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上游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对策研究

2023-11-27 07:07河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张宝生
河北水利 2023年9期
关键词:新区水土保持流域

□河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张宝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调查研究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按照厅党组关于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有关部署,在全面、系统、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六字”治水思路的基础上,深入雄安新区上游山区县和保定市水土保持试验站易县崇陵观测场进行重点走访,广泛听取群众意见,针对雄安新区上游水土流失防治存在的发展所需、基层所盼的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雄安新区上游水土流失防治现状

雄安新区地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腹地,规划范围涵盖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等3 个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大清河水系地处海河流域中部,东经113°39'~117°34',北纬38°10'~40°102'之间。雄安新区上游(大清河水系上游)河北省境内山区部分流域面积13786 km2,涉及保定市的满城区、涞水县、阜平县、唐县、涞源县、易县、曲阳县、顺平县,石家庄市的行唐县、灵寿县部分地区、平山县部分地区,张家口市的蔚县部分地区、涿鹿县部分地区。根据2022 年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358.32 km2,全部为水力侵蚀,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轻度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6.1%,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9%。从行政区分布看,保定市水土流失面积占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的77.9%,石家庄市和张家口市分别占13.3%和8.8%。到2050 年,全省需消减水土流失面积20028.61 km2,雄安新区上游山区需消减水土流失面积2400.23 km2,占 比11.98%;2022 年 全 省 水 土 保 持 率 为78.84%,雄安新区上游水土保持率为61.13%,较全省平均水平低17.71 个百分点,治理任务重,区域水土保持功能、水源涵养能力亟需提升。

从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看,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林地、草地、耕地,分别占水土流失面积的40%、35%、15%。从现场调查情况看,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植被稀疏的干旱阳坡、经济林地、小片坡耕地、老旧失修梯田、侵蚀沟道及河流岸坡,部分侧柏林林下也存在水土流失。

二、雄安新区上游水土保持工作成效

1.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雄安新区上游山区县属国家级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以上财政持续加大支持力度,投入雄安新区上游县区省级以上治理资金65160 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86.64 km2,建成小流域115 条,其中生态清洁小流14 条;2021 年—2022 年,支持省级以上资金8992 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10 km2,建成小流域8 条,其中生态清洁小流6条。治理区林草覆盖率增加20%以上,减沙效益达到70%以上,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增收,治理成效明显。2023 年,安排省级以上资金4600 万元,下达水土流失治理任务120 km2,在11 条小流域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其中生态清洁小流7 条。为加快雄安新区上游山区水土流失治理速度,将涞水县、阜平县、涞源县、易县、曲阳县、唐县、顺平县、满城区、行唐县、涿鹿县纳入《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2021—2025年河北省实施方案》,优先重点支持。在此基础上,率先在易县开展国家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试点项目,支持项目资金1469 万元,为全省提供可借鉴治理经验。行唐县花沟生态清洁小流域,发挥种植大枣资源优势,引进中华寿桃、苹果、板栗等经济林新品种,建设特色采摘观光园千余亩,为发展生态采摘、旅游观光、文化体验、革命教育融为一体的特色乡村旅游奠定基础,项目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7.4%,2022 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2.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

一是规范水土保持方案审批。落实水利部和省政府审批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事项集中至审批部门,窗口统一受理、统一送达,同时积极推进水土保持方案“不见面审查审批”,提高审批效能。党的十八大以来,共审批白洋淀流域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1529 个,其中省级87 个、实行水土保持承诺制审批的468 个。二是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年度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省市县通过书面检查、现场检查、“互联网+”等形式,实现水土保持监管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检查生产建设项目3742 个,下达书面整改意见388 个,其中省级检查52 个;接收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546 个,其中省级接收报备46 个,现场核查项目363 个。下达责令停产(工)、限期补办手续、限期缴费的项目667 个,立案3 起。三是持续推进水土保持遥感监管。2019 年开展水土保持遥感监管工作以来,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移动终端等技术手段,在雄安新区上游每年开展三期水土保持遥感监管,下发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4633 个,全部整改完成。其中,在雄安新区开展三期高精度卫片遥感监管工作,下发疑似违法违规扰动图斑408 个,均已复核整改完成。2023 年我省计划将高精度卫片遥感监管工作扩大到白洋淀流域全域。保定市唐县加强养殖类、土地整治类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要求,采取主动上门服务、现场科普宣传、日常监督检查等措施,对生产建设活动水土保持依法依规监管方式进行了有效探索,成效显著。

3.水土保持监测科研成果丰硕

2018 年以来,逐年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将雄安新区及上游作为重点关注区域,及时定量掌握水土流失状况、动态变化和防治成效,为雄安新区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支撑,根据动态监测成果,2022 年雄安新区上游水土流失面积较2011年全国水利普查减少798.31 km2、减幅12.9%,较2018 年减少342.97 km2、减幅6%。支持省级资金330 万元,提升易县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监测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易县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建站以来,积累了40 多年的土壤含水量、地下水位、降雨、径流、泥沙、水质、林间观测、气象等长系列数据。依托监测、观测设施和数据,完成流域产流产沙机制、小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清洁小流域建设关键技术、生态梯田建设关键技术等20 多项科研成果,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 项、河北省山区创业奖3 项,引进林果草优良植物品种10 多种,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实现科技成果转化3 项。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实践中充分挖掘环境、材料等水土保持关键影响因素,取得水土流失观测、生态梯田建设生态砖等国家发明专利3项,推动新型生态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有效促进了水土保持科技发展。被水利部命名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全国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2023 年纳入国家水土保持监测重点站,开展重点建设。此外,与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等单位创建联合试验平台,开展水土保持前沿性科学研究。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接待日本、美国、德国等20 多个国家专家学者考察交流300 多人次。

三、存在问题

1.水土流失治理投入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雄安新区上游山区市县财政投入2.5亿元,占财政投入资金的5%,市县投入严重不足,导致治理速度慢、标准低、效果差。 雄安新区上游山区仍有5358.32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需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

2.水土保持监管能力不足

党的十八大以来,雄安新区上游山区县对922 个项目开展水土保持监督检查、现场复核违法违规图斑4633 个,监管任务十分繁重。2019 年,政府机构改革后,部门职能进一步整合,人员队伍变化较大,人员层次参差不齐,个别县没有专业工作人员,技术力量严重短缺,现代化的监管设备、装备匮乏,加之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家精准化、精细化监管的要求。

3.水土保持监测支撑体系尚待完善

雄安新区上游动态监测成果分析的深度、广度、精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科学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针对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如何减量、降级,精准治理,缺少区域水土流失规律、土壤侵蚀参数、水沙关系、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等关键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

四、水土流失防治对策

按照省委倪岳峰书记“坚持全流域系统治理、协同治理,持续巩固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效”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水土保持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强对雄安新区上游相关市县水土保持工作的支持指导,强化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控增量”、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减存量”、推进水土保持能力提升“提质量”,全面提高区域水土保持功能和水源涵养能力。

1.依法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一是进一步完善水土保持空间管控制度,指导市县以县为单位划定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并公告,依法严格管控。二是扩大高精度卫片遥感监管应用范围,利用遥感影像,在白洋淀流域38 个县(市、区)全域开展亚米级(全省目前采用2米级遥感影像)遥感监管,全面监控、及时发现、精准判别人为水土流失情况,依法严格查处违法违规行为。三是指导市县加强生产建设项目和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管,严格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对造成人为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严格追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

2.加大水土流失治理投入

一是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将地方政府财政投入作为水土保持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督促市县政府落实相关规定,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指导市县用足用好水土保持补偿费,确保专项用于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二是加大省以上资金对白洋淀流域的投入力度,在2023 年基础上有较大幅度增长,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10 条以上,加快水土流失治理速度。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在易县开展国家试点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协调省财政厅开展省级试点建设,争取2024 年在雄安新区上游率先实施。推进平原区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参考先进省份经验,2024 年在雄安新区周边试点开展。三是加强水土保持重点工程以奖代补政策宣传,指导市县选好项目和建设主体,扩大以奖代补实施范围,支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增加投入渠道,形成财政投入为主、社会资本为辅、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力争用3-5 年时间,将白洋淀流域打造成全域示范样板,为全省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3.强化水土保持能力建设

一是支持雄安新区上游保定水土保持监测分站建设,在争取国家支持的基础上,加大省级支持力度,全力将易县崇陵水土保持监测站打造成全国典型站点,为白洋淀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基础支撑。二是在雄安新区上游开展水土流失损害赔偿鉴定评估、专项调查,深化监测成果评价,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监测在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中的重要作用,为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管理、科研等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对雄安新区上游相关市县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在日常检查、督查中,加强对市县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帮扶,不断提高基层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技能。四是支持上游区域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加强技术指导和帮扶,在上游打造一批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示范工程,支持易县2024 年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4.推进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

一是利用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监测数据和加密遥感解译标志,分析率定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值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精准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二是利用水土流失栅格数据和土地利用矢量数据,辅以局地高精度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数字高程等数据,通过资料查阅、野外调查、综合评判等方法,分年度、分区域、分县级行政区开展土壤侵蚀强度和治理适宜程度判定,实现宜治理水土流失图斑的精准识别定位,为开展水土流失科学防治提供数据基础。三是开展小流域及其嵌套的坡面径流场的径流泥沙和水土流失规律分析,建立不同区域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的空间参数库。

5.加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

一是针对上游山区与下游沿线区域生态退化问题,开展小尺度范围延缓小流域径流过程的精细化治理措施配套、技术配置研究,指导小流域生态保护和规划利用。二是加强成果转化及应用推广。我省在雄安新区上游开展了植被类型、降雨、土壤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基于植被配置的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态梯田建设技术、坡面成岩固土建植技术、雨水高效集约利用技术模式等系统研究,已开展小规模区域应用,取得了良好生态效益,继续加快关键技术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加大应用范围,有效服务水资源保护、小流域治理等各项水土流失防治工作。三是鼓励和支持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科技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关键技术研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猜你喜欢
新区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雄安新区设立五周年座谈会召开
堡子沟流域综合治理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罗堰小流域
水土保持
打造智慧流域的思路及构想——以讨赖河流域为例
雄安新区的期许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