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天生 韩甫 冒王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方位导向源于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1]党的领导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领军人,是坚守“为人民谋幸福”初心,完成“为民族谋复兴”使命的根本政治力量。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战略方位。未来五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定位是:在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这一科学合理的战略安排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光明前景。党和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3],与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有内在契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保障来自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4]。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从本质上区别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两极分化严重的、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两极分化所造成的社会撕裂与物质主义高涨所形成的精神贫瘠极不利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在物质层面,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确保社会和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物质保障。在精神层面,物质文明的飞速发展下精神文明要与其携手共进。自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接受的西方部分思想,并且部分人在没有经过扬弃的情况下认为西方的一切都是先进的,崇尚西方思想中的自由与平等,渴望自私性的个人权力的最大化,然而在真实的西方国家里并没有所谓的人人自由平等,无罪的黑人被当街射杀;金钱至上才是西方国家扯下面具后最真实的样子。精神文明与思想精髓是需要时间的积累,伟大的思想家不仅仅只在希腊诞生,西方思想中有对“至善”的向往,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近乎道矣”的追求;西方思想中有对“理念世界”的打造,中国传统思想中有“乘夫莽渺之鸟,以出六极之外”的境界。挖掘深厚的文明根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决条件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需要提升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近代以来,三座大山压制下的中国无法跟上现代化的时代步伐,后发展国家的客观状态牵制民族文化发展。综合国力上的差距导致国家话语权的丧失,民族文化相应遭受侵袭与质疑。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逐步开始现代化进程,在新时代实行高质量发展的理念指引下,综合国力大幅跃升的同时完成了自身民族文化的重构,民族特征在实力强盛的背景下逐渐闪耀。文化不是空口而谈,厚重的历史无言,但这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民族复兴需要健全社会制度。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不断演进,1992 年,邓小平提出用30 年的时间,形成一套更加成熟的制度[5]。由此,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被完善,逐步建立起科学、系统、有效的制度体系。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社会制度向民主化、法治化进一步完善,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优势所在。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释到:“资本来到世间,使得非资本主义民族从属于资本主义民族,农业文明从属于工业文明”[6]。在马克思所认知的世界格局中,每一个国家与民族都会逐渐参与现代化进程。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下被动的进入现代化进程,近代中国早期知识分子开始对中国现代化方式进行了探索,主要方式是利用西方先进技术来发展国家工业基础,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制度的延续。清政府统治下的现代化以失败告终,封建社会制度也穷途末路,中国未来何去何从,是全盘西化还是坚持中国本位?资本主义在中国是否行得通?除了资本主义以外是否还有其他道路?由中国近代现代化探索可以看到,国家根本制度的确立是开启现代化进程的根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苏联率先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给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思考国家未来新思路。清理内患,安定国家的任务完成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型,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步入正轨。
90 年代,国际形势风云突变,在西方意识形态集体围剿下,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分崩离析、该旗易帜。社会主义制度被针对、被质疑,除以中国为代表的少数国家以外,社会主义几乎被击毁。现代化是每个国家普遍的历史性的命运,普遍的现代化来到中国后需要特定的具体化才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需要结合内在特点,符合本国条件的现代化。东欧国家对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却都没能突破道路弊端,最终没能摆脱东欧剧变的历史宿命[7]。由上可知,中国实现现代化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结合本国国情。
完成三大改造以后,中国正式迎来社会主义,开始从农业化走向工业化。改革开放宣告中国走出饱含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和平开放拥抱全球化浪潮。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伟绩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取得阶段性成果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行得通,苏联模式中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对曲解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现代化也不是西方资本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跳脱苏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困境形成了自身现代化的特殊性,吸收西方现代化优势蕴含现代化的一般性,实践下统一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使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完成新的飞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回答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走向现代化的历史难题,以独特的现代化历程交付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最优解。
西方国家通过不同的社会革命开始了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并且在资本主义开拓的资本市场影响下,世界被现代化包围,世界现代化史就此开篇。在中国开辟现代化道路之前,在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大体遵循西方现代化历程并以此为现代化标准。资本主义现代化是当时世界现代化主流,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较早开始进行工业化发展,并通过掠夺与垄断的方式逐步走向发达国家。高福利、高收入、高消费成为高度现代化国家的主要表征。窥视其内部现代化环境,财富两级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割裂与对立现象始终无法得到有效改善,资本凌驾于政治权力之上,民主被财富操控,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出现瓶颈。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提出:“特定的世界历史民族,在特定的历史转折点上承担起特定的历史任务”[8]。中国认识到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的局限性,批判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经验,以后发展国家的身份走出了一条应和民意、符合潮流、适合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并且以自身综合实力打破了西方发达国家垄断下的话语体系,为发展中国家梳理典范。不同地域孕育不同文明,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深知文明和谐交融可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应对发展危机的内在保障。文明的交流如果不以和平为基础,冲突将无法调和。和平共处的现代化方式是中国传统和平思想“兼爱”的现实表达。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承担大国责任;积极顺应全球化发展,推动合作共赢,以兼并包容的和平理念酿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完成了全面脱贫的壮举,实现国家发展进程中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向贫苦挥手告别的历史性时刻,中国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以独特的政治优势、理论优势、制度优势、文化优势迈向现代化征程,为世界现代化史开辟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