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边地与悲悯(评论)

2023-11-27 08:53肖帆
滇池 2023年12期
关键词:故土乡愁故乡

肖帆

“塔古斯河/美过那条流经我村庄的小河/但塔古斯河/却又美不过流经我村庄的小河/因为塔古斯河/不是流经我村庄的小河”。(《塔古斯河》)

杨启文的组诗《边地辞》,再次印证了一个经验:再好的他乡,也比不过那个保留了我们人生最初记忆的地方——故乡。正如葡萄牙诗人费尔南多·佩索阿的《塔古斯河》那样,故乡是诗人心中永恒的歌谣。但用诗歌书写自己熟悉的地域,很容易浮于表象,难以深入,而杨启文的诗克服了这一点。他的《边地辞》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伊洛瓦底江、缅北、芒市,这些熟悉夹杂着陌生的地名在诗中交替出现,把他书写的地域界定为“边地”。而这个位于中缅边境的“边地”,也是诗中的故乡。边地是独特的,故乡是独特的,当边地绑定了故乡,就更显意味深长。作者通过诗歌文本,用“漂泊”“异乡”“故土”“乱世”等词语,一次次地反复书写“边地”“故乡”的世相百态。我不确定作者是否真的出生于边地,但他确实是把边地当作故乡来描摹、书写和珍惜的。他把乡愁和悲悯隐含于字里行间,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深重。

“我已远离羊群/偶尔还有机会向它们靠近/它们也会抬起头/但目光是陌生而警惕的/大约我身上已经闻不到山野青草的气味了”。(《我成不了一个放羊人的原因》)“陌生而警惕”的目光,想来不仅仅是小羊们的。与故土的疏离加剧了乡愁意识在作者体内集聚与爆发,是诗人对故乡的思恋和警醒,也是对逝去的无奈。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在乱世,流水远去的远方/未必能给我想象的激情和安慰,但除了流水/我实在想不出还有什么样的比喻/能痛快地讲述我和我的亲人颠沛流离的一生” (《伊洛瓦底江之歌》)。童年记忆对一个人有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带着童年记忆留下的烙印,长大成为性格、习惯、精神敏锐程度都不尽相同的成人。对诗人来说,他的童年似乎就是一口深井,每次探首张望,都能瞥见来自井中的倒影的目光,也同样正在凝视着自己。颠沛流离的童年经历可能会跟随作者的一生,它可能会让作者痛苦,但也让他比常人更为敏锐,有更多、更细密的触角去感受、回忆、记录、复刻、重现。

在《那些年我见过的花朵》中,诗人试图揭示罂粟与故土的联系:“那里也曾是我们的故土/不丢失在我手里”“没有寺庙可投/无关虔诚与忏悔”。罂粟是娇艳的花朵,也是绝命的毒药,神秘虚幻的花附着在故土上,痛苦的意义就得到了升华,“罂粟不是苦难的源头/也不是结尾”,花本无罪,人的贪婪和放纵才是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苦难,又何尝不是一种乡愁?

他写山河故土的变迁,怀着深深的无力和悲悯:“祖父一生走遍的群山,连同它的生灵,一半/跑到了缅甸,另一半,围起了栅栏/早晚两头山羊,终生不再会面”“在大雾弥漫的边境上,有猎人和陷阱/有偷渡,有赦免和追捕,也有借月光远遁的人,不再返回” (《祖父时代的山河》)

他把生和死都写得云淡风轻:“我知道/不紧不慢的一生,和许多消失的事物一样/不会再回来了——/至于父亲、埋在异乡多年,每个节日、母亲会烧一大堆纸火”(《母亲和一个冬日》)。同样写到生死的,还有《他们相信过爱情》:“他们经历过别人正在经历的一生/最疼的还是风中的骨头/借着草间磷火闪烁/拼接日子的碎片”。而在《缅甸的落日,一个婚礼和葬礼》中,他把生与死的冲突集中到如血的残阳下,借异域(缅甸)的动乱环境来考量生死:婚礼代表着新生、希望和喜庆;而葬礼则象征着结束、离别和哀悼。诗歌给我们的启示不仅仅只是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宝贵,还有更深层次的悲悯:“世人眼中的毒枭/忙着躲避报信的乌鸦,但大地允应/白花戴在新娘头上/也不反对红花/献祭给一场葬礼,迟来的/不是秋天的谷穗/而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年,和他的葬仪/落日终将离去,来过的兵/路过的匪/此时枪口朝下/送他一程” 。

读杨启文的诗,能明显感受他对笔力的把握,有举重若轻的功夫。《从缅北来的人》只有五行:“跟我讲起战乱/讲起沿途淌过的水/黄昏的光线/在他脸上/没有一丝波动”。笔触冷静,云淡风轻,在看似随意中却有一种声音在心头轰然炸响,流淌的水足以带走了一切,生命抑或时间,这也是一种巨大的悲悯。

而在《伊洛瓦底江之歌》中,他怀抱着人世的沧桑,写流水,写落日,写偷渡者,深情,又沉重,沉重是因为无奈,深情是因为悲悯。这种悲悯不是高高的俯视和冷漠,而是一种容纳、平等和感同身受,是一种彻底融入人心、体认悲喜的情怀,直指人心, 直彻根源:“我写下的诗篇,并不能改变/江水的流程和走向/也不能改变一个偷渡者的命运。每当风/从脸上吹过,有那么一瞬/一个乱世的少年,与伊洛瓦底江/就有了一丝牵挂:/不管山河如何破碎,江水/还是完整的”。

或许我对悲悯有着一种异常的迷恋,读杨启文的这组诗歌,我不由自主地对他诗中一以贯之的悲悯心生敬意。他把欣喜和悲苦、伤痛和安慰集中到“边地”和“故土”这两个充满深情的具象中,增加了悲悯的辽远和空阔感。

悲悯的力量是巨大的,诗人用游子般的内心和刀刃般的笔锋从一个熟悉的地域的世间百态散发开来,以冷静的文字穿透表象,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扑面而来的黄/出于真心/还是假意/我都给了祝福和原谅。”(《我身体里供奉的半截秋天)》。“我只愿做一块山顶的石头/大智若愚/无话可说/今生的苦/我已經喊完”(《咏蝉》)。“我知道他们当中的一个。如我这般/感激来过人间/相信过爱情” (《他们相信过爱情》)。从以上这些诗句来看,诗人把情感凝聚于边地、乡愁与悲悯,已很好地完成了自身的阵痛与蜕变,复杂多变的环境、空间、历史已成为他诗歌创作的伟大起点和开端。

站在时间的界河边,再读《边地辞》,体验作者对追忆往昔的真挚炽烈的情绪,这是欲望驱遣所作的表达,是一种追溯,也是一种对个体存在体验的唤醒和激活。在如何表达好这种复杂、繁复情景下矛盾重重的情感方面,诗人在诗写上的尽情与阅读上的牵引都做得非常好。边地这一特殊空间,让诗人有了有异于他人生活经验和表达的空间及语境。而诗人本身,也是参与到这一段不同历史中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对故土和乡愁的书写,是一种情感表达,也是一种本能。

本栏责任编辑 胡兴尚

猜你喜欢
故土乡愁故乡
故乡的牵挂
永远的乡愁
走在故乡
乡愁
月之故乡
九月的乡愁
《故乡》同步练习
故土情
人间故土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