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与改进路径

2023-11-29 02:20:02张扩振刘小凤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生态教育

张扩振,刘小凤

(江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全面、具体地提出了关于构建适应新时代趋势下“双创”教育发展的要求。同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以促进我国生态产品的发展。生态产品是指维系生态安全、保障生态调节功能、提供良好人居环境的自然要素,包括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和宜人的气候等(1)这是《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给出的定义。。生态产品实质上是自然生态系统所提供的具有一定产品功能属性的自然要素,其主要功能是维持人类良好的生存环境[1]。我国目前正处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时期,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创业提供更好的生态产品,符合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方向。

创新创业教育(2)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在我国的政府文件一般连用,称之为创新创业教育,原因是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创业者需要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和冒险精神是企业家精神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创业教育和创新教育本身是可以分开的,创新教育可以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之中,而创业教育主要应该存在于大学教育阶段。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不一定创业,毕竟创业者占少数。所以本文主要聚焦于生态创业教育,并不涉及创新教育,以下称之为创业教育。作为构建新形势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战略目标的有力保障,能够有效应对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产业结构化调整背景下劳动力市场对应用型人才呈“爆发式”增长的需求问题[2]。但从我国创业教育的运行实践来看,大部分人将创业教育视为获取经济利益的实现手段,在认知方式上集中反映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以创业为途径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而忽略生态环境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种以牺牲良好生态为代价的发展模式,不仅给人类自身的生活带来了无穷隐患,同时恶化的生态环境又反过来阻碍经济的继续发展。

要推动环境保护与经济稳定的同步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展开创业教育。这既能够有效地引导创业者将自己的个人理想融入到新发展格局的国家大势中,使创业者既能够稳定发展自我的创业潜能,又具备维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经营理念。这不仅满足了创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诉求,同时培养了符合社会前进方向的“应用型人才”,又进一步反作用于整个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创业教育的更深层次发展。

根据我国生态创业现有模式探讨其内在机理及发展逻辑,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目前创业中已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提出我国生态创业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在保证创业积极性的前提下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从而突破创业教育的桎梏,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生态创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生态创业教育有什么样的规律性,如何应对当前的困境,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生态创业与生态创业教育的模式

从生态创业的概念层次来看,其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3]。狭义是指现存企业为了追求在生产成本、技术创新或者推广营销等方面的亮点而积极主动选择生态绿色化,或者设立一个以供应环保节能类产品以及服务为目标的创新型企业;广义的生态创业是指以环境保护为根本宗旨,在市场导向性作用下由个体推进展开自主创新来创造社会价值的一种模式,或者以生态绿色化为目标设立环境友好型企业[4]。

以上两种生态创业的概念分类均在本质上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营战略,诱导企业借助于生态绿色化的表现形式来达到实现经济效益的目的,通过充分发挥创业的市场导向作用来形成一种“靶向”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激励其他企业积极主动地打造出一条自己的绿色化道路,使得创业在达到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能兼顾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常认为生态创业的基本构成要素由创业生态群落与创业支撑环境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创业生态群落主要涵盖高校及科研机构、投资机构和创业企业等,创业支撑环境的核心涵盖经济环境、科技环境、自然环境等宏观环境。基于这些构成要素,形成了科教资源驱动型、企业驱动型和政府服务驱动型三种生态创业发展模式。与之相对应,生态创业教育也就有了科教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三种模式[5]。

(一)科教资源驱动型生态创业与科教主导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

以创新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体制使创业的“生态圈”具备了强大的吸引力和发展潜力。科教资源驱动型模式以人才引进、成果转化、资本对接为关键手段,通过大力推进生态创新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激励创业人才队伍持续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企业全面创新(3)中关村创业生态系统是以科教资源为驱动力的典型实例,其创业资源丰富,各类孵化模式多样,形成了以“天使投资+合伙人制+股权众筹”为主流趋势的孵化模式。中关村创业是融合了创业个人和团体、领军企业家和企业、形式各异的孵化机构、投资平台载体、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中央和直辖市各级政府机构等多元创新主体,始终坚持科技端发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推进产业全面创新,以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应用转化和产业化,以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为中心,畅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通道,构建了以科教资源为源动力创新生态体系和产业圈。。丰富的科教资源作为科教资源型生态创业模式的基础要素,通过人才聚集优势以坚持科技创新为核心持续释放发展潜能,充分发挥桥梁功能,利用创业体制不断发展壮大并服务于生态创业成果转化,切实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6]。

与之相对应,在生态创业教育中,以学校为主体的科教机构成为了主导力量,形成了科教主导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从幼儿园到高中的教育阶段,各类学校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生态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大学阶段,各类高校则强化生态创业的教育,注重与企业的合作培养,来提升学生的生态创业能力。

(二)企业驱动型生态创业与企业主导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

企业驱动型模式通过改善市场环境构建有利于维护企业创业多样性的生态环境,以企业推动科技创新、加快生态创业成果转化速度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增长点。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和社会环境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同时企业的创业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生态创业环境的有机构建[7],形成良性持续的双向循环(4)深圳创业生态与企业驱动型生态创业模式密不可分。深圳以民营企业内化持续为核心,以市场和价值创造为导向,以政府战略规划和全方面服务为引导,以营造有利于创新主体成长的友好型社会环境为依托,以“科技——经济——科技”有效循环为演化动力。科技民营企业集聚的深圳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给予科技民营企业蓬勃生长的肥沃土壤,形成了兼具包容性和创造性的创业氛围,社会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创业产业链较为完备。。

与之相对应,在生态创业教育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司成为了主导力量,形成了企业主导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企业是创新的主体。通过在企业中的实际训练和交互学习,企业进行生态创业教育较好的成效。生态企业通过扁平化管理模式的转换、小组式互动研究,激发员工的创新创造潜力。

(三)政府服务驱动型生态创业与政府主导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

政府服务驱动型生态创业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立足需求精准定位,利用企业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作为综合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市场+政府”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强化政府在生态创业中的引导作用,通过“人才+资本”的孵化形式全方位对接生态创业项目[8],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型(5)成都在政府服务创新推动下,以问题为导向,对标国际先进水平,针对性的精准施策,提升和增强企业发展核心动力,打造创业生态群。一方面针对创业中出现的种种现实问题,从政府自身服务质量提升和企业内外发展环境改善,增强生态内生动力;另一方面,以国际化的创业中心为标准,最大化地汇聚全球创业的要素和资源,解决主体资本、人才、政策、平台等要素短缺问题,建立全链条化的创业服务平台,并在发展中不断创新。。

与之相对应,在生态创业教育中,政府成为了主导力量,形成了政府主导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政府主导生态创业并不是由政府直接进入教育体系,而是政府在教育过程中起到更大的指导作用。政府通过制定生态教育法规政策,推动教育机构和企业共同展开生态创业教育。

二、 生态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

由于生态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缺乏完备的生态创业制度和成熟的创业教育模式,我国生态创业教育主要面临两个方面的困境:

(一) 生态创业教育的参与主体缺乏人文环境之适应力

在生态创业教育中,人文环境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土壤,加强人文环境建设能够积极发挥个体特征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6)人文环境可以定义为一定社会系统内外文化变量的函数,文化变量包括共同体的态度、观点、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等。。社会人文环境是个体为了适应当下环境所建立起来的生存结构,而特定的生存结构会作用于个体的思维和认知,进而影响个体的决策逻辑和行为模式[9]。从这个角度看,生态创业教育不仅重构着个体的认知,更是通过重构个体的认知与行为同步塑造着个体所处的人文环境。但目前我国高校生态创业教育对于生态文明理论中人文环境建设的覆盖面和作用力还不够,以及高校大学生自身缺乏相关的生态知识和理念导致生态创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校人文环境建设和生态创业教育发展不相符。个体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多元化复合作用下形成和演变而来的,不断强化高校校园文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是作用于高校大学生生态素质提升的主导因素。在传统的创业教育中,课程开展往往聚焦于创业资金、场地支持和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的创业教育同时将人文建设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而高校在生态创业教育实践中忽视了对人文环境的建设导致两者发展方向和功能定位不一致[10]。

一方面,由于高校对校园自身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高校大学生缺乏一个健康积极的生态创业环境,严重制约了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方面的全面综合提升,扼制了高校在生态创业教育中发挥的人才培养机能[11]。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功能失灵,致使我国高校生态创业教育人才流失严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符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难题。要解除目前高校在生态创业教育中难以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善校园自身文化氛围,加强高校人文环境建设。

第二,高校大学生未达到个体生态素质的要求。人文环境可以作用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相反,个体的生态素质也会反作用于高校人文环境建设[12]。大学生作为推动高校生态创业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其生态素质不仅是国家对教育主体提出新的生态要求,更是要求将个体自我与外部自然的双向关系置于生态文明视域下,逐步按照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行为等次序形成综合性生态素养(7)生态素质实质上是人们把个体自我与外部自然界的双向关系置于人文伦理域境,认同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道德情感,展现出人类整体生态道德文明的进步和个体自我生态素质的提升。公民生态素质作为公民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内容,是人类文明素质的核心部分,反映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需要和共同利益。。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实践中,高校大学生没有形成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生态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缺乏将生态价值观、生态正义观等理念内化为生态素质的能力[13]。

高校大学生缺乏在生态创业教育中自主吸收生态知识的硬实力。个体的生态素质是高校大学生的生态知识、生态意识在生态创业教育中的自然展现,它包含着高校创业者对自然的基本态度是协调发展而非超越征服。目前高校大学生在生态创业教育中难以形成自主吸收相关生态知识的潜能,对于生态知识缺乏一定的储备量导致难以构建完备的生态知识体系[14]。高校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教育不应局限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片面学习和被动灌输,而应在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开展翻转课堂教学以及丰富教学形式(8)开展翻转课堂教学组可利用组织参加生态文明报告、讲座和研讨等形式,围绕"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什么必须要转变发展方式"等创新型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丰富教学形式,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网络课,激发大学生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建好生态文明知识网络题库,实现大学生便捷高效学习和检验。。

高校大学生缺乏将生态知识内化为个体生态素质的软实力。高校大学生利用其在生态创业教育中获取的生态知识,结合自身的行为模式和大自然演变规律开始重新构建个体的生态行为,将生态知识内化为生态素质,同时将生态素质外显于生态行为。目前高校大学生缺乏运用政策、法律、道德等多元化方式建立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义务感和责任感,要在维持生态创业教育和生态环境体系相平衡的基础上推动生态文明理念的良性发展,高校大学生必须要将生态知识融入生态创业教育中,利用内化的生态素质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度情感认同达到个体行为引导的目的。

(二) 生态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缺乏机会创造之驱动力

将生态创业教育视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而专属于高校任务的偏颇观念导致高校、政府、企业三方之间在实际操作中缺乏有效及时的沟通而自成体系。仅将高校创业教育视为解决毕业生严峻就业问题的措施将会导致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高校对社会现状的不清晰导致很难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企业未参与创业教育将会导致自身所需类型化的人才缺乏,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在创业教育中搭建高校、政府、企业三方协同运行机制[15]。创业教育要想在生态文明领域取得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成果,就必须摒弃以往各自为战的格局,将维护环境可持续发展视为三方共同的利益诉求,互相合作协同推进创业教育生态文明的进程。

生态创业教育需要依靠高校、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力量共同合作,高校按照生态文明理念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提供生态知识教育,而政府、企业作为生态创业教育的外部环境在高校人才培养进程中也充分发挥着积极作用。政府在制定有关生态创业教育指导意见的过程中能够提供政策引领,但在实践中无法充分展现出对公众的有效引导而限制了政府在生态创业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限制使得以政府为导向主体所构成的舆论环境中有关生态创业机会的流失。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力度的缺乏。在生态创业教育的能动主体中,公众发挥的能量即强盛又呈现出零星散布的形态。公众作为生态环境的利益相关方,个体的环境利益因生态环境的无界性特征而与不同主体建立起共有的利益关联机制。政府作为正向引导公众投身于生态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导力量,无法借助政府权威性在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建立双向桥梁,导致公众缺乏参与生态创业教育实践的平台和渠道。

生态创业教育离不开政府权威与公众参与形成多主体多机制合力,政府和公众围绕推动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逐渐呈现出新的合作关系。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生态创业教育实践的主要形式是通过提炼和凝聚公共利益共识,利用协商互动等方式融合公众参与意愿,实现提升公众自我生态教育能力和依生态规则行动能力,将环境责任细化到个体达到公众参与程度自觉性进一步增强的目的,使得在政府的引导力作用下提炼公共利益共识更为顺畅,避免生态环境相关问题陷入拖延无解的困境[16]。

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生态创业教育的提倡和实施中,要让公众意识到生态文明理念和环境可持续理论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公众选择和购买生态标志产品以有效刺激市场需求,利用积极良好的生态文明氛围反向推动企业采取生态化生产方式,为生态创业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第二,企业在市场创造方面存在机会短板。在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为首要诉求的企业环境中,生态绿色化的商业逻辑在操作层面和技术层面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对创业型企业而言,应对生态环境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现有的产品和服务做出相应的符合法律规定的改进行为,其本质上仍然是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风险为首要诉求,而通过政府实施的环境管制便成为了创业型企业的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负担和商业风险[17]。

生态创业型企业的产品方式以一种绿色环保、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开拓了新的市场,这是生态创业者市场创新的一个核心部分,但生态产品在生产理念、制造工艺和产品设计上的与众不同并不能自然而然地促使生态创业者在市场独占一席之地[18]。生态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只是预占着一个潜在市场,要将这个潜在市场转化为实际市场离不开生态产品目标受众群体的参与。生态创业型企业在分析和筛选生态产品或服务的目标受众群体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生态市场中企业所需定位受众的群体特征、消费理念均有别于传统市场的消费者。要在市场创造上取得跳跃性的成果首先要以市场的“绿色化”“可持续发展”趋势为创业依据,有目的地研制出能够满足目标受众群体的生态产品或服务,完成将生态产品的潜在需求者转化为产品关注者最后成为品牌忠诚者的连续三级跳跃,在补足市场创造短板的同时,通过扩大生态创业型企业品牌忠诚者的规模进一步巩固生态可持续理念的发展。

三、我国生态创业教育的改进路径

为了适应生态文明的发展和生态创业的要求,借鉴三种教育模式的优点,基于我国生态创业教育内部与外部的困境,我国可以从以下方面改进生态创业教育:

(一)形成“目标—理论—实践”多层次的生态创业教育模式

第一,细化生态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需要逐步细化高校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核心方案。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教育理念在高校不断推进深化,学生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从单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了主动合作者,摒弃了以往学生在教育问题上缺乏话语权的形象[19]。这种转变不仅使高校学生掌握了更大的选择权,通过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来实现自身的发展,而且学生利用个体的自主权反向联结教师反馈相关信息,达到教和学相辅相成的目的。明确高校生态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满足了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培养社会所需“应用型人才”的要求,更是切合在国家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下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其本质是面对全体教育主体开展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结合的实用教育,促使高校学生成长为契合社会需求、顺应时代发展的应用型人才(9)生态系统理论重视个体在系统中的发展,高校创业教育即以此为依据,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并明确学生在创业角度的特征和需求,以此为依据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在保障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创业教育在生态系统理论下的高效发展。。

其次,要明确高校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功能定位。高校创业教育要站在充分尊重和认同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在确保市场供需平衡的层面上展现生态环境理论下高校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20]。以学生主体地位为依据构建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在充分运用学生主观创造性的基础上提升教育实效,利用高校人才培养的终极社会服务机能追溯到生态教育的功能定位,遵循社会人才需要能力有意识地引导教育主体将创业聚焦于生态市场需求最薄弱的地方,同时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数目和类型,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提供有目的性和指向性的生态创业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增加高校生态创业的人才供给,优化形成支撑我国传统创业向生态可持续创业转变的关键要素。

第二,完善生态创业教育课程教育理论。

高校生态创业教育是以高质量有效的课程教育体系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在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具体要依据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加强课程理论和生态可持续创业的衔接,通过课程优化给高校学生提供符合生态文明理论的创业技能和知识,使其能够成长为具备生态价值观和绿色创新意识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才。

首先,基于不同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进一步强化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点[21]。发展专业课程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是进一步完善生态创业课程教育理论的前提,在探索不同专业特色的基础之上,更要顺应不同的专业课程内容及时对课程建设体系进行调整,同时将创业元素和生态文明理论镶嵌入专业课程中,使得生态创业课程与现阶段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紧密联系,充分调动了高校大学生进行生态创业的积极主动性。

其次,依据区域地理环境的发展,将创业课程与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相结合[22]。生态创业课程教育理论离不开与创业教育息息相关的区域地理环境,正是由于将地理环境发展和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生态创业才发挥了其自身独有的优势,不仅着眼于创业教育的发展,更是立足于地方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逐步完成由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相对单一向全面教育的转变。生态创业要结合区域地理环境发展,将创业教育鲜明的地域性显现在高校与地方行政区域关系之中,两者相互推动产生的高度联动效应作用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将地方区域特色围绕生态创业教育课程而展开,满足生态创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多元化需求(10)要促进创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就必须充分考虑区域地理、产业的需求,充分利用区域地理环境优势,围绕区域转型升级,与区域特色相结合,开设与需求相关的课程,实现课程多元化和需求的协调,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发展之间的耦合机制,依托区域发展需求,培养与地方产业群相关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通过凝练和放大创新创业教育自身优势和区域发展特色,实现教育的供需平衡。。

第三,促进生态创业教育实践资源融合。

生态创业不应当只着眼于创业教育的浅层表现形式,而是要将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战略交融糅合于创业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发展中,达到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重底线诉求的终极目标,逐步构建体系性和实践性的创业教育进程,通过促进生态创业资源融合为培养绿色可持续价值观的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契机。

整合校内外的有效资源,协力缔造良好的生态创业氛围。创业教育在高校实践中鼓励学生以创新、创业为任务倾向,通过校内和校外两方资源构成之间相互流动、相互融合,从而促进高校与社会各方的良性循环互动[23]。高校相关的创业部门应推广平台共享和资源开放政策[24]。在校内,将开设的生态创业相关的课程设置为公开课,旨在使学生深入剖析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理解生态创业核心主旨的基础上,了解如何将保护环境践行在平时生活和工作的一言一行中。同时,在生态创业课程中增加绿色消费教育,培养高校大学生健康适度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态度,将生活中养成的绿色消费习惯运用在创业过程中,不仅大幅度增强了高校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而且为生态创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校外,加强校企深度合作,促进产业与教育密切结合,在发挥高校培养人才优势的同时,利用地方经济亮点以及企业特色实训为促进生态创业实践资源融合保驾护航。

(二)完善“创新+创业+知识产权”多领域综合的生态创业教育内容

生态创业教育要跳出传统创业的平面固定思维,重新构造“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知识产权教育”三育融合的创新性框架,对生态创业教育与知识产权教育之间存在的缺口进行必要性填充,加强生态创业教育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让知识产权教育成为保障生态创业教育成果的有效途径[25]。

第一,将创新教育融入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我国把创新与创业两个词结合起来,称之为“双创”,说明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密不可分。虽然并不是所有创造力能力强的学生都会进行生态创业,但能够成功进行生态创业的学生一定具有较强的创造力能力。创新教育的核心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者说创新能力。

如果说高校创新教育以前还没有什么迫切性,但随着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展,高校必须做出转变。自OpenAI开发的Chatgpt 2022年11月上线以来,人工智能领域获得了重大进展。Gpt-4目前已经在编程、绘图、翻译、论文润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替代一些原来需要专业知识的工作。如果高校还是一如既往地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其培养的学生很容易被人工智能替代。人工智能目前不能替代的就是创新能力。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学生可以运用其创造力,把人工智能作为智慧工具,在生态创业方面取得成功。

很多人把创造力认为是少数人才有的天才能力,只有如牛顿、爱因斯坦、马斯克等才具有这样的能力[26]。事实上研究表明,创造力每个人都可以拥有,高校更是可以通过课程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创造力就如IQ一样,是由基因决定而不能随意提升的。随着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多项研究表明训练可以提升创造力。)。高校可以开设一些通识课来训练和培养创造力,比如开设逻辑、应用创造力等课程,还可以开展STEAM的跨学科项目,更需要在大学课堂的每一门课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27]。

第二,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生态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双创”背景下知识产权教育的缺位现象,要将知识产权教育纳入到生态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以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能力为培养方向,以健全、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为维护生态创业教育成果保驾护航,能够全面激发公众的创业热情并自愿投身于生态创业中去。同时政府要完善生态创业知识产权的配套保护措施,大力推进全国性知识产权基本保障渠道的构建[28]。把生态创业知识产权的确权保护作为政府的工作重点,不仅有利于建设生态创业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更是增强了生态创业意识,实现创新意识促进生态创业、生态创业带动确权保护的良性循环发展。

生态创业能力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只有加强知识产权的实践运用能力,才能保障学生走向社会时具备企业所期望的潜质。学生需要充分挖掘其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了解收集相关的知识产权实际案例,并紧密结合自身所拥有知识进行具体分析,提高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产权知识和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29]。

第三,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合专业方向进行针对性调整。

人才博弈和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了“双创”背景下的竞争焦点,在生态创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知识产权实践运用能力也处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要融合专业方向对知识产权课程和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灵活运用知识产权相关理论和方法巩固生态创业教育成果。

生态创业教育需要将知识产权课程与专业背景相结合,同步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知识产权教育有助于协助学生自主构建产权保护和技术创新体系,融合专业方向开设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产权讲座和课程不仅夯实了专业课的基础知识,更是增强了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价值认同[30]。

(三)构建“学校+政府+企业”多渠道的生态创业教育联合机制

学校、政府、企业三大创业主体联合形成协同力量作用于生态创业教育体系,及时根据市场需求调整生态创业教育的方向和内容,这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将三方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融合。学校立足于专业特色开展生态创业知识教育,结合政府相应的政策指向和行为引导,三方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流通有效预防了生态创业教育与企业实际生产脱节的困境[31]。

第一,学校积极开展系统化的生态创业知识教育。

学校开展的生态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学校必须将生态创业教育贯穿于校园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使之渗透在教学活动和学生日常学习中,形成系统化的生态创业知识教育,同时结合“目标—理论—实践”的生态创业教育实现路径,促进生态文明理念和绿色可持续理论的全面发展。

学校应当采取分时分阶段的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系统的生态创业知识体系。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成从了解生态创业知识的初学者到建立起整体性认知的角色转变,并通过系统性的学习逐步提升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

第二,政府主动引导日常化的生态创业行为教育。

政府在创业教育中发挥着关键性的引领作用,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对生态创业的全方位、各层次、总要素进行集中的统筹规划,通过有效利用资源达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政府出台的各项有关生态创业的核心文件具有高度决定性。生态创业的核心理念和实现目标都源自于政府,中央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遵从文件指示解决创业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两者相互协作、统筹配合,为生态创业的良好发展奠定了基础[32]。同时,政府的引领地位也在市场人才配置上突显出关键性的催化作用。市场内部人才结构交错影响、相互作用,政府的引领功能通过市场的整体人才配置形成合力,反作用于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实现为社会提供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专业人才队伍的教育培养目标。

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地位和引导作用,利用互联网、知识讲座、公益活动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公众生态创业行为的导向效力。紧紧围绕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各级政府和官方媒体的积极性,深入实际挖掘正面的新闻素材,通过主流媒体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构建良好的生态创业舆论氛围,为激励公众培养和践行日常化的生态创业行为起到正向的促进作用[33]。

第三,企业配合开展成果化的生态创业实践教育。

企业作为联结整个生态创业过程的关键枢纽,在将生态创业活动落实到实质市场环境中发挥着助推器作用,在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为高校创业的人才培养创造了良好的平台。生态创业教育的发展要同市场实际需求相适应,企业积极响应学校和政府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诉求为生态创业教育提供了实践平台,实现政府引导、学校推进、企业落实三大生态创业教育环节的有效衔接。

首先,企业应主动加强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实现高校生态创业与企业吸纳就业之间的无缝衔接[34]。只有以实质的企业生产为基础,在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结合的氛围下,创造高校生态创业者与企业直接对话的机会,才能实现引导创业者自主培养企业所需要的职业发展技能和生态创业意识的目标。

其次,企业应当加大促进高校生态创业成果的转化力度,最大限度释放大学生创业领域的动能。在中央大力推进生态创业教育的基础上,生态创业日渐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创业形式,企业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不断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和就业吸收,要使高校创业教育持续为企业发展输送符合需求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快高校生态创业成果的转化速度[35]。利用企业的催化功能实现生态创业成果的快速转化,不仅巩固了生态创业项目已有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更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高校大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创业的大环境中去。

猜你喜欢
生态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软件工程教育与教学改革
软件导刊(2022年3期)2022-03-25 04:44:48
“生态养生”娱晚年
保健医苑(2021年7期)2021-08-13 08:48:02
住进呆萌生态房
学生天地(2020年36期)2020-06-09 03:12:30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什么是“好的教育”?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36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