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

2023-11-28 10:25程元圆
中国军转民 2023年19期
关键词:法律意识依法治国规则

程元圆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战略高度上,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总目标。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指导下,大学生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但是,由于中国高校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乏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或者被淡化了的现象,这就需要中国高校主管部门和广大教师的关注。从全面法治的视角,对当前高校学生法制观念、规矩意识的培育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一、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重视不足

目前,许多大学对法制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时数较少,教学内容不够全面,在规定的时限内,对各种法律基础知识进行全面地讲解,造成了缺乏连续性。此外,在课堂上,很少有学校为课堂上的法律实践活动,从而导致学生对法律的理解有限。普通高等学校法学基础课教师仅注重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另外,目前大学生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专业课,认为专业与就业有关,而对法律知识的掌握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这也妨碍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二)高校学生基本法律知识薄弱,法律观念不强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才能形成法律意识。然而,在我国高校本科教育中,除了法学类学生以外,其他学科的法律专业课程数量偏低,导致了大学生对法律法规和基本法律常识的缺乏了解。很多大学生对《劳动法》《合同法》等基本法规的认识不足,对他们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法律信仰比较淡

一个国家的法制建设,离不开人民对法律的信念。如果人们尊重和信赖法律,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守它,使它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么整个社会就一定会变得文明,这个国家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而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法律的信仰正在逐步丧失,具体表现为不相信、不遵守法律,经常会在学校里发生打架斗殴,最后造成惨剧。另外一些大学生则是被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所左右,他们觉得权在法,有钱的人就可以不受法律的束缚。大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导致他们在日常学习中不遵纪守法,蔑视法律权威,从而走向违法。

二、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一)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需要

全面依法治国的提出,为我国社会进入法制时代提供了一个重要方向,也是我国对高校教育进行改革和发展做出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加快推进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程加深。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部分之一就必须增强自身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来适应其复杂多变环境;同时要加强法治实践活动,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法制观念和用法能力,从而使高校学生真正成为有法可依的公民。

(二)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就显得尤为迫切。通过法律教育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成员而享有权利与义务。同时要加强对高校法学专业学生群体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并把其纳入教学计划之中来督促大学生增强依法依规守法、文明上网等基本素质,使他们在实践中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法治教育,让他们明白法律是维护自己利益的重要工具,也使学生们自觉遵守规则、依法办事。同时要加强对法制宣传活动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开展普法讲座和组织大学生参观法庭等形式来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知识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引导人们树立正确价值观并把这种价值观念传递给社会全体成员从而形成良好社会秩序氛围,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遵纪守法习惯,使法治意识得以提升并内化为全人类共同意识之中。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在国家发展中所起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要通过法律教育使人们自觉遵守宪法和刑法等相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公民法制意识、提升法治观念与水平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进程中对大学生进行素质培养和引导,从而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提供必要基础性保障;同时也不能忽略社会整体的发展,在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培育并加强全民族全体人民群众都能够认同法律规范和约束自己行为举止。

(三)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是适应高校法治教育新形势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人才,高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方面的引导。首先是学校层面上。从学校自身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符合时代潮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以及适应当今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与实施细则等;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及能力水平等等……其次是组织管理上,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通过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来提升学生的法治意识和规则意识。高校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强对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教学水平以及教育理念等方面培训,提高他们在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上的整体素质。

(四)德法相依协同建设促进大学生规则意识提升

对规则的认识是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除了具有国家强制性的驱动力之外,其它的规则都带有“软约束”的特征,它们的服从也常常不是社会强制,而更多地是一种道德自律。因为一旦服从了这种规则意识,既是人们的某种内在要求,又是某种社会第二自然的行为,那么,外部的规则意识就会成为人的固有品格,从而形成了人的基本道德品质。所以,规则意识往往具有较强的社会道义属性,而不是道德法律意识。习近平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白皮书中指出,要把社会主义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也就是要实行社会主义依法治国。法律和道德建设是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为法律是一种成文的道德,是一种道德的基本准则,而道德建设则是一种内在的法律。法学的主要功能规约作用是推动法律道德建设的,而道德的主要作用则是推动法制理念的培养,二者都必须是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随着道德和法制的有机融合,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培育工作体系,制定并实施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培养制度。构建法治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网络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全方位育人模式中,教师教育是主要途径,但是缺乏系统规划和顶层设计以及教育效果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当前,社会上仍然存在“法不高于一切”“法无禁止即可为”等错误认识,学生法律意识培育效果不佳并引起了高校管理部门和师生的广泛关注。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充分认识大学生法律意识与规则意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入开展法律法规教育,落实“法律进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课堂教学作为传播法律知识、弘扬法治精神、塑造法治信仰的主阵地。”我国高校开设法律课程的时间跨度较长,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课程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应当结合专业学科特点,制定不同的法律知识学习计划,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学习。在法律知识学习内容上,应当突出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法律适用等重点问题,注重增强教学效果。一方面可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动普法宣传教育创新发展,另一方面可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资源,加强对法律知识传播的同时不断拓宽学生法律法规学习途径。对于“法律进课堂”的具体落实上,应当根据培养目标加强与政法院校沟通合作,积极探索把法律法规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的有效方式。

(二)加强学法用法培训,提高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能力

高校要通过构建学法用法工作机制,开展法律法规进课堂、组织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讲座等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法律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法意识。在开展学法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对象的多样性、有效性和针对性,既要重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又要重视以大学生为主的各种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增强活动实效上下功夫。例如,由高校聘请法学专家、学者担任授课老师,聘请高级公诉人为在校生开展以案释法的宣传、案例教学、模拟法庭、校园模拟法庭等形式,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让大学生接受法治精神的熏陶和感染,从而树立法律意识、规则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课堂教学,还要重视法制观念、规矩意识的传授,要强化学法、守法的意识。

(三)建立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注重规则意识的养成

高校应当在建立和完善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全面贯彻依法治国精神,坚持依法治校与依法治教相结合,以学生的行为规范为主要抓手,制定具体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如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从道德、学习、生活等多方面规范大学生的行为。高校可以从思想政治工作、学校文化建设、日常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建立起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评估和监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同时引导广大师生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做社会法治风尚的引领者和践行者。

(四)充分发挥各部门合力作用,促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依法治国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作为重要任务”,强调法治文化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及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合力作用,构建良性互动的育人环境。首先,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法律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加以落实,明确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其次,要将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引导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和教师、家长和学生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再次,要充分发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主导作用以及其他各部门的合力作用:发挥好法制宣传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好专业队伍建设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部门之间合作配合作用,形成合力抓好大学生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培育工作;发挥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主导作用;引导师生员工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形成全员普法氛围。

(五)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协作配合,构建健全的校园法治教育体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孩子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因此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与家庭沟通,使大学生的家庭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规则意识的形成的第一站,在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的同时为学生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并提供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高校还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机构、社区居民委员会、家庭和社会三方联动作用,积极主动地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培养学生尊法守法观念,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家庭和社会在校园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家访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与家庭、学校密切配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法律意识;通过各种途径指导家庭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德和良好习惯。

四、结语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育,对促进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因此,高校和教师必须正确认识到目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并通过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猜你喜欢
法律意识依法治国规则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数独的规则和演变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让规则不规则
依法治国 法平天下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德”“法”辨证与依法治国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