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

2023-11-27 03:53刘小桃古超强
南方论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师范师范生职业技能

刘小桃 古超强

(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广东茂名 525000)

一、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017 年10 月26 日,我国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专业认证办法》)。《专业认证办法》旨在构建教师教育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分级分类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教师培养质量[1]。2018 年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 ~2022 年)》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水平”[2]。2022 年4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围绕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中小学教师队伍,提出系列措施,其中包括“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以及“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等师范生培养要求[3]。

(一)提高我国教师专业水平的需要

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构建是提高我国教师教育水平的需要。师范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在促进我国现代化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师范生职业训练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基础,直接影响着教师教育教学质量。专业认证对基础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在专业认证标准下构建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是稳定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技能的重要途径,是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我国现代化教育发展的要求。

(二)提高师范生职业竞争力的需要

构建师范生职业训练体系是提高我国师范生职业竞争力的需要。《专业认证办法》中提出,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5%,且主要从事教育工作[4]。我国从2015 年开始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证国考,非师范生同样可以参加国考获得从教资格,加剧了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另外随着我国出生人口数量的下降,学校对于教师的需求量下降[5]。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范生需要面对的岗位竞争更加激烈。师范生本身的教师职业技能在岗位竞争中显得尤为重要,是师范生同非师范生相比的优势所在。构建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可以通过提高师范生职业技能来提高师范生的市场竞争力,进而提高师范毕业生的就业率。

二、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存在问题

(一)职业技能训练师资不足

我国目前大多数师范专业师资队伍以专业课任课教师为主,相比之下从事学科教学论课程教师资源不足。而且许多学科教学论教师没有丰富的一线教学经验和教学技能,对中小学课改变化不熟悉,无法在教学中为师范生进行有效的专业技能指导。师资不足导致很多师范专业在师范生学科技能培养环节薄弱。师范生学科技能是其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缺乏学科技能会降低师范生的职业竞争力,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6]。

很多相关院校师范专业师资队伍缺乏具有基础教育一线经验的兼职教师,师范专业训练体系的专业老师没有中小学教学背景,教学中偏重理论教学,对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关注不够。高校和中小学在师资队伍建设中缺乏有效合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来自一线教师的指导,导致师范生职前养成和职后发展存在脱钩现象。

(二)院校师范专业特色弱化

师范生的职业技能是其职后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师职业能力的核心。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也是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但是近年来我国许多师范院校向综合院校转型发展,院校办学资源和关注点更多集中于非师范教育:表现在专业设置上非师范专业大量增加,远超师范专业;大量经费投入到科研中,师范专业获得的投入降低。伴随师范教育特色的弱化,师范生所接受的教师职业训练不足,一方面导致院校专业培养水平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师范生培养质量下降,直接影响了师范生的就业质量。

(三)师范生对职业技能训练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院校师范专业的一、二年级的学生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不够[7]。因为师范专业学生在三、四年级教育实习之前,课程往往是集中在教育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理论学习上[8]。学生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所需要的技能缺少客观全面的认知。我国很多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在开展教育实习之前对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师范专业所需的职业技能认识不到位[11]。我国师范专业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大三或大四由高校统一组织或自行到中小学校进行顶岗实习。师范生通过教学观摩和顶岗教学来体验教师职业特性,了解师范专业培养目标、专业所需的知识和能力等,提高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9]。教育实习阶段作为教师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衔接环节,对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0]。师范生在教育实习中直接面对参加一线教学工作,加深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需要师范生有一定的职前学习基础,我国师范院校和师范生自身对于职前学习不够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入职后职业技能的发展,使教师职业稳定发展面临风险[12]。

(四)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的信息化支持不足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基础,是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前提保障[13]。教育信息化不仅是校园、设施等物质层面问题,还是信息技术应用层面问题,而应用的关键因素是教师。高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正向影响着教师教育技术能力[14]。2018 年2 月,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指出要“注重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2]。

《专业认证办法》中提出,师范专业要具备微格教学、语言技能、书写技能、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等教学设施[4]。而我国很多师范院校、师范专业进行职业技能训练基础设施不足。很多师范学校所有学科专业共用一个微格实训室。学科实验教学实训室也缺少与中小学的衔接,交互式电子白板是目前中小学教学中频繁使用的教学设施,但是很多师范生甚至没有机会接触交互式电子白板,更是不会使用,这为师范生的教学活动带来了困难。很多院校没有构建教学技能实训平台和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

(五)职业技能训练缺乏有效评价制度

目前我国很多院校关于师范专业学生的评价往往集中在对师范专业课程成绩结果上,缺乏对师范生教学实践和师范生学业的过程性的科学评价。同时许多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存在评价机制标准不规范、不全面的问题。例如对于师范生实践教学效果的评价,不用院校的标准并不相同,甚至同一高校不同师范专业之间评价标准也并不统一。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师范专业职业技能评价体系缺乏统一标准,未能全面覆盖师范生的职业技能体系,而且评价存在“偏重理论轻实践、偏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

教学实践是师范生职业技能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对于教学实践过程和管理的评价不仅有助于院校及时发现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也有助于师范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学生的学业水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同时也体现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并予以改进,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进行调整。

三、专业认证背景下构建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

(一)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三维训练体系模型

根据师范专业特点,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体系可以从职业技能训练要素、职业技能训练层次和职业技能组成部分这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其中职业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训练要素分为课程与教学、合作与实践、师资队伍和支持保障四个要素;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层次分为基础职业技能训练、学科技能训练和实践技能训练四个层次。师范生职业技能组成部分为教育情怀和师德、教学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四部分。这三个维度的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以高职院校中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为例,根据《专业认证办法》要求,结合师范专业师范技能训练体系情况和语文教育师范特点,构建(如表2)的语文师范技能训练体系:

表2

(二)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模式的具体实施

1.明确院校办学定位,保持师范专业的“师范性”

办学定位对师范专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院校办学定位重视专业的“师范性”,让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齐头并进。办学过程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制定符合师范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过程中充分体现出师范特色。

2.提高师资水平,推行“双导师制”

《专业认证办法》中提出,院校师范专业师资队伍中,来自基础教育一线的兼职教师占教师教育课程教师比例不应低于20%,另外教育课程教师要有一定的中小学教育服务经历(每五年至少有一年)并熟悉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4]。构建院校和中小学“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的共同发展机制。为学校教师教育课程的教师提供到基础教育一线工作机会,在师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中纳入兼职教师队伍。

“双导师”制是《专业认证办法》中明确要求的指标。《专业认证办法》鼓励师范专业实行高校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并轨的“双导师”制度。建立与实习基地优秀中小学老师和专业教师一起指导师范生师范技能训练的“双导师”制度有其必要性。“双导师制”在帮助师范生精准掌握说课、授课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让高校专业教师有机会接触一线教学情景,提高高校教师对师范生师范技能的培养能力。

3.提高师范生对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提高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职前对于师范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根据师范专业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分阶段开展师范生专业技能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相关竞赛,并对获奖学生进行表彰鼓励。达到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让学生通过竞赛提高自身师范职业各项技能。师范生教学实践的专业技能竞赛安排(如表3):

表3

在院校内模仿省、国赛模式开展比赛,提高学生参与度。并在比赛后组织学生观摩点评竞赛过程视频,并在专项技能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组织一线教师参与活动给予师范生有效指导。同时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的带队教师应该及时向院校反馈比赛中出现的问题,便于在院校相关专业在以后教学过程中针对出现问题进行强化训练,提升师范专业培养成效。

《专业认证办法》中明确指出加强对师范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4]。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从业者需要终身学习。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和心理学的深入发展而不断改进。教师需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终身学习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

4.构建科学评价体系

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基础,为师范生职业技能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了契机和方向。评价体系贯穿师范生职业培训体系的全过程,主要分为师范专业课程评价、师范实践管理评价和师范生学业评价三个部分。

课程评价是师范生课程修订改善的重要参照。课程评价包括对课程体系合理性的定期评价和对课程目标的达成度的结果评价。院校和专业根据评价结果设定更加合理的课程体系、调整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以此推进师范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课程评价和修订过程要征求相关学生和教师的意见,让课程的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到课程改革当中。教育实践是师范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的质量关系到师范生的职业水平。因此,对于规范教育实践管理和师范生教育实践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的进行有效评价显得尤为重要。对教育实践的评价采取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情况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院校内构建师范生学业监测形成性评价机制,开展针对师范生在校期间学业情况的跟踪式评估,评价过程及时形成指导意见和改进策略并及时反馈,在此基础上帮助师范生客观地了解自己学业情况和存在弱项、问题。保证师范生在毕业时达到相关毕业要求。

同时在评价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评价体系,掌握学生职业训练中的情况,例如学生相关点击率、在线互动、任务点完成度等。

5.协同育人,三位一体,重视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认证办法》鼓励高校师范专业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建立权责明晰、稳定协调、合作共赢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4]。三位一体协同构建包括建设师范师资队伍、构建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拓展师范专业课程资源、维护师范生教学实践基地等在内的一体化师范专业师范生培养体系,形成完善的师范专业协作育人体系。

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研习是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教学实践能力是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根据《专业认证办法》,我国师范生教育实践时间要达到累计不少于一学期[4]。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依托于教学实践基地开展。《专业认证办法》要求学校建有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且每20 个实习生不少于1 个教育实践基地,其中示范性教育实践基地所占比重不少于三分之一[4]。

6.加强对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信息化支持

师范生职业训练信息化支持是师范生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基础之一。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提出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15]。2021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16]。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共识。信息化支持不仅包括微格课堂实训室和实验教学实训室等硬件设施,同时还包括教师职业技能实训平台和在线教学观摩指导平台等软件支持。信息化教育支持是师范专业教学改革和师范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条件。要求院校保障师范专业教育教学信息化硬件和软件的管理、维护、更新和共享机制,让师范生得以便捷、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职业技术训练。

四、结语

在教师职业专业认证的背景下,提高师范生的职业技能训练是提高我国教育教学质量的外在要求,也是师范生提高自身职业竞争力的内在要求。2017 年《专业认证办法》颁布后,我国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质量已有很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随着很多师范院校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学校的办学定位向非师范专业倾斜,师范专业的经费和院校其他支持不如从前,导致师范专业特色弱化;很多院校存在师范学科师资数量不足、教师一线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很多师范院校师范技能训练的信息设施不足;师范生培养体系训练缺乏客观有效的评价体系。

促进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的有效实施,需要院校给予充分的经费支持,实行“双导师”制,加强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为师范生师范职业技能训练提供相关信息技术支持,构建客观有效的师范生师范技能训练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师范师范生职业技能
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品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作品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师范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