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从凤
时间剥夺了年华,却孕育了人民群众的不朽力量;岁月苍老了容颜,却证明了人民群众的丰功伟绩。在中国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从未缺席。从一无所有到富强民主,我们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新征程的道路上,布满荆棘,充满坎坷,只有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一切让人民群众满意,才能开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伟大壮举。
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行动,获得好的结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首先从思想上明确我们依靠谁。唯物史观指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恩格斯曾经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决定着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1]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存在,离不开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劳动群众,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从事其他活动的前提与基础。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为从事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基础,任何精神活动都要有一定的物质生活资料和物质手段为前提。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也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经过加工制作,创造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一对矛盾不断推着动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变迁。社会的变革最终都是靠人民群众来实现,由人民群众发动革命,推翻统治阶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思想的培育需要理论的武装,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需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用理论筑牢思想。
其次在历史的滋养中体会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历史叙述着过去1840 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帝国主义列强毫无人性的疯狂瓜分中国。但是有骨气的中国人民,不会逆来顺受,任人宰割,他们以坚强不屈,抗战到底的决心与敌人血拼到底。虽然在建设新中国的道路上,困难重重,坎坷不断,但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具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脚踏实地付诸行动,攻坚克难,一穷二白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中国人民怀着“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2]的高度责任感,以不怕吃苦,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拉开了富国之行。我国经济不仅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增长,而且实现了平稳增长。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创造了经济飞速发展的奇迹,中国从站起来走到了富起来。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3]中国共产党团结全体人民以上下一心,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人民群众用实实在在的干劲见证了全面脱贫的伟大壮举,全面小康的生动画面。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迎来了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思想需要行动的检验,正确的意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其价值。正如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能够指导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明确一切行动是为了谁,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那么,如何去践行?第一,立足岗位,从基层做起。社会基层是与人民最亲近的地方,人民群众的事无大小之分。“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从身边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出发,从一点一滴做起。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一定的过程,由量变的积累到质变的飞跃,不是一蹴而就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没有人天生就是伟人,就能干得轰轰烈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脚踏实地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尽忠职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二,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物质决定意识,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绝不是形式主义,要做的是雪中送炭的实事,不是花上垒花的虚功。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把责任落到实处。面对困难,不回避、不推脱、不敷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第三,善抓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又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解决重点问题。人民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人民的问题就是我们自己的问题。践行以人民为中心,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标准。
思想指导行动的实施,结果证明行动的意义,意识的正确与否需要行动的检验,行动意义的大小需要结果的证明。行动的结果是为了让谁满意?毫无疑问,人民的满意。培育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行动,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都是为了得到人民群众的满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为人民谋幸福既是初心也是使命,美好生活是一直是人民所向往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任何时期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共八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对立面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易逝的、相对的。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正如发展、运动是绝对的一样”。沉浸在进步喜悦的同时,也要正视当前所面临的难题。经济的发展,祖国的强大,给人民生活水平带来了质的飞跃,虽然我们从以前的“有没有”的问题走到现在“好不好”的问题的巨大转变,但是在人民群众生活需求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看病难、上学难、就业难、住房难等一系列困难围绕在人民身边。以人民的满意度衡量行动的价值,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真正做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的力量是巨大的。我们依靠人民建立新中国,依靠人民建设强大祖国;我们为了人民出发,为了人民而奋斗。一切因为人民满意有价值,一切因为人民满意才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思想上依靠群众,在行动上为了群众,使结果让群众满意。不要忘了过去从从哪里来,不要忘了现在从哪里出发,不要忘了未来往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