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择城就业,不应止于“城市大小”

2023-11-28 12:31王华
人力资源 2023年11期
关键词:刘强东职场因素

文/王华

近日,2023 年版就业蓝皮书对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地情况进行了分析。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近五年应届本科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下降,2022 届本科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17%)较2018 届(21%)下降了19%,在新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持平,而在二线城市及以下地区就业的比例从2018 届的53%增长至2022 届的57%。《中国青年报》也曾发表一篇文章:年轻人“回笼漂”?选择取决于预期,揭示了年轻人继逃离北上广深之后又重新回到一线城市的“回流漂”现象,指出部分曾经“抛弃”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又回来了。选一线城市,还是新一线城市,还是回到老家就业,每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但是就业之前应理性思考这件人生大事。

重农抑商背景下的进城务工

产业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新的职业。以宋朝为例,从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就能领略到宋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必然带来人手短缺的问题,因此,出现了农民进城务工的现象。古代社会盛行重农抑商的思想,在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男主角的生母因为商贾身份一直被豪门出身的父亲所鄙视,即便这样,在宋朝依然有大量的农民选择进城务工。这里面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是人口数量猛增。人口数量增长,农村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因此一些农民为了生存会自谋出路,减轻家庭负担,成为早期的“农民工”。在农闲时,一些农民也会选择开发第二职业,类似今天的兼职网约车司机、兼职主播等。在宋代,外出务工的农民一般会选择像汴京这样的一线城市,从事纺织业、手工业等等。

第二是城镇规模相对扩大。大城市机会多,自古就如此。由于宋朝城镇规模相对较大,因此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比如宋朝的统治者兴修水利,会招募一些务工人员,给他们相应的劳动报酬。这也是为何宋朝人口多,土地分配不均,却也较少有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

有人才有发展,这个道理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当下“回流漂”并不是个别现象,选择一座城市就是选择一片成长的土壤,选择一种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和理想,每座城市所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平台各有不同,这关系到青年职场晋升的速度,关系到青年职场发展的深度及连续性,更好地了解各类型城市的特点并结合自身情况作出选择是缩小理想和现实之间差距的重要因素。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回流漂”对青年个人的职场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也凸显出就业城市特点是职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值得青年在就业选择城市时全面考虑。

一场大小城市的较量

青年择业选择城市应主动去适应城市,而不是让城市适应自己。现在我国的城市按经济因素大致分为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四、五线城市等;按照地域大致分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中西部一些省会城市等。选择就业城市主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城市经济因素

1.城市自身定位。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定位。以北京和上海为例,同为一线城市,北京近几年侧重发展政治和文化;上海则侧重经济发展,金融领域表现较为亮眼。此外,环长三角地区在上海的辐射下经济增速较快,新一线城市异军突起,且这些城市与上海的交通线非常发达,在上海的带动下形成了环长三角经济带。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的人才政策,通过对人才需求的倾向性也可分析出各个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2.城市经济结构。城市各行业的经济贡献率决定了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量。比如厦门、海南,这几座城市的旅游业贡献率高,在经济结构中处于重要地位,对旅游人才的需求量较大;再如杭州除了是著名的旅游城市之外,电商产业发展迅速,带动了直播带货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全国一共三家互联网法院,其中一家就在杭州,杭州的互联网电商发展程度可见一斑。

因此,选择城市可以综合考虑城市定位、经济因素及对应的深层次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定位自身坐标。

●青年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包含的内容主要有青年自身特长和兴趣、性格特点、人生发展规划和目标、人脉资源等。

青年自身特长和兴趣可以影响所选择就业的行业,由此可以匹配适合自身行业的城市。比如互联网、IT 行业,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提供的岗位较多、薪资较高,吸引喜欢该行业的青年进入。选择行业发展排名靠前的城市作为就业城市的群体效应和产业效应让青年的职场发展更为顺利,更容易取得成功。

青年自身性格特点不同,对城市的偏好就不同。积极进取型喜欢较快的生活节奏,偏向选择进入竞争激烈、节奏较快的一线和准一线城市;小富即安型喜欢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偏向进入二、三线等节奏较慢、竞争压力较小的城市。每个人的性格具有特定性,因此应着重选择适合自身性格特点的城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目标不同,选择的就业城市也不尽相同;目标不同,内驱力也不同;同样,目标不同,面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也不尽相同。因此,青年选择不同类型城市应有相应的心理预期,做好面对困难、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尤其是选择一线城市的青年,应提前了解。

人脉资源也是青年就业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在一个城市有行业的人脉资源,对于自身职业的起步和发展助力是很大的。青年可以选择对自身职场起步较快、有人脉和资源的城市作为就业城市首选。

●综合因素

普遍认为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房价高,生活成本较高,竞争激烈。但反过来,这些城市就业机会多,工资待遇较高,升职空间大,并且大城市更具有包容性。有相当一部分青年怀揣自身的理想、憧憬着未来的美好,选择去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就业。

以京东创始人刘强东为例,他出生在江苏的农村,家境贫寒,父母以驶船为生,刘强东于宿迁中学毕业后考上中国人民大学。成为京东掌门人之前,刘强东主要有三段工作经历:开饭馆、进日企、卖光碟。选择一线城市是刘强东的选择,在选择之后刘强东经历了各种困难,但目标是坚定的,抓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以当前最重要的目标作为前进的主要方向,不被杂音影响。锻炼培养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用更高的站位来判断前行方向,一旦选定方向就奋勇前行,不畏困难。关关难过关关过,事事难成事事成。

俞敏洪也是在一线城市奋斗的典型代表。他创办了新东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随着国家教培政策的出台,俞敏洪果断捐赠了价值1000 万元的书桌,转行做起了电商助农直播平台。他说:“成功没有尽头,生活没有尽头,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对我们的考验没有尽头,在艰苦奋斗后我们所得到的收获和喜悦也没有尽头。当你完全懂得了‘成功永远没有尽头’这句话的含义时,生活之美也就向你展开了她迷人的笑容。”

当下,一些地区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越来越多曾生活、工作在大都市的青年们,返回了自己的家乡,或者投身三、四、五线城市,打开属于自己的另一片天地。小镇新青年刷新了人们对其传统的认知,他们追求安稳幸福,但也要求自我进步,以赢得更大的社会认可。相对于一线城市高学历人群的密度,小城市就业竞争压力较小、节奏相对较慢,虽然没有一线城市的繁荣,但是更适合诗和远方。另外,小城市的空气质量和交通状况也往往比大城市好,因此小城市是一个更安静和更宜居的选择。

总之,青年择业城市选择应结合自身因素和城市特点去选择,当然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无论选择何种类型的城市都是为了自身发展。即便是短暂的休息也是合理的,“回流漂”是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依旧热爱生活的执着追求。选择任何一个城市没有对错之分,青年就业群体在面对多种选择时更多需要理性的考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对于一座城市而言,应该努力打造自己的“青和力”,让年轻人看到希望,选择留下。对于正在选择中的年轻人而言,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都应始于当下,不畏将来,勇敢前行。

猜你喜欢
刘强东职场因素
职场Z世代为何这么跩
No.14刘强东谈“996”
解石三大因素
职场充电,停还是行?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京东43亿入股永辉刘强东着眼生鲜“最后一公里”
怎样理解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什么是战争胜负决定因素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