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华,李 娟,刘纪汝,郝明青,薛 超,赵雪姣
(1.贵州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贵阳 550005;2.贵州省人民医院护理部,贵阳 550002;3.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贵阳 550004)
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高达80%[1],其中约一半的患者会发生误吸[2]。误吸使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肺炎的发生风险增加11倍[3],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天数,还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甚至增加了死亡率[4]。风险感知是个体对外界各种风险信息的主观判断和认识,感知到的风险是个体产生预防性行为的基础[5]。误吸的管理重在预防,提高卒中患者对误吸危险因素的认识、建立卒中患者安全进食行为,有利于控制和减少危险因素,降低误吸不良事件的发生[6]。本研究旨在探讨卒中患者误吸风险感知和预防行为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更好的制订误吸预防管理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2年2—8月贵州省3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186例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卒中诊断标准[7];(2)年龄≥18岁;(3)认知功能及语言表达能力正常,能理解问卷内容;(4)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本研究。排除标准:(1)病情危重;(2)不能有效沟通者。
1.2.1样本量确定
根据《现代医学统计学》[8]中“样本量应为条目数的5~10倍”定义,本调查问卷共31个条目,为减少误差故增加10%的样本量,计算出样本量为171~341例,考虑实际调查中问卷填写的有效性,最终将样本量确定为200例。
1.2.2调查工具
自行设计《卒中患者误吸风险感知与预防行为倾向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卒中患者的一般资料、误吸感知风险、预防行为倾向3个部分:(1)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有无吞咽障碍等;(2)误吸风险感知,包括误吸危险因素感知、健康风险感知、社会心理风险感知3个维度,各5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将每个条目设为“很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很同意”,分别赋值1~5分,得分与风险感知呈正比;(3)误吸预防行为倾向,含5个条目,依次赋值1~5分,得分与预防行为意识呈正比。本调查问卷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32,误吸危险因素感知、健康风险感知、社会心理风险感知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0.860、0.942、0.898,误吸预防行为倾向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82。
1.2.3资料收集方法
调查者向研究对象说明调查的目的及原因,研究对象知情同意后独立填写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3%。
卒中患者误吸风险感知总得分为(49.65±9.10)分,得分率为66.2%,各维度中危险因素感知得分为(16.58±3.46)分,健康风险感知得分为(17.12±4.16)分,社会心理风险感知得分为(15.95±3.73)分,得分率分别为66.3%、68.5%、63.8%。卒中患者误吸预防行为倾向总得分为(18.06±3.51)分,得分率为72.2%。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吞咽障碍、医疗付费方式的卒中患者误吸预防行为倾向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卒中患者预防行为倾向得分的单因素分析(n=186)
卒中患者误吸风险感知总分及各维度与误吸预防行为的总分均呈正相关(P<0.05),见表2。
表2 误吸风险感知和预防行为倾向的相关性分析(r)
以误吸预防行为倾向总分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误吸风险感知的3个维度纳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自变量赋值见表3。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吞咽障碍、危险因素感知、健康风险感知、社会心理风险感知对卒中患者误吸预防行为倾向有影响(P<0.05),见表4。
表3 自变量赋值
表4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本研究中,卒中患者误吸预防行为倾向总分为(18.06±3.51)分,得分率72.2%,表明患者误吸预防行为意识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中位值为12.50分),与冯晓瑜等[6]研究结果相似。究其原因,考虑与频繁误吸可引发吸入性肺炎,甚至导致脱水、营养不良、窒息死亡等,医务人员注重误吸的健康教育有关[9]。
本研究中,年龄对误吸预防行为有正向影响,且年龄越大,越注重误吸预防。究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越大的卒中患者健康行为水平越高[10],也可能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咽肌萎缩、咽喉部感知觉减退、咳嗽反射减弱等导致误吸的发生率增加,使老年患者对误吸的风险认知加深,在进食时更能主动采取避免误吸的预防行为[11]。故对于误吸预防行为较差的中青年及部分高龄患者,医务人员要实施个体化的误吸预防健康教育,以提高预防行为。
本研究中,文化程度越高的患者越重视误吸预防,这与刘华龙等[12]报道结果相似。究其原因,可能是卒中患者知识与行为之间呈正相关,患者知识水平越高,态度越积极,健康预防行为水平也越高[13]。因此,医护人员应重视对文化程度偏低患者的误吸健康教育,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向患者介绍误吸的危险因素及危害,以提高患者对误吸预防的重视。
本研究中,吞咽功能越差的患者越注重误吸预防。卒中后神经损伤使吞咽安全机制受损,吞咽活动发生异常,容易发生误吸[14]。一项meta分析指出,由于吞咽功能受损,担心进食过快引起呛咳、误吸等,患者往往会选择减慢进食的速度[15]。因此,对于伴有吞咽障碍的患者,应从食物性状及种类选择方面做好吞咽摄食管理。
本研究中,误吸风险感知较高的患者预防行为较好,该结果与现有风险感知能力与健康行为改变相关性研究的结果相似[16]。但本研究中社会心理风险感知得分率较低,说明患者在误吸社会心理方面感受到的风险量较小,重视不够。提示医护人员应从误吸的并发症、心理及经济负担等多方面向患者及家属展开健康宣教,加深其对误吸相关知识的认识,以提高其预防误吸的行为意愿。
综上所述,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吞咽障碍及误吸风险感知对预防行为倾向有明显影响。医护人员应重点关注中青年、伴吞咽障碍及文化程度偏低这些误吸高风险患者,通过多维度、多层次的健康教育方式,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疾病认知和风险感知,从而影响其态度和行为意图,促进误吸预防行为的形成,防止误吸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