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陈刚
高山上,指南村,夏季天凉如水,我们外出散步,踏碎了一地月光。当回到了“云栖枫林”民宿,身后仿佛响起月光重新缝合发出的声响。站在庭院望去,民宿窗里温婉的灯光下,年轻老板娘罗云妍正在教温州来的客人缝制可爱的兔子。受过高等教育,一直在杭州高级酒店做管理工作,五年前才回乡创业,雅气、善思、手巧……浙江省三八红旗手,杭州市优秀工会工作者,临安民宿共富师……罗云妍的标签有很多,但最能代表她的是“公益奉献”这四个字。
太湖源镇指南村属偏远高山,从指南村到於潜镇朱湾村更不容易,弯弯绕绕50公里山间公路。即使如此,有一段时间罗云妍每天都来回一遍,不为别的,为了“成功经验要推广”的建议,为了实打实地教朱湾村民如何布置民宿庭院。
当初,罗云妍在自家院子种满了漂亮的花花草草,摆放着古朴的坛坛罐罐,撑起了大大的遮阳伞配上户外桌椅。同是开民宿、办农家乐的村民们很不理解,在传统的观念里,院子更应该有一些实用的地方,比如停车堆物。然而,罗云妍的民宿“云栖枫林”位置并不算好,却特别地吸引游客,人们只要路过,都想进院子嗅嗅花香,顺便品一下茗茶。村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个个暗暗地学上了,你学我赶,罗云妍也乐于指导,帮助出谋划策。
“庭院经济”这个概念最早就是罗云妍提出来的,推广到朱湾村后,罗云妍总是体恤地建议开民宿的村民:第一次不要投资太多,要控制风险,要一步一步来……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将旧物件变废为宝,如何充分利用山里面的自然条件创造业态。她还热心地帮助他们设计、扮美庭院,让朱湾村的“庭院经济”日渐繁荣。
做一件事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因有这样的信念,罗云妍才能够持续地奉献。多年过去了,朱湾村村民们还都记着她,会给她带来村里发展的好消息,也会捎来自家的土特产。
成长在农村的罗云妍,从小喜欢针线活。起初,为了装点自家民宿,她制作了布艺兔子等女红手工产品作为摆件,深受客人喜爱追捧。第一次有客人要买她的小兔子,她想都没想就拒绝了,说自己花了太多的工夫,不能卖。远道而来的客人说:“老板,你这个兔子也可以创收,甚至可以上升到保护民间技艺的高度,何乐而不为!”这个想法令她“豁然开朗”。她想的当然不是自己,而是如何借女红手艺盘活农村弱势群体的闲置劳动力。
打定主意,说干就干,在罗云妍的张罗下,“女红队伍”创建了。她要努力让临安的村民们也能像义乌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村民一样,通过来料加工的形式,在家里就能做着谋生赚钱的事。之后,临安区各处镇街都来邀请她去教授女红技艺、组织女红队伍,一来一往,“女红队伍”渐呈星罗棋布势态。但罗云妍肩头的责任却越来越沉重了,她不仅要负责这些纯手工产品的销路,还要考虑如何宣讲“手工”特色,以战胜机器产布偶的低价优势。
不仅仅是“女红技艺”,罗云妍也是有理想的。她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进文化礼堂,开设各类公益传统手工技艺实践课堂,通过流动现场的教学方式,更高效地传承女红技艺和文化。她正在筹备一支更专业的绣娘队伍,作品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又要结合本地元素,融入临安特有的文化元素。每当受邀于别的镇街,她都会为他们设计具有本土乡村特色的吉祥物,然后把经验传达给村民,既带动共富,又用于延伸该镇街的文化品牌。
我们有点不敢相信,她瘦弱的肩膀怎么可以承载这么多压力。是的,她有迷惘也有喟叹,但更多的时间是怀着坚守的初心,做着她的公益与奉献。
800余平方米的临安区天目匠心馆,隐藏着临安工运史馆、劳模工匠展示、工匠学院、网红直播展示等功能。在这里,石雕、竹编、漆器、鸟笼、竹笛、布偶等能工巧匠的作品分四大模块进行展示。匠心馆展开的“天目寻匠”活动,找到了罗云妍,罗云妍的动人故事和奉献精神非常令人动容,天目匠心馆就交给她来打理了。罗云妍也很是愿意,并在那里创办了女红工作室,传播技艺的同时继续传播共富理念。现如今,她一半日子回到指南村照顾自家的民宿,一半日子就驻守匠心馆。
临安有许多非遗劳模工匠和散落在民间的手艺人,随着时代的更替、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些珍贵的手艺面临失传的可能,如何让这些工匠和传统手艺“春风吹又生”,是罗云妍思考最多的。
大家原以为管理天目匠心馆,就是一件早上开门与下午关门的事,罗云妍不这么认为,她非要在匠心馆“搞出点动静来”。她搞活动、邀讲座、收学徒、传技艺,还举办针对学生寒暑期培训的各类主题公益班,名声在外,甚至连千里之外的吉林工会等省外工会都赶来参观学习。目前,天目寻匠创新项目已成为一地创新、全市共享,值得学习的创新案例。大家忽然意识到,在罗云妍手中,天目匠心馆不是静态的,完全是动态的,且生机勃勃。
罗云妍的公益奉献事迹还有很多很多,为保护当地文物、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她当上了“公益诉讼观察员”。在疫情期间,已为人母的罗云妍积极报名,为援鄂医护人员家庭的孩子当“临时妈妈”,陪伴孩子学习、游戏、做手工。
从一位青年大学生到成功的民宿女主人,罗云妍是务实的,“庭院经济”也好,“女红手艺”也好,她说:“总得有造血功能,总得有收益支撑。否则,可以昙花一现,但难以持续发展,这需要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支持。至于我自己无偿做的这一切,只要一份信任,只要一句表扬,只要村民亲切地唤一声‘罗老师’,我就非常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