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破立并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2023-11-27 08:53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3年11期
关键词:产学研成果校企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强调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根本遵循。

“双一流”大学具有基础研究深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党中央也多次强调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加快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需要发挥高校、企业各自优势,解决好“企业主导什么、校企融合什么、在哪融合、怎么深度融合”等问题,从而真正打通深度融合的痛点、堵点、难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高校与企业考核评价导向不同,企业是市场导向,追求高收益、低成本、竞争力;高校是成果导向,存在“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现象,诉求差异导致融合动力不足。

二是在传统的“甲乙双方、一纸合同、一个项目、一笔经费”的校企合作模式下,高校科研成果离产业化应用还存在距离,容易出现“两张皮”现象,基础研究和产业创新脱节。

三是企业是有组织地研发,高校是教授带领学生团队进行科研,有组织的研发管理流程相对不足,导致高校科研的进度、质量和成果与企业需求存在差距。

四是校企“在哪融合”让双方陷入“两难”,高校的科研平台、仪器设备等创新资源富集,很难为企业所用,企业进高校的管理运行机制还需健全。

五是校企深度融合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解决小微企业创业资源匮乏、经验不足等问题,在大企业承载下引入金融资本,围绕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西安交通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通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梳理服务“国之大者”的匹配清单,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为落实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四链”深度融合提供交大方案。

一、顶层规划——“6352”工程

按照“汇聚创新资源,聚焦国家战略,对接产业需求,引入金融资本,培育创新生态,培养卓越人才”的思路,发挥创新港在秦创原平台的总窗口作用,坚持“企业主体、人才主力、市场主导、政府主推”,实施“6352”工程,努力打造服务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6352”工程,即汇聚“政产学研用金”等6个方面资源要素进入创新港,建设“现代产业、未来技术、丝路国际”3个学院(孵化器),营造“政策、金融、服务、配套、法律”5大生态,打造“创投、交易”2个支撑平台,坚持“大规划、小切口,抓落实、见成效”,通过先行先试、破题示范,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30个研究院、222个研究所(中心)、6个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和379个科研机构智库已全部入驻创新港,2.1万名学生和1000多名专家教授在港开展科研教学工作。在引入创新主体方面,目前已有60余家龙头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创新港,创新资源聚集成效明显。

二、实施模式——“1121”模式

建立“一中心、一孵化、两围绕、一共享”(“1121”)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一中心”即企业作为需求、投入、管理、转化主体,联合高校建立新型研发中心,组建“科学家+工程师”团队,加强有组织科研,贯标企业研发流程,实施“双管理、双首席、双签字、双导师”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解决企业“卡脖子”难题,打通1—9级创新链,支撑世界一流企业创建。“一孵化”即建立大企业承载的技术成果转化孵化器,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引入金融资本、种子基金、天使基金,构建从人才培养到成果转化、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从“出成果”到“用成果”的有机生态,孵化培育企业新的高质量增长点。“一共享”即在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通过“高校招、企业供、政府助、协同用、多方赢”的海外高端人才引進、培养、使用机制,为校企创新联合体引入一批海外高端人才团队,破解企业高端科技研发人才不足的难题。同时,构建人才池、资金池、项目池互联互通、匹配对接的“三池一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孵化,持续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

学校成果转化持续活跃,目前与131家龙头领军企业签署共建联合研究院(中心)协议,建立38个校企创新联合体,组建57名科技经纪人,引入80多支种子天使基金和134家金融机构,转让许可专利1000余件,就地转化188家企业,在全国布局38个科创基地,促成产学研合作2.6亿余元。

三、具体路径

(一)强化“三个基础”

在基础研究方面,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牵引、分类实施支持计划,完善同基础研究长周期相匹配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以企业对基础研究的现实需求为牵引,建立有组织的研发管理流程,加快“破四唯”“立新标”。在基础学科建设方面,深入实施“基础学科跨越计划”,完善基础学科长周期评价体系,孕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推动产生原创性、颠覆性成果。在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方面,建立多维度考核评价考生的招生选拔模式和基于兴趣和能力的学生动态选拔机制,推进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基础学科师资发展环境,让“一等一”的大师教出“一等一”的学生。

(二)促进“三个融合”

在产教融合方面,打造“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开展有组织科研,一方面有效衔接1至3级基础研究、4至6级成果转化、7至9级产业化,破解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问题。在“四链”融合方面,通过与龙头领军企业的深度融合,实现在重大科研攻关任务中双导师、多导师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进而推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从而吸引高水平生源,提升交大影响力和贡献力。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做实学科交叉成果认定,用好学科交叉信息平台,推动平台共建、资源共投、人员互聘、成果互认、学生联培。

(三)扩大“三个开放”

在国际开放合作方面,实施全球发展战略,深化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建设,联合“走出去”的企业共同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各类人才,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撑,创造良好环境。在国内开放合作方面,坚持立足西部、服务全国,落实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建立“飞地创新、离岸孵化、回迁发展”的异地合作模式,建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打通创新港到异地的创新链、产业链。在地方开放合作方面,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政策、资金支持,加快创新港北区“转孵化区”、南区学院区建设,吸引高端人才落户创新港,推动项目落地创新港,推动创新港成为教育交流合作和新兴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四)深化“三项改革”

在考核评价改革方面,坚持使用牵引,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分类分层次评价机制,组建科学家团队、企业家团队及市场、金融、经济等综合专家团队开展评价。在分配制度改革方面,探索绩效津贴等资源“包干”,鼓励二级单位制定个性化二次分配方案,强化适应学校改革发展的激励机制。在管理改革方面,推进部分领域机构改革,深化学部制改革,实现资源优化整合,打破部门壁垒,以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猜你喜欢
产学研成果校企
精益求精产学研 继往开来朝阳人
工大成果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走出去”成果斐然
完善转化机制 推动产学研融合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纺织摘奖项目产学研居多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