习服务,但当前社区教育内容覆盖面狭窄,形式也不够丰富。一般以讲座、宣教活动为主,内容主要涉及音乐艺术、健康养生、休闲娱乐等,针对公民素质、心理发展、职业提升教育等关注较少,针对不同人群的专业知识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证书、专业发展证书培训明显不足,组织形式不够多元化,团队学习、体验学习不足,对互联网+社区教育不够重视,在课程设计和活动方面趋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区域发展特色。
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为每个人提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服务,但目前社区教育的参与者主要是老年人,居民社区教育的参与率还有待提高。社区教育公平和全员参与的理念还未得到体现,如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还没有享受到普惠性的社区教育服务,国际化都市的发展大量外籍人员进入社区,他们的学习需求也还未引起关注,留守儿童、残障人员、贫困人员等弱势群体的教育更是缺少关爱,社区教育面向人人的理念尚未得到全面有效体现。
1.提高思想认识,健全政策法规
《国家开放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指出,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既是国家开放教育系统建设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终身教育发展的时代选择,开放大学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办学理念应与时俱进,充分认识到社区教育已成为开放大学的重要办学职能,未来将成为开放大学服务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主阵地。本着“开放化、社会化、应用化”的办学思路,按照“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并重,重点发展非学历教育”的总体要求,深入推进社区教育。
社区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的教育社会变革,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和参与,应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观,统筹兼顾各类教育,彻底改变忽视、漠视社区教育的局面,促使其全面、协调发展。发展社区教育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途径,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社区教育,坚持服务国家战略,统筹协调促进社区教育可持续发展。
借鉴世界各国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的立法经验和发展进程,健全的法律法规是社区教育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社区教育的发展质量和实施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法规的完善及政府部门的贯彻、落实。积极推进国家《终身教育法》尽快出台,地方立法机关、政府、教育等行政部门相应出台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明确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内涵、教育形式、管理体制和保障制度,明确社区教育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社区居民、教育机构等各个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使社区教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府统筹
社区教育涉及多个主管部门,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密切相关,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将社区教育工作纳入教育发展规划和社会发展规划,充分认识到开放大学在改善民生、服务社会、推进社区教育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和完善开放大学社区教育治理体系,加强县级开放大学建设,把社区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大江南北、乡镇农村,解决居民社区教育“最后一公里”问题,夯实市、区县、镇街、村社等四级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发挥地方开放大学对全市社区教育的统筹、引领和示范作用。
开放大学系统要强化对社区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作用及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增强发展社区教育的压力和动力。依托省级开放大学成立的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积极协助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做好顶层设计,协助政府发挥好宣传推动、统筹规划、宏观指导、政策保障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积极主动对接政府部门,推动社区教育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完善,协助建立监督、评价、考核机制,主动寻求支持,妥善解决人员编制,争取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增加对开放大学社区教育的常规投入,建立政府投入、社会捐赠、学习者合理分担等多渠道筹措经费机制,形成政府统筹、多元主体协同支持的社区教育发展格局。
3.加强总结凝练,深化理论研究
社区教育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开放大学为提升社会服务功能介入社区教育更处于摸索阶段。要积极发挥省、市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理论研究作用和开放大学自身优势,完善研究组织架构,制定研究政策规划,引入高层次人才,整合力量以推进社区教育研究的常态化、规范化和可持续化。加强与擅长终身教育研究的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融会贯通不同视角、领域知识,夯实社区教育研究的学科基础。推进开放大学与域外国家开放大学的学术交流,通过开展国际学术论坛、翻译学术著作、引入国外课程资源等形式,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在学习他国经验的同时,积极总结本土亮点特色,为全球终身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加强社区教育理论总结凝练,注重行动研究和决策研究,研究不同模式、不同政策、不同区域产生的实际成效,使社区教育从经验水平提高到科学水平,最大限度地把研究成果转化为社区教育相关决策和实践[6]。鼓励开放大学从事社区教育工作的教师成为研究工作的主体,主动深入基层,融入社区教育实践,认真积累并及时总结社区教育经验、教训,解决工作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撰写论文等方式积极探索社区教育规律,将实践经验升级转化为理论成果,逐步形成具有本土特点的社区教育理论体系,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1.做好内培外引,提升师资水平
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也不断提升,而社区教育队伍素质是确保社区教育质量的关键。社区教育教师必须热爱社区教育,勤于钻研社区教育业务知识,并具备良好的教学活动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开展调查研究的能力,既是一名称职的教师,又是一名社会工作者、社会活动家[7]。对照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印发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岗位基本要求》,组建一支素质优良、专业技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适合社区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迫在眉睫。
首先,做好外部人才引进工作,拓宽社区教育教师来源渠道,开放大学要以合理的薪酬待遇和事业编制吸引高端人才从事社区教育工作,柔性引进有较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其次,做好内部人才培养工作,伴随着开放大学和社区教育一体两翼、融合发展趋势,部分从事学历教育的师资可以整合、充实进入社区教育师资,引导教师将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帮助教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学校给予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将教师参与社区服务的成果纳入教师工作评价,提升教师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鼓励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提升社区教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角色转换能力等,打造优秀教学创新团队和区域特色课程教学团队。组织力量对辖区内的人力资源进行调查,召集有专长且热心的离退休人员、大学生以及其他热心居民组建一支知识化、规范化充满活力的志愿者队伍,作为社区教育专业化队伍的有力补充。
开放大学在做好内培外引的同时,还要加强与省内外开放大学合作,定期开展培训,提升社区教育队伍综合素质,如采取集中长班制与短班制和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社区教育教师队伍培训工程,持续提升社区教育教师专业化素养。开展“社区教育学院校长高级研修班”“社区教育创新发展与品牌建设案例研究培训班”“社区教育骨干教师职业素养提升班”等专题培训,有效提升社区教育工作者专业化水平,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良好、结构合理、勤奋敬业的社区教育队伍,推动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2.融通共享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社区教育资源整合以系统论的思维,通过组织和协调把社区内各种资源进行配置,为社区居民提供教育服务,以开放共享为原则,以居民学习为根本,实现区域范围内包括场地、设备等硬件资源和师资、课程等软件资源的开放共享。开放大学应发挥示范作用,积极主动向社区开放图书馆、多媒体教室、体育设施等场地,在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的统筹支持下,发挥融合协调作用,整合共享终身教育资源,整合中小学、高校、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社会资源,联合文化、体育、科技、妇联、工会等部门,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现有的教育文化场所纳入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教育成本补偿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互利共赢的发展格局,提高社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的积极性,实现办学场所和教学资源的共享,形成资源良性互动,构建资源整合、双向开放体系,形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发展合力,实现社区教育、社区建设、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社区教育课程是指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所实施的社区教育教学和学习活动过程的总汇。它是以社区为主体,以社区居民为本,引领社区教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途径和手段,是推进社区与居民互动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社区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满足社区成员终身学习需求,提升社区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开发社区优质文化资源、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等功能[8]。社区居民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社区教育要树立“立足社区、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地域、年龄、职业、文化、学习能力等维度分析居民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主动贴近、适应居民实际学习需求,正确把握社区教育课程的功能、结构、内容、学习形式、评价管理,形成多系列、开放式、立体化的课程体系。
开放大学在课程建设方面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挖掘社区课程资源,研究地方历史,体现时代特点和地域特色,构建有梯度、有层次的科学分类的社区教育课程模块系统, 整合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资源,采用“需求调查、课程设计、开发制作、运行跟踪、评价反馈”开发社区教育特色课程,采用遴选、共享与开发等方式,不断丰富课程资源库。如社区居民再就业职业技能课程、创业创新课程、青少年教育、居民文娱体育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类课程,加大公民素养、科学技术、职业技能、法治社会以及社区治理等比重,使社区教育呈现更多教育元素,将居民的共性需求与个性需求有机结合,调动社区成员积极性,不断丰富社区教育内涵,提升扩展社区教育对象层次。
3.加强标准化建设,创建示范性基地
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是以标准化建设思想规范社区教育各要素,是涵盖各级各类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的一种整体规范、依据和准则,以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能力。加强社区教育机构标准化建设,是社区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发展趋势,是推进新时代社区教育深入发展的实践诉求和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尚没有出台全国性的、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的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各地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通过调查、走访、座谈、问卷等形式,就各个社区教育机构的体制机制、硬件设施、经费投入、队伍现状等方面进行充分调研,因地制宜制定涵盖领导管理、组织实施、条件保障、队伍建设、培训活动、实施成效、特色创新等方面的指标体系,出台标准化建设工作规划和方案。
开放大学可实行向基层社区教育机构选派工作联络员制度,定期深入社区教育机构宣传建设标准,有针对性地对教学、科研、组织管理、专项活动等开展业务指导,从区级社区学院标准化建设开始,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有效助推乡镇成人学校、居民(村)委学习点标准化建设,逐层逐级夯实社区教育办学基础,让社区教育工作更规范、更有活力、更富有成效。在推广、普及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标准,规范社区教育各要素,提升社区教育服务社区居民终身学习、服务社区建设和社区治理能力的前提下,可将办学条件、办学效果较好的社区教育机构确立为示范性社区教育基地,鼓励推进内涵式建设,拓展服务半径,引导孵化特色品牌项目,形成一定的示范效应,进而以点带面辐射推动整个地区的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1.加强校政社企合作,扩大社区教育供给
开放大学作为学习型城市建设、构建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应秉持开放教育理念,建立多样化、多层次、多机制的供给体系,健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与社区教育相关利益者加强交流、合作,尽最大可能整合多方资源,服务于乡村振兴、学习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等国家战略,扩大社区教育供给,推进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首先,深化与政府合作,通过调研、梳理、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的继续教育需求,探索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路径与模式,提升自身社会服务覆盖面,推动社区教育服务社会化发展。其次,加强与行业企业合作,面向基层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一直是开放大学的使命,为此,应主动与产业联合会、行业协会、社会企业等合作,及时获取企业职工再教育需求,将职业教育融入社区教育实践中,健全以在职就业为主体的教育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其在经济领域、社会领域中的影响力。 最后,拓宽与社会组织合作,近年来,我国不同种类的社会组织在国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开放大学要充分认识到社会组织在社区教育中的功能,积极与文化、科技、妇联、共青团、工会等群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设计开发社区教育项目,逐步让社会组织成为学校服务群众、影响基层社会的有力抓手。引入市场化机制,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与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如成都社区大学,向该市职业教育校企联合会、红石榴社区服务中心等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参与市社区教育师资库建设、终身学习平台运维、游学项目开发等工作,借鉴市场经济的效率效益观念,提升开放大学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能力,提升社区教育品质,实现互惠双赢。
2.推进数字化进程,创建社区教育新生态
创新信息化教育理念,加强传统教学手段与数字化教学技术的融合,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和理念为支撑,加快推进智慧学习,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性、个性化需求,是当前社区教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重要任务。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和推广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利用数字化手段实现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协同,将各个单一系统整体连接在一起,基于整体视角创新信息技术运用,深度挖掘社区居民学习需求,以数字技术助力终身学习服务协同高效,探索多元的未来终身学习服务场景,创建社区教育新生态。回望历史,数字化是开放大学发展阶段蝶变的新元素,开放大学知识传授方式的迭代更新,无不透露着数字化气息,所以开放大学在探索社区教育数字化、建设终身教育数字资源库、创建“互联网+”社区教育新生态中完全有能力发挥引领、指导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9]杭州开放大学致力于探索建立数字化终身学习机制,开发建设了高质量杭州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杭学通,加强数据分析与利用,做好杭州社区教育指数构建,把握用户需求,精准开发项目和课程,打造智慧学习场景,进行全过程教学管理,实施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数字化学习带来的好处。面向全市社区教育系统持续开展应用培训,为余杭、临平、临安、富阳、建德等区县(市),开展“杭学通”应用现场培训与技术指导,让老百姓的终身学习化更便捷、更准确,让广大群众的学习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杭学通”模式被树立为浙江省社区教育数字治理典型并在全省推广应用,为社区教育数字化改革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业务指导和示范引领。
在推广社区教育数字化同时,杭州开放大学着力建立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自主建设杭州老年教育智慧服务平台,并荣获教育部“智慧助老”优质工作案例。平台为全市老年人群提供线下集中学习、线上自主学习、社团互助学习和家庭共同学习服务,可同时覆盖容纳全市数万人上网学习。按照老年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特点规划建设学习资源,利用网络平台、直播课堂、学习共同体等方式增强老年教育的参与性、体验式互动功能。
3.推进学分银行建设,架设终身教育立交桥
国家开放大学承担了教育部“国家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研究与实践”“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项目,立足国内实践,借鉴国际经验,提出了适应国情的学分银行制度模式和技术路径,研制了国内首个学习成果分级、分类的框架及工具与方法,形成了若干学分银行的应用和服务模式,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区域学习成果认证分中心[10]。
学分银行的研究目前仍以理论探索和设计构想为主,尚未形成可借鉴、复制及推广的模式做法,《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特别强调,要全面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深化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从幼儿至成人全生命周期不同教育需求,在各级各类教育之间建立贯通衔接。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积极建设、完善社区教育学分银行,建立居民个人学习账号,开发、研制具有学时记载等功能的社区教育学习卡,记录学习者注册报名、培训考勤、线上线下学习学时等信息,形成居民终身学习电子档案[11]。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学分的有机衔接,建立和完善社区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制度及激励机制,帮助社区居民突破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让学习者能够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时间和地点,将非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和其他继续教育形式有机结合,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相衔接,成为推动我国社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