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谱联弹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协奏曲
——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调研侧记

2023-11-27 10:57杨昕晨张楚研杨晓东
人民与权力 2023年11期
关键词:长三角代表科技

☉杨昕晨 张楚研 杨晓东

安徽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迎来了前来调研的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中国首个研发出工程化超导量子计算机的企业,本源量子的发展成果映射出近年来安徽科技创新势头之强劲、成效之显著。

极目远眺,东海辽阔,海上“大风车”迎风转动,在集聚发展高能级航运服务产业及保税新业态的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内,上海向代表们展现了长三角地区“龙头”城市开放水平之高与综合实力之强。

步入位于江苏苏州的华兴源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半导体检测、平板显示触控检测等一系列新设备尽收眼底;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的车间里,代表们边走边看边讨论,铁路客车和城轨、动车产品彰显的“中国速度”让人眼前一亮……江苏展示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方面成果之丰硕,前景之广阔。

…………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9月26日至27日、10月9日至12日,长三角三省一市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后在安徽省合肥市、上海市、江苏省苏州市和南京市等地开展联合调研。代表们对五年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的成就、经验以及存在问题、瓶颈阻碍等内容进行深入调研,并就如何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进行座谈讨论,在体制机制、关键环节、产业领域,尤其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等方面提出意见建议。

互动:强化顶层设计协同发展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紧密携手、精诚协作,经过不断探索突破,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区域产业集群逐步形成,科技协同创新加速发展。

调研中,代表们认为,五年来三省一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共同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大家也发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目前还存在体制机制、行政区域、要素流动等壁垒,重点产业相似度较高,存在同质化竞争,区域间合作不深入,在行业标准互认、地方财税分配共享等方面还有不足。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难点之一是,如何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下,一体推进规划建设和发展。破题,书写长三角一体化更高质量发展新答卷,代表们建言献策——

“需要整合社会力量和各方资源,做好基础研究、科技研发与生产应用,突破技术瓶颈。”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瑾代表认为,要用“一体化”的思路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策协同,建议长三角各省市以及区域内的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生产企业、服务企业等平台,在更高层次上整合各自优势,进一步夯实创新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共同承担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任务。

摸清需求所在,才能切实提出解决对策。上海富申评估咨询集团董事长樊芸代表认为,要重点关注和把握三省一市需求,建立推进一体化发展的问题清单。人大代表要行使监督职权,通过专题调研建言献策,推动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的协同发展、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基础设施的对接;对于2019年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强化监督,建立考核评价机制。

“通过参观,感受到长三角城市群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合作,为区域内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所长刘锐代表感慨良多,建议进一步加强长三角地区环保科技领域的合作,特别是交界区域的科创产业布局,让沪苏浙皖的人民享受更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红利。

加快协同发展,平台支撑至关重要。中电博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张成伟代表希望充分发挥长三角区位优势,凝聚地方人大、政府合力,协同支撑创新要素高效流动,共建创新机制,共享创新平台,共促长三角科创资源加快聚拢、扩大辐射。

共享: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

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点,长三角区域在推进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共建共享创新生态?这也是代表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到2025年,研发投入强度将达到3%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8%。科创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成为全国重要创新策源地……这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实现路径、描绘了科创蓝图。

“系统是为了做事,共享是为了做更大的事。”在上海调研时,江苏昆仑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怀平代表表示,希望江苏能有更多企业融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共同发展。他建议加大科创走廊的飞地建设,从“系统”“共享”两个方面深入建设,不仅是在省会城市,也要深入其他地区包括欠发达地区、具有后发优势的城市,加强生态、创新等要素流动和资源集聚,真正发挥长三角地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从上游的基础研究,到下游的生产加工,以及最后的产品落地,打通利益共享机制很关键。”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特聘教授黄勇平代表认为,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各具特色资源禀赋,比如上海拥有研发人才优势,合肥具有更广阔的腹地,实现长三角科技一体化,需要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在财税分配共享方面作出新尝试,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

近日,一则来自坐落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消息让来自科技、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为之振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的研究团队,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再度刷新了光量子信息的技术水平和量子计算优越性的世界纪录。

座谈会上,合肥工业大学校长郑磊代表以此为例,从“创意、创造、创业、创新”四个“创”的逻辑关系精练阐述了自己的看法,并建议“要紧紧抓住新兴产业和科技革命的机会,强化长三角地区集聚全球资源的能力,配置和集聚全球资源;依托长三角地区众多高校院所的科技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迈上新台阶;立足长三角地区改革开放的丰富实践,进一步推动双循环体系下的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推动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大量人才支撑。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金葆康代表感触很深,“走向科技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推动,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也需要科技的支撑和促进。同时,科技进步也会带来新的人才需求,需要不断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科技人才,打造人才创新生态。”因此,他建议在长三角地区内部实现科技人才特别是高校教师的柔性流动,助力高层次人才培养。

融合: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改革开放是决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一招。从一批政务服务事项在长三角地区41 座城市跨省市通办,到合作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再到协同规划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近年来,沪苏浙皖主动作为、大胆突破,为加快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而不懈奋斗。

江苏影速集成电路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傅志伟代表认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需充分整合区域优势,加快推动自主创新,围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重点发力,攻克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装备等方面的技术难题,打造标志性产业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首开中外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先河”“更高层面上参与国际分工,高质量引进来,海内外知名企业竞相投资”“高水平走出去,全方位大开放之路越走越宽”……苏州工业园区展示中心内,巨大曲形屏幕上正播放着宣传片,代表们或驻足观看,或凝神思考。近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持续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

在占地面积2500 平方米的张江科学城展示厅内,代表们浏览科学城总体规划,察看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等。“以上海张江科学城为例,这里汇集了众多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了国际化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宁波舟山港股份有限公司北仑矿石码头分公司卸船机司机、副班长郑国代表谈到,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具有巨大潜力,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内互联互通水平,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走进位于南京江北新区的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代表们深入了解江苏产研院近年来在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产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系列改革举措。正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代表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会议期间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所说,该院是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专业研究所数量从2014年的17家增加到72家,研发人员超1.2 万人,“我们将认真梳理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战略性产业链方面存在的堵点和短板,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努力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如今的长三角,三省一市融合发展的闪光足迹处处可见——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海与杭州共建的“梦想小镇沪杭创新中心”,安徽和上海共建的界首(上海)离岸科创中心……放眼望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动能正被持续激活,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强大合力正在不断聚集。

风从东方来,潮涌帆正劲。襟江带海的长三角,正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挺立在新时代改革的前沿。每一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长三角人”,也将继续期待、见证并书写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新篇章。

猜你喜欢
长三角代表科技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四季的代表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