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熙 殷静 范伟 曹磊 唐光平
(1武汉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湖北 武汉 430000;2武汉市武昌区妇幼保健院院感科)
骨质疏松为老年人代谢性疾病,老年人体内骨质量与骨密度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降低,损害患者体内骨微结构,使其骨脆性增加〔1〕。骨质疏松临床多表现为腰背疼痛、四肢冰冷等症状,患者产生骨质疏松后易出现脊柱变形、驼背、身长缩短等情况,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临床多采用手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但手术治疗具有较高并发症发生率,可对患者的术后恢复造成影响,故寻找合适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的药物较为重要〔3〕。独活寄生汤在临床上治疗腰痛、痹症中较为常见,且有研究显示,独活寄生汤在骨质疏松的治疗过程中可使其骨代谢指标得到改善〔4〕。唑来磷酸钠为新型双磷酸盐制剂,可使患者骨密度增加并改善患者骨量〔5〕。临床上关于独活寄生汤、唑来磷酸钠联合使用的报道甚少,缺乏有效依据,本研究分析两种药物结合使用对老年骨质疏松的影响。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武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33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分为对照组(63例)与研究组(70例)。对照组男39例,女24例;年龄61~76岁,平均(69.52±4.85)岁;病程5~13年,平均(8.62±1.45)年;体质量指数(BMI)为23~26 kg/m2,平均(25.62±1.25)kg/m2;轻度26例,中度19例,重度18例。研究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62~75岁,平均(68.37±4.74)岁;病程5~12年,平均(8.54±1.26)年;BMI为22~27 kg/m2,平均(25.86±1.37)kg/m2;轻度30例,中度21例,重度19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符合《中医药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专家共识(2020)》〔6〕中对于骨质疏松的诊治标准,患者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患者年龄大于60岁,日常活动能力受到限制,近期未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排除标准:患有内分泌相关疾病,对研究药物过敏,患者精神存在异常,无法配合研究,合并有类风湿关节炎,心肝肾功能存在异常。本研究经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基础治疗,进行合理的膳食与运动,避免患者病情加重,服用维D钙片,1片/次,2次/d。对照组使用唑来磷酸钠(Novartis Pharma Schweiz AG,批准文号:H20120204)进行治疗,将5 mg与100 ml 0.9%氯化钠溶液混合,进行静脉滴注,匀速滴注30 min,1片/次。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独活寄生汤治疗,方为独活8 g,桑寄生10 g,牛膝12 g,赤芍10 g,熟地黄12 g,细辛5 g,川芎8 g,甘草10 g,人参8 g,当归6 g,杜仲10 g,骨碎补5 g,山药5 g,肉桂8 g,茯苓6 g,使用500 ml水煎至200 ml,分早晚2次服用,100 ml/次,1个疗程14 d,连续治疗2个疗程。
1.3指标检测
1.3.1骨代谢指标、炎症因子水平、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检测 取患者治疗前2 d与治疗后2 d肘部静脉血5 ml,3 000 r/min离心处理15 min,-20 ℃下保存,待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HMGB-1、CGRP,稀释待测样品,将40 μl稀释后的样品与10 μl样品摇匀加入孔中,孔中加入100 μl酶标试剂并进行封板处理,37 ℃下孵育1 h,弃去孔中液体,洗净,加入50 μl显色剂,摇匀,37 ℃下显示处理15 min,加入50 μl终止液将反应终止,在450 nm波长下检测OD值,查出Ca、P、ALP、IL-6、TNF-α、HMGB-1、CGRP表达水平。
1.3.2骨密度检测 采用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检测患者治疗前2 d与治疗后2 d腰椎、双髋、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
1.3.3下肢肌力指标检测 采用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检测患者治疗前2 d与治疗后2 d慢速伸肌肌力、慢速屈肌肌力、中速伸肌肌力、中速屈肌肌力,将置角速度、关节活动范围设置为600 /s与1 200 /s,患者以最大力度屈伸膝关节。
1.3.4疼痛评分检测 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分数为0~10分,分数越高,疼痛程度越强。
1.3.5治疗效果 对患者治疗后效果进行判定,显效: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骨密度升高>2%。有效:治疗后疼痛症状减轻,骨密度升高1%~2%。无效:治疗后疼痛症状未缓解,骨密度升高<1%。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χ2检验。
2.1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对比 两组治疗前Ca、P、AL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a、P水平升高,ALP水平降低,且研究组变化幅度更大,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对比 如表2所示,两组治疗前腰椎、双髋、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腰椎、双髋、股骨颈部位骨密度水平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更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2.3两组治疗前后VAS对比 如表2所示,两组治疗前VAS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VAS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更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骨代谢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治疗前后骨密度及VAS对比
2.4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指标对比 如表3所示,两组治疗前慢速伸肌肌力、慢速屈肌肌力、中速伸肌肌力、中速屈肌肌力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慢速伸肌肌力、慢速屈肌肌力、中速伸肌肌力、中速屈肌肌力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更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2.5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对比 如表4所示,两组治疗前IL-6、TNF-α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IL-6、TNF-α水平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更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2.6两组治疗前后HMGB-1、CGRP水平对比 如表4所示,两组治疗前HMGB-1、CGR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HMGB-1、CGRP水平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更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肌力指标对比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HMGB-1及CGRP水平对比
2.7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 vs 79.37%,其中显效28 vs 23例、有效37 vs 27例、无效5 vs 13例)差异显著(χ2=5.158,P=0.023)。
骨质疏松为老年人群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骨密度与骨质量的降低可导致其发病,并破坏患者骨微结构,促使患者发生骨折〔7〕。患者年龄增长、长期制动、营养状况、内分泌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可导致骨质疏松的发生,骨质疏松可导致骨折发生率不断增高,且发生骨折后患者需长期卧床,活动受到限制,使骨质疏松患者病情加重〔8,9〕。
骨质疏松在中医学中属于“骨痹”“骨痿”范畴,患者出现骨痹的原因多为脾虚与肝肾亏虚,骨质疏松可导致患者淤血浊气聚集,使患者气血运行受到阻滞,故临床上关于该病的治疗应以补养肝肾、行气活血、清热攻下为主〔10〕。独活寄生汤中独活具有养血合营、散寒除湿的功效,桑寄生可强壮筋骨、当归、川芎、牛膝、熟地黄可补肾生血、活血行气,人参、肉桂可补血益气,甘草可调和诸药,使其发挥滋补肝肾、益气补血的疗效〔11,12〕。唑来磷酸钠在老年骨质疏松的治疗中较为常见,可使丧失的骨组织恢复与骨小梁重建,唑来磷酸钠可使破骨细胞的活性受到抑制,且可快速分布于骨组织,使破骨细胞摄取,显效较快〔13〕。临床研究显示〔14〕,唑来磷酸钠滴注治疗可提高生物利用度、且显效时间长,并可使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本研究表明,独活寄生汤、唑来磷酸钠联合使用可促进患者恢复,并减轻疼痛程度,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临床研究显示〔15〕,骨质疏松的特征为骨密度降低,使患者骨密度提高在治疗骨质疏松中较为常见。骨代谢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骨重建的过程中,细胞分泌失去平衡可导致骨质疏松,Ca、P、ALP可反映骨转化〔16〕。本研究结果表明,两者共同使用可使患者骨形成加快,并使其骨吸收受到抑制,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17,18〕,炎症因子参与骨质疏松的发展,IL-6、TNF-α在骨吸收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促进患者骨吸收、使患者病情发展加快,导致其发生骨质疏松,破骨细胞的形成、增殖受到炎症因子的影响,IL-6由多种途径产生,抑制其表达可使患者骨密度提高。TNF-α可使患者骨细胞凋亡加快,并参与骨吸收的发展,与骨质疏松的发展密切相关〔19〕。本研究结果表明,两者结合使用可使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降低,促进患者的恢复。
HMGB-1为细胞炎症递质,可使信号通路激活,诱发机体产生炎症反应,并对机体局部组织造成损伤,参与多种病情的发展〔20〕。CGRP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刺激骨形成,CGRP与受体结合形成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并可对骨的生长、修复进行调节〔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