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江滩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活化利用研究
——以闽侯江滩生态公园规划设计项目为例

2023-11-28 11:14
四川水泥 2023年11期

陈 冰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108)

0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力度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体”的理念,近年来又逐渐加入了沙、冰等要素,倡导实施全方位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1-2]。因此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活化利用是当前建设城市生态公园的重要发展方向,同时也是建设多样性、整体性、综合性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的重要举措[3-4]。本文基于生命共同体理念就江滩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活化利用进行研究。

1 项目现状分析

1.1 项目概况

闽侯江滩生态公园位于福州闽侯县竹岐乡,东至鲤鱼洲国宾馆,西至甘竹大桥,全长约7km,研究范围总面积约575公顷,是福州市目前保留的最大生态江滩。作为福州“两江四岸”的起点,也是闽江上游入城最重要的门户滨江景观区域之一,现状场地拥有“山、水、林、田、湖、草、沙”七大特色景色(见图1所示),尽显福州山水城市的原生态自然本底。

图1 江滩设计效果图

1.2 土地现状分析

项目范围内现状土地利用方式多样,拥有36公顷的基本农田和106公顷的耕地。场地因由当地居民自由栽植管理,所以形成堆场荒地、苗圃林地、大棚菜地等各异的场地样貌,缺乏规模化和景观性。沿闽江水岸侧因早期挖沙形成多处陆地水湾与滩涂,水湾之间滩涂相互独立分散,水生态性较弱。场地内还拥有大面积的湿地、草地、林地等,总体生态本底较好,但由于缺乏系统性规划和管理利用,场地略显碎片化和零碎感。

1.3 景观旅游资源

闽侯竹岐位于闽江南岸。竹岐乡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森林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自然风光十分秀丽。闽侯江滩生态公园结合周边的闽越水镇、闽江水上旅游线、山体步道、庄边山遗址等共同形成了“一园、一镇、一线、一道、一遗址”的特色旅游空间系统。

2 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活化利用规划设计

2.1 规划定位

规划以现有独特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为基底进行修复和活化利用,兼具生态教育、自然休闲、度假康养3大功能,成为“万亩江滩生态公园”,打造福州市最大的滨江生态文明实践基地。

2.2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

根据不同区域特色划分为山水、林、田、湖、草、沙六个特色生态休闲体验区,通过构建水系网络与闽江连通,通过园路布置与山体连接,从而形成自然山水区、林中乐园区、活力田园区、生态湖体湿地区、剧场露营区和休闲沙滩区(见图2所示)。

图2 江滩生态公园总体设计方案布局图

总体规划设计方案以六大分区的场地特点和自然要素的不同,融入契合的休闲设施。自然山水区以自然体验为原则;林中乐园区提升林相景观,适当设计林下休闲活动空间;活力田园区以保护基本农田为基础,融合亲子、科普和观光等农业景观产品;生态湖体湿地区注重水生态和水岸的修复,设置水栈道、垂钓和水上运动等一系列亲近自然、充满郊野风情的滨水项目;剧场露营区利用开阔的大草坪、疏林、草地设计郊野露营、房车露营以及江湾剧场等项目;休闲沙滩区以整理江滩沙地,修复水岸边坡形成舒适、自然的沙滩场所。公园在场地的生态营造和功能植入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利用现有机耕路、土路进行改造形成公园园路,以串珠式的形态连接各个分区。从而多系统、多要素、多尺度打造“一路、一区、多景”的江滩生态公园。

2.3 生态保护与活化利用措施

江滩生态公园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保护、整体修复和系统治理,强调区域生态系统中林地、草地、河流、湖泊、农田、湿地等景观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5]。规划以自然景观资源保护为基础,以融合休闲、度假功能的微更新为抓手,构建生态多元的江滩体验区。根据场地的用地特性提出生态保护措施和活化利用措施。

2.3.1 生态保护措施

生态保护措施以生态与安全为基础,系统性强化江滩自然特性,主要包含保护区域生态本底、严守基本农田、科学合理保障水安全和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等四个方面。

(1)保护区域生态本底。区域范围内拥有多元丰富的生态本底,尽显绿水青山风貌,规划建设应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和修复,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构建自然的江滩生态公园[6]。

(2)严守基本农田。规划时必须严守基本农田区域,加强田地资源的保护利用,以现有机耕路作为公园道路系统,融合围绕农业作物展开的亲子休闲活动、科普教育活动和观光游览等项目,打造生态特色的田园景观。

(3)科学合理保障水安全。江滩生态公园场地功能规划设计结合竹岐站水文数据情况(见表1所示)合理规划布置,多年平均水位以下的高风险区域规划为自然岸滩区,不宜设置任何公园设施。5年一遇水位以下的中高风险区域规划为生态体验区,可适当设置耐淹或易移动设施。20年一遇水位以下的中低风险区域规划为郊野生态休闲区,可作为连接高地,适当布置主要活动组团和公园服务设施。20年一遇水位以上的低风险区域规划为市民游憩区,可结合公园总体规划优先设置公园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表1 竹岐站水文数据表

(4)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区域范围内场地以沙土为主,水岸边坡不稳定,规划通过沿闽江沿岸的水岸、边坡、滩涂等系统性生态修复,重构区域的生态格局,将公园的生态修复与市民休闲紧密结合,打造生态休闲水岸空间[7]。陆域区域存在零星的坑、塘、湾等形态的水系,现状水活性不强,生态性弱,规划结合现有水系资源利用可建设区域开挖水系的条件,以连续的江滩陆域水系有机组织河、湖、滩、湾、塘、岛、堤等多种水系形态,形成完整连续、生态自然的江滩水系网络。

2.3.2 活化利用措施

活化利用措施以“适地适类”为原则,进一步优化江滩功能空间,主要包含文化植入场地休闲配套功能、高效提升江滩用地、构建外“野”内“奢”空间布局和开创创新型运营模式等四个方面。

(1)文化植入场地休闲配套功能。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内涵丰富的公园才有生命力[8]。根据不同区域特色划分为水、林、田、湖、草、沙六个特色休闲体验区,其中根据场地特点和文化特性,设置契合场地特性的休闲娱乐的功能活动与生态科教的体验场所,形成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的空间格局。

(2)高效提升江滩用地。江滩公园规划在保留原用地性质不变的基础上,融入“功能+”的规划特色。基本农田区域以保护为主,融入耕读实训、艺术文化花田;林地区域结合林下空间配置休闲游憩设施;水域区域可结合闽江水上旅游规划合理布置码头,利用江湾、河湖区域设置水上活动,园路可结合区域旅游资源布置小火车道,联动周边旅游点。从而实现多产融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构建外“野”内“奢”空间布局。最大程度地保留和展现江滩自然形态,结合自然资源营造剧场露营、休闲沙滩、林中乐园等生态娱乐场所,创造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的完美结合,形成城市创新型野奢体验的江滩生态公园。

(4)开创创新型运营模式。政府全方位统筹制定生态公园的目标定位,以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监督开发运营为主,融合旅游企业、村民合作社和文旅专业机构共同开发建设生态公园。以生态品牌和休闲功能为导向组建“政府+企业+合作社+专业机构”的合作开发模式。

3 结束语

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过程中,融入“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及活化利用是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江滩生态公园的规划和设计层面切入,对城市江滩生态公园以“生命共同体”理念进行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同时融入“适地适类”的休闲科教功能,进一步活化利用江滩生态公园,从而打造集“生态教育、自然休闲、度假康养”为一体的示范江滩生态公园,构建后疫情时期都市生态休闲游聚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