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同
乡村医生在农村医疗救治的第一线,被誉为“行走的120”,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数据显示:因条件艰苦、待遇低等原因,我国的乡村医生群体正以每年5万人左右的数量减少。然而在湖南东安,有一位名叫伍艳芳的村医,与在同一所卫校毕业的丈夫唐军华放弃到城市工作,而是扎根乡村为村民看病。夫妻俩并肩携手,用朴实的奉献和坚持,守护着乡亲们的健康。他们荣获“湖南好人”等荣誉,2022年还登上了“中国好人榜”。到今年7月,他们在大山里已坚守了23年……
热爱家乡,刚毕业就做了村医
今年41岁的伍艳芳,出生于湖南省东安县井头圩镇上大村。她和比自己大3岁的唐军华是同村人,两人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都考入祁阳卫生学校。2000年,从卫校毕业不久,他们便牵手走进了婚姻殿堂。
他们的很多同学都去了深圳、广州等地工作,薪水都很高。面对他们的邀请,伍艳芳也心动过。伍艳芳和丈夫在学校都是优等生,即使不去南方大城市,当时在市里或县城找份工作并不难。但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她深知乡亲们看病艰难。
伍艳芳发现,小孩和腿脚方便的老人,生病后会去医院治疗;但腿脚不便和贫困的老人,只能躺在家里熬。这些人都是看着自己长大的长辈,她很是心疼,于是毅然决定在老家当村医。
岭观村和上大村这两个偏僻山村都是地盘大、人口多。伍艳芳在上大村当村医,唐军华在岭观村当村医。每天早上匆匆吃过早饭,夫妻俩同时出门,赶往各自的村卫生室上班。接诊、打针、拿药……一系列繁杂的工作就开始了。
有时,他们会相互帮忙,搭档出诊。有一次,一名村民因肾结石痛得难受,伍艳芳忙上忙下给他输液,唐军华就给患者按摩。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
刚开始,村里之间是土路,条件非常艰苦,尤其下雨天泥泞不堪。有时候,伍艳芳要走半天,才能到达患者家里。出诊路上,夫妻俩挑的尽是小道,路不好走但省时。想多诊治患者,他们得在路程上抢时间。
村民陈玉花说,她患肩周炎十多年了,天气一变就痛。儿子不在家,全靠伍艳芳照顾。村民张小玲也是老病号,颈椎病、风湿病曾把她折腾得苦不堪言,是伍艳芳夫妇一点点治好的。张小玲说自己最相信的就是这两位赤脚医生。
医者仁心。病情轻微的,伍艳芳能不开药就不开药,能少开药绝不多开药。有的家庭很困难,用红薯、白菜当药费,她也不拒绝。对于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伍艳芳往往只收成本费。由于夫妻俩医术好、人品硬,所以来卫生室看病的人越来越多。但是,多年来,夫妻俩的收入比不上村里外出打工的年轻人。
提起伍艳芳夫妇,村民们都赞不绝口。他们说,伍医生人太好了。有一天深夜11时多,石秋桂因腹泻严重脱水,家人眼看有危险,不得不给伍艷芳打电话。虽然刮着大风,但夫妻俩骑着摩托车不顾危险赶了过来。敲开石秋桂家的门后,夫妻俩见情况紧急,赶忙给患者输液。折腾到天亮,直到石秋桂脱离了危险,夫妻俩留下一些药品后才离开。
还有一次,石秋桂隔壁有个小男孩高烧不退。夫妻俩接到石秋桂的电话后,就骑着摩托车赶来。那天大雨倾盆,他们到的时候全身都淋湿了。小孩退烧时,已是凌晨4时多。
因道路泥泞崎岖,住在山里的村民不方便出来,夫妻俩就不分白天黑夜地送医上门。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骑摩托出行。天气不好的时候,他们就步行。夏季的晚上,去山里得打着火把,主要是要防止蛇从草丛里突然窜出来。伍艳芳说,每次晚间出诊,丈夫担心她的安全,都陪着去。
“山村120”,是乡亲们温暖的依靠
伍艳芳夫妇的热心事,村民们随便一说就是一大堆。这些年,曾经有更好的机会摆在他们的面前,但夫妻俩都放弃了。比如,2013年,县里招医生到卫生院上班,还带编制,伍艳芳夫妇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在当地小有名气,如果去应聘,那么基本会被录用。有关部门领导也希望他们夫妇到卫生院工作。
虽然在哪里行医都一样,伍艳芳却觉得,还是在老家服务乡亲更好一些。唐军华也觉得有道理,下定决心留在了村里。伍艳芳深情地说,多亏有丈夫的大力支持和陪伴,她才有信心扎根偏僻的乡村。
后来,贫困村有国家的支持,路通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给村民看病才方便了。为了方便给乡亲们看病,伍艳芳和丈夫就买了一辆车。
作为各自村里唯一的村医,除在卫生室接诊、打针、开药外,夫妻俩还承担着各自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
伍艳芳说,夫妻俩只要一有空,就上门给群众看病。他们下组入户给贫困户做大病摸排,慢性病登记随访,给村民测体温、量血压、做体检、送药品,建立健康档案。
有趣的是,伍艳芳的小车后备箱里是个“药房”,准备着大青叶片、板蓝根颗粒、阿莫西林等常用基础药物,酒精、碘伏、口罩、手套、纱布等消毒药物及用品,方便乡亲们买药、用药。
2019年冬天的一个深夜,刚入睡的伍艳芳被电话吵醒。原来,有名脑梗患者突然腹痛难忍,希望她上门看看。她挂掉电话,赶紧起床。没想到丈夫比她更利索,已换上白大褂,备好药箱,站在门口等着她……其实,这只是这对乡村医生夫妻日常所经历的事情,一切都正常不过。
伍艳芳对“时间就是生命”这句话感受最深,有时哪怕耽误几分钟,村民就会有生命危险。有一次,伍艳芳接到上大村村民唐军的电话,说在沟里洗手时被草丛中的毒蛇咬了。夫妻俩赶到时,唐军已呼吸困难、意识有些模糊。伍艳芳立即用布条捆扎他伤口的近端,用消过毒的小刀将伤口皮肤切成十字形,清洗伤口后立即排毒。
与此同时,唐军华联系救护车,把唐军及时送到医院救治,才让他脱离了生命危险。出院后,在鬼门关前走了一遭的唐军紧紧握住夫妻俩的手,动情地说:“伍医生、唐医生,你们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这份情我一辈子记住了!”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健康扶贫”行动已覆盖东安县。作为贫困村村医的伍艳芳和唐军华,既要当好村民的健康“守护神”,又要做卫生“宣传员”。夫妻俩通过走村串户,向村民讲解各类防治知识,让群众防好病治好病,并引导大家改变传统观念,养成健康卫生的良好生活习惯。
与此同时,伍艳芳夫妇要宣讲国家的医疗惠民政策,让群众做好报销、减免,让每一项医疗保障政策落实到一家一户,力争不让一个家庭、一名群众因病返贫。
对于平时的上门随访,伍艳芳夫妇都会保质保量地完成,每次,县里进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考核,夫妻俩都名列前茅。
让伍艳芳夫妇颇感欣慰的是,近年来贫困村卫生室的标准化水平得到了大幅提升,听诊室、诊断室、检查室、药房、配药室、注射室、接种室、公共卫生室一应齐全,配置血压计、听诊器等基础诊疗设备和80种以上药品,诊疗条件得到了大幅改善。
一心行善,他们登上“中国好人榜”
村医的工作很辛苦,但伍艳芳夫妇苦中作乐,乡亲们的信任和肯定也让他们收获了幸福感、成就感。最让伍艳芳夫妇感动的,乡亲们对他们很尊重,也非常理解和支持他们的工作。很多老年患者甚至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子女。村里不少老人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而且多数儿女在外打工。伍艳芳定期上门为他们看病,听他们说说心里话。79岁的张大娘因脑梗偏瘫,行动不便,伍艳芳每隔一天就给她打一次电话:“您的血压、血糖都正常,平时试着走走路,饮食上一定要清淡。”
为了表达对伍艳芳夫妇的感激之情.经常有村民背来还沾着露水、泥土的新鲜蔬菜送给他们。看到这一幕,伍艳芳往往想起很多童年往事。她上小学时,老师翻山越岭来家访。父母很感动,总会拿出家里最好的东西如土鸡蛋、腊肉招待老师。这事给伍艳芳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她希望自己也能成为这样被人信任和尊敬的人。伍艳芳说,当村医虽然不容易,但她从来没想过放弃。靠它谋生不假,但更看重的是这份情感。伍艳芳出诊时,有的大娘大爷怕她饿肚子,会提前煮几个鸡蛋,看完病塞给她。乡亲们都信赖她,她对大家也要负责,伍艳芳就是割舍不掉这份“亲情”。
到今年7月,伍艳芳夫妇行医已23年。其间,他们走遍了当地每一个角落,记不清多少回在崎岖的山路上跌倒,多少次从睡梦中被唤醒。经初步统计,夫妻俩累计接诊12.74万人次,出诊2.73万人次,行程3.88万公里,守护了4400多名村民的健康,让两个村600多名慢性病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了满足。
面对乡亲们的信赖,伍艳芳动情地说:“乡村医生就是在最基层的岗位为老百姓做出最实在的事。我们夫妻是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村民健康是我俩最大的心愿。”
就这样,他们在乡村医生这个平凡又伟大的岗位上坚守了23年,依然初心未改。他们在生活中同德同心,相濡以沫;工作上携手共进,桴鼓相应,并獲得“永州好人”“湖南好人”等荣誉。2022年,他们还登上了“中国好人榜”。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谈到伍艳芳夫妇的事迹,感慨地说,乡村医生被誉为“行走山村的120”,在农村医疗救治的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数据显示:因条件艰苦、待遇低等原因,我国的乡村医生群体正以每年5万人左右的数量锐减。尽管每年都有很多乡村医生离开这个岗位,但伍艳芳和丈夫在这条路上坚持了下来。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医生特鲁多博士的座右铭,也是伍艳芳夫妇默默践行的人生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