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林
柳永,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在词作上颇有建树。其慢词现存213首,共用133种词调。其词流传很广,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之说,上至宫廷,下至市井百姓,远至西夏,处处为人传唱。
柳永词作中有很大一部分与秦楼楚馆有关,写的是三教九流中下九流的妓子,故多有评论者认为柳永与其词皆格调不高。比如,南宋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唯是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予尝以比都下富儿,虽脱村野,而声态可僧。”冯煦在《蒿庵论词》中云:“然好为俳体,词多媟黩,有不仅如提要所云,以俗为病者。”柳永词是否真如历代评论家所说的为人不足道、词作格调不高呢?其实,柳永的不少词作中融合了个人的追求与志向。本文试以柳永的几首词为例来加以浅析。
一、词作融入出仕济世志向
柳永的一生,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少年立志,沉淀书屋,潜心修儒学(19岁前);初至京城,遇见繁华,乱花迷人眼(19~26岁);几番风雨,满腹才华,奉旨且填词(26~50岁);再踏征途,兄弟同科,书写《煮海歌》(50岁后)。柳永的词作真正开始为人所熟悉,应该是他离开家乡,前往京城赶考开始的。宋词选集中选取的柳词大致以勾栏瓦肆的女子、情人离别之苦为内容的居多,但实际上,柳永在19至50岁之间追求仕途时,撰写的词中有不少融入了其个人抱负与志向。
(一)直抒胸臆,展凌云之志
古代的读书人常通过诗文来抒发自己强烈的出仕愿望,如李白奉唐玄宗征召进京,写有《南陵别儿童入京》一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柳永同样也是,其有大量词作是为了迎合乐工与歌伎的要求,如《锦堂春·坠髻慵梳》;也有展现离愁别绪的主题,如《雨霖铃·寒蝉凄切》;但他同样用词这一文学样式来抒发自己对仕途强烈的渴望与踌躇满志,如《鹊桥仙·届征途》。
柳永在《鹊桥仙·届征途》中写道:“此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此词的词风与《雨霖铃》相似,但词中除了这份无奈、伤痛的离别之情外,读者也能从字里行间看到这位书生“横槊赋诗”的壮怀,“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俨然一个踏上征途寻求功名的士子形象。对爱人的不舍与对仕途的追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与巨大的反差。这首词显而易见是柳永年轻时所著,形象地描摹了年少的词人与爱人离别时肝肠寸断的恋恋不舍之情。离别是古代知识分子诗词中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游学、游历、科考、做官,无不要告别亲人、背井离乡。少年柳永离开家乡,与爱人作别,既为别离而惆怅,又为前路的理想而踌躇满志。对柳永而言,读书、科考、为官这样一种“学而优则仕”的儒家精神始终占着上风。
再如,在《长寿乐·尤红殢翠》中,词人一边写与佳人浓情蜜意的爱恋,“近日来、陡把狂心牵系。罗绮丛中,笙歌筵上,有个人人可意。解严妆巧笑,取次言谈成娇媚。知几度、密约秦楼尽醉。仍携手,眷恋香衾绣被”,一边却是在想象殿试的场景,“便是仙禁春深,御炉香袅,临轩亲试。对天颜咫尺,定然魁甲登高第”,在宫廷之上,御炉中香烟袅袅,面对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自己高中状元,拔得头筹。在写这首词的时候,柳永尚为举人身份,还没有参加进士考试,却道“定然魁甲登高第”,这是一种怎样的豪言壮志,词人对自己一举高中显得极有自信。
“诗言志”,词作为“诗余”,但到了柳永这里,已经不再像花间词那样一味地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柳永虽也写了不少男女情感的词,但他的词中不经意间流露着自己时时不忘的志向,抒写着这种儒家士子多年寒窗苦读,渴望金榜题名、出仕为官的执着追求,直白而真挚。
(二)投獻干谒,寻出仕之路
干谒,是古代文人为达到延誉、入幕、入仕、升迁等目的,谒拜达官显贵或者文坛名宿的行为。干谒诗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比如,孟浩然写过投赠之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柳永也不例外。离开家乡前往京城赶考的柳永路过杭州,写了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成为书写杭州的千古绝唱。据说金主完颜亮闻之“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杭州是一处围西湖而建的城市,柳永用短短几十个字便向读者展现了杭州的历史风貌、优美景色、繁华街市。上阕中“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写出了城里建筑错落有致,人流熙攘,街市处处可见珠石宝玉、绫罗绸缎,一派繁华景象。下阕笔锋一转,描写西湖秋日,和风徐徐、桂子飘香、荷花田田,钓叟莲娃泛舟于湖上,一派安宁祥和的太平盛世景象。
柳永在杭州停留了三个月,在美景中流连,但出门求仕的少年显然志不在写景,而在寻求通达之路。在结尾处,他把目光落到“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场景上。“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地方官把此地治理得如此繁华富庶,犹如人间天堂,待自己回京升官时可以好好地向人们夸耀一番。
《望海潮·东南形胜》这首词既夸赞了杭州的景美物丰,又称颂了在地方官治理下的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据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词人写来借助青楼女子楚楚之手,转献给当时驻节杭州的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在品读之后虽被柳永的才华折服,但并未对其拔擢。柳永是希望孙何能欣赏他的词作,进而欣赏并举荐他这个有才的年轻人,最终助他在仕途上展翅翱翔。虽然结果没能如柳永所希冀的那样,但这阕词,是他走上仕途的第一块探脚石。
(三)歌颂朝廷,渴求身居庙堂
公元998至1003年是宋真宗统治时期,宋真宗勤于政事、减免赋税,农业增产,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经济繁荣,出现了咸平之治,当时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就在这时柳永来到了京城。京城的繁华景象多次在他的词作中出现。
柳永的《破阵乐·露花倒影》一词被南宋藏书家陈振孙盛赞。他说柳永将北宋繁荣、壮丽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直斋书录解题》)。词的上阕描摹了金明池的美景:“露花倒影,烟芜蘸碧,灵沼波暖。金柳摇风树树,系彩舫龙舟遥岸。千步虹桥,参差雁齿,直趋水殿。绕金堤、曼衍鱼龙戏,簇娇春罗绮,喧天丝管。霁色荣光,望中似睹,蓬莱清浅。”“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残句山抹微云秦学士》),这是苏轼的赞语。可见此词的开头何等脍炙人口。下阕的“凤辇宸游,鸾觞禊饮,临翠水、开镐宴”,描写了柳永亲眼见到皇帝驾临金明池,并与群臣共宴的场景。龙舟赛结束,群臣“歌鱼藻”。《鱼藻》是《诗经·小雅》中的一首诗,赞颂周王饮酒的平和安乐,展现了君民同乐的主题。词人借古颂今,使得这首词带上了浓重的称颂的味道。孔子说“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国家“有道”,则更希望能够为朝廷重用。柳永也向往着待到一朝金榜题名,成为宴席上的一员。
柳永在京城写了不少歌功颂德的词作,再如《巫山一段云》写的便是“河清”之事。古话有云,“黄河清,圣人出”(程登吉《幼学琼林》)。当时陕州官员连连奏报“黄河水清”,词人晏殊也献上《河清颂》,来歌颂时事。柳永虽然还没有高中进士,词作也不太可能传到皇上的耳朵里,但他还是作了这首颂词。这首词中只有“人间三度见河清”一句与现实关联。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就有这样的评论:“诗有游仙,词亦有游仙,人皆谓柳三变乐章集工于闱帐淫蝶之语、羁旅悲怨之辞。然集中巫山一段云词,工于游仙,又飘飘有凌云之意,人所未知。”李调元在词中也读出了柳永年轻时的青云之志。
《巫山一段云》这样的颂圣词,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柳永渴望朝廷中的君王臣相能听到他的词,知道他的姓名,渴望有朝一日,也能身居高位,不负十年寒窗苦读,实现其济世志向。
(四)求仕坎坷,抒发内心不得志
虽然柳永自认金殿提名如囊中取物,是十分轻巧的事,但世事无常,有才不等于高中,不是每个文人都能“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的。古来多有文人求仕坎坷,如孟浩然、李白。柳永历经5次科考,50岁才中了进士。在一次次名落孙山之后,柳永只能用词来抒发其无奈之情。最出名的便是他初次参与进士科考落第之后,抒发牢骚感慨之作《鹤冲天·黄金榜上》。这首词开头便道“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黄金榜是录取进士的金字题名榜,龙头是第一名,榜首的意思。柳永考科举求功名,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夺取殿试头名状元。“偶失”二字道出了他的自负与自信,落榜只是偶然的、暂时的,终有一天会提名于黄金榜上。
施展抱负的理想落空了,何不过那种无拘无束、流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呢?“偎红倚翠”“浅斟低唱”,喝喝小酒,唱唱小曲,又有美人红袖添香。这样的生活是柳永想要的吗?不是,词人说自己是“才子词人”“白衣卿相”,自己胸怀大才,只是尚未发迹罢了。
词人面对考场失利,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借词来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情怀。这样的无奈只能换作一声长叹,“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文人在仕途中遭遇坎坷,总会寻找各种方式以平复心中怀才不遇的失落,或退而隐居,或狂放不羁以示于人。柳永一生并没有放弃对功名的追求,他在求仕遇到挫折后,流连于秦楼楚馆,暂时平复内心的失落与不平。柳永这样的行为可以看成封建社会许多失意文人共同的内心感受,空有满腹才华、满腔抱负,但无人可赏、无处可施。这种不得志的愤懑与无奈,在《如鱼水·帝里疏散》等词中也有体现。
二、家族传承儒学济世精神
柳永的浪漫性格固然有点儿像浪子,但从他的词中,可以看到他对于科考的执着,也可以说,这是他对于“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样一种儒家济世思想的执着。这种济世思想源于其家族传承。
柳永原名柳三变,“三变”出自《论语·子张》:“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柳永的父亲给他取这样一个名字,可见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柳永能成为一个德才兼备,文质彬彬,“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君子。柳永可以称得上出身名门,据说他的祖上有柳下惠和柳宗元等德行高尚、文名显著的名人。祖上几代且不论,他的祖父柳崇,品行高洁,布衣终身。南宋郑樵在《通志》中说柳崇“生十岁而孤,母丁氏,勤自抚教,既冠,以儒学著于时”。柳永的父亲柳宜和五位叔父都曾在南唐或宋朝做过官。柳永受到父亲和叔叔们出仕从政的影响,加上家族儒学传统的浸润,从小学习举业,一朝科举及第,成就一番大业是他的梦想。柳永、柳三复、柳三接三兄弟,以及柳永的儿子柳涚、侄子柳淇,都中过进士、做过官。
在这样的家族中,柳永从小受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在这样的家族成长起来的读书人,怎么会是真正的浪荡子呢?可以说,他的骨子里早已经深深地与儒家“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血脉相连、紧紧交融了。
这种经世济民思想,在柳永的七言古体诗《煮海歌》中尤为明显。宝元二年(1039),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对劳动者的贫困艰辛表现了深切的同情与关怀。“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煮海的盐民比之唐人杜荀鹤《蚕妇》中的“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的蚕妇更为悲惨。恶劣的环境、入不敷出的生活,柳永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描摹了盐民恶劣的劳动环境与贫困的生活,“虽作人形俱菜色”一语犹如工笔画般,把因长期营养不良的瘦弱的盐民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柳永在诗中抒发了自己的愿望,“煮海之民何苦门,安得母富子不贫。本朝一物不失所,愿广皇仁到海滨。甲兵净洗征输辍,君有余财罢盐铁”,希望统治者能减轻盐民的賦税和徭役,让百姓安居乐业。
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积极参政入仕是士人普遍的政治理想。世代奉儒的柳家在柳永的灵魂深处刻上了“济天下”的儒家精神,勾栏瓦肆之中的纵情酒色,也并没有真正磨去他心中的坚守。对于他来说,在市井中的这样一种生活,大部分时候是不能“进”后无奈的选择,济世精神也着实在他的行为、他的词作中一遍一遍无意识地展现出来。他的坎坷的求仕之途,也是许多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共同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