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方银: 仡佬族,贵州省务川中学教师挂任县教育体育局信息化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信息化教学优质课评审专家,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微课程评优四星级评委,贵州省民族地区教育质量提升行动科学教学指导组成员。主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现状与对策研究”等重点课题。出版《行走在教育绿洲》《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教程》等专著。为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教师重塑角色和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鼓与呼,努力让学生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培养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承担信息社会责任。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线运行给城乡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尤其对乡村教学很有助益。笔者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以该平台的课程教学“应用场景”为切入点探索双师课堂教学,秉持“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精准助学”理念,解决乡村教育中的师资不均衡、学习资源共享不顺畅及课程开不齐等现实问题,加快实现乡村学生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再到“就近上好学”、乡村教育从“普及普惠”到“优质均衡”再到“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由“整齐化学习”到“差异化学习”再到“精准化学习”的模式变革。
一、技术赋能双师课堂教学
(一)实现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推进双师课堂教学
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共享教学资源并优化师资队伍。然而,就笔者所在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及同类西部县(区市)等区域性乡村教育而言,无论是教师的学科背景、年龄结构、学科观念、教研与技术素养,还是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感知与认知时空、共享与分享资源,抑或如小学科学、音乐、美术等“副科”的课程开设情况,较之于教育发达地区均存在较大差距。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任重道远。《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继续“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开齐、开足、开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信息素养持续优化,学校办学水平普遍提升,区域、城乡、校际差距有效弥合”。为有效落实国家的政策要求,笔者尝试借助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教学,以期加快实现乡村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学生获得公平而更高质量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的学业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好发生。
(二)精准教学,借助共享提质增效
笔者以建构主义、联通主义、混合式学习及数字化学习认知理论为基础,以《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为指针,以问题为导向,应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探索双师课堂教学,助力教师精心精准地睿教优教、学生明晰明确地优学乐学,更好地实现乡村学生高质量、精准化学习。
(三)三部曲构建双师课堂教学流程
笔者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课程教学“应用场景”切入,基于中小学普及装配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终端(亦称“班班通”),借助问题引导学、任务驱动学、微课(精品课)精准助学,奏响技术赋能双师课堂教学三部曲(如图1)。
第一曲(学习准备):创设情境,睿教乐学。
在学生学习准备阶段,笔者与学生共同梳理与温故既有知识、分析与建构新知关联、明确与明晰达成目标、创设与感知问题情境、简述与初悉学习内容、引导与领会学习方法、激发与内生学习动力,引发共情。
這里呈现的导学问题或学习任务,须由教师线下自主梳理、精心设计并在学科(或跨学科)小组支持下协同优化。在课程方案的统领下,笔者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将知识还原成真实问题或具体任务,将学习过程预设为学习情境或真实场景。此环节的学习任务设计有三个特点:一是强调问题开路和情境上路;二是注重问题的精准、分层和开放性;三是注重情境的真实、激趣和时空感。对于学习内容,笔者借助“班班通”呈现给班级学生,或者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端及智慧中小学客户端(手机版、平板电脑HD版、桌面端)个性化推送(以下学习内容呈现、学习任务推送方式同理)给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
第二曲(新知学习):点拨进阶,认知内化。
学生跟随教师(或学科代表)的课程点播,同步观看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的精品课视频(路径:课程教学/微课),学习新课内容,了解新知要点,掌握新学技能,并在教材上适时勾画陌生概念、重要原理、重点字词及关键语句,或在任务单上适时填写要点,记录疑点,完成检测。
此环节教师要在夯实单篇教学基础上,秉持新课改理念,做好大概念、大单元、大任务、跨学科教学设计,切实关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抑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新实践,让他们在主题式、项目式、体验式活动中归纳并拓展认知结构,提高自主探究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还应从主讲与主控者转变为主导与释疑者,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个性问题进行个别点拨,对共性问题集中答疑,给予学生适时、精准的学习指导。这个环节教师播放视频课程有多种方式:借助“班班通”呈现给全班学生;利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端推送给学生个体或学习小组;适时操控“暂停”,留出生生、师生互动时间;设置“倍速”,调控教学节点(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把控节奏。
第三曲(复盘结课):检测梳理,拓展迁移。
在学生已经学习并内化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梳理要点、强化巩固、拓展迁移。教师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与学生共同回顾知识内容、梳理学习要点,建构知识关联;采用“三二一策略”(三点收获、两点感悟、一个疑问)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并利用软件(如“希沃白板/班级管理/随机抽选”)适时抽选学生进行任务检测与问题交流,辅以视频课程(节点性重播)进一步释疑解惑,强化学生认知;使用智慧中小学客户端的作业活动功能,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进一步强化重点、迁移应用和拓展研学。此环节,对于导学问题、学习任务,教师尽可能个性化、进阶式和开放性设计教学,以实现分层精准教学,帮助潜能生“补偿”学习、中等生“提优”学习、学优生“拓展”学习。
二、双师课堂教学设计范例
笔者以“阳光下物体的影子”为例,介绍双师(线下教师+线上教师,在下列范例中简称“师1”“师2”)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路、理念、要领。教师按如下路径登录平台打开具体界面: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3.2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一)创设情境,睿教乐学
1.明确学习目标
学生要认知影子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原理(科学观念);建构影子概念及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了解“日晷”的科学原理(科学思维);参与实验与观察活动,了解、求证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制作简易“日晷”,进一步探究、验证物体影子的实践应用(探究实践);认知影子变化规律的“计时”应用,认识“日晷”的社会价值,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科学奥秘的好奇心,增强责任感(态度责任)。
2.明晰学习方式
学生集中观看视频课程;参与讨论,互动学习;协作进行模拟实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3.做好学习准备
每个学生拿出教材、课前观察记录单等。各组检查是否按课前要求准备好了短木棍(长度约4 厘米)、手电筒、直尺等实验器材。
4.激趣导入新课
师1出示谜语“有个好朋友,天天跟我走;有时走在前,有时走在后 ;我和他(她)说话,他(她)却不开口”,问谜底(提示:一种自然现象)。
学生:人的影子。
师1:在生活中,我们除了经常看到人的影子外,还看到过别的影子没有?
学生:树木、房屋、电线杆的影子……
师1板书课题“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师2:大家好!我是杨老师,今天咱们学习第3单元第2课的内容。请大家观察这张图片。看到什么了?
(师1在0分23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观察图片可获得什么信息?(如图2)
学生:树木的影子;树林中长长的影子……
师2:是不是看到了,这几棵大树在傍晚阳光的照射下,影子投射到地面上……照片中,树的影子是比较长的。其他时候也是这样吗?
(师1在0分53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照片中,树的影子是比较长的,那么一天之中树的影子都是这样长吗?
学生:不是这样长;早晚长、中午短……
师2:那么,在一天之中,树的影子有什么变化规律……
(师1在1分03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在一天之中,树影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思考、讨论并举手回答“早上逐渐变长;下午逐渐变短……”
设计思想:教师让学生预先知道学习目标及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猜谜语”活动,思考“还看到别的影子没有”等问题,激发好奇心,实现教与学的情境共融和情感共生。
(二)点拨进阶,认知内化
师2:我们就利用大家课前的观察记录单来研究“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师1在1分54秒处暂停师2授课,要求学生拿出课前观察记录单(如图3),并与视频课程中呈现的观察记录单对比。
师1:你们的观察记录单与其一样吗?有何不同?有什么规律?
学生:基本上是一样的;东西方向的影子要长一些……
师2:我们都发现了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一天中上午的影子比较长,然后慢慢变短……
(师1在3分03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根据影子的变化规律,太阳的位置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思考、讨论并举手回答“太阳位置发生变化,物体影子也会变化”。
师2:可能有人认为,上午的影子在西北,太阳应该是在东南方。下面,我们一起找证据。
(师1在5分52秒暂停师2授课,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学生:小组协作模拟实验,验证“太阳位置变化与物体影子变化关系”。
师2:咱们一起梳理一下这个实验的情况……这个实验验证了“太阳位置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古人十分聪明,他们很早就发现了影子的变化规律,还利用这种变化规律发明制造了计时工具,大家知道是什么吗?……
(师1在9分29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古人利用物体影子变化规律制作的计时工具叫什么?
学生:日晷,日规,太阳钟……
师2: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你们了解日晷吗?下面,观看视频,认识一下日晷。
(师1在11分43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请观察比较,实物日晷与实验用的简易日晷有什么不同。
学生:摆放位置不一样,晷面刻度有区别……
师2:日晷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生活。自然能够为我们所用,但需要我们仔细观察、不断发现和创新运用。
设计思想:线上教师引领学与线下教师点拨学结合、真实问题引导学与模拟实验验证学结合,开展双师课堂教学实现多方面的功效——让学生更好感知新课内容,了解新知要点,掌握新学技能;设置精当、递进的问题进行追问,较好建构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对个性问题个别点拨、对共性问题集中答疑,充分给予学生适时、精准的学习指导,变“主讲与主宰”为“主导与释疑”,当好组织者、激励者和引导者。
(三)检测梳理,拓展迁移
1.课堂小结
师2:学完这些知識,你们有什么收获?
(师1在12分52秒处暂停师2授课。)
师1:今天有哪些收获?
学生:知道物体影子在一天中的变化有规律;了解物体影子变化规律的科学应用“日晷”……
师2:我们知道一天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定的规律;知道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用模拟实验的方法得知太阳位置的变化会引起物体影子的变化……
师1与学生共同回顾总结,梳理、提炼要点(如图4),并在“班班通”屏上适时呈现。
2.随堂检测
教师利用智慧中小学客户端(PC端)“应用中心”的“作业活动”功能,设置下列选择题并对学生进行课堂随机检测;也可借助智慧中小学客户端(手机版、平板电脑HD版)个性化推送给学生,让其课后检测。
(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最短。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2)(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计量时间的仪器。
A.日晷 B.指南针 C.望远镜
(3)日晷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位置变化是( )。
A.相同的 B.相反的 C.无法确定
3.课后作业
师2:最后,看一段“自制日晷”的视频……
师1:大家放学回家后,在家长协助下自制简易日晷,并拍摄照片上传到智慧中小学App班级群,进行交流分享。
设计思想:教师充分利用技术工具做好小结。一方面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要点,建构知识关联。另一方面利用“希沃白板/班级管理/随机抽选”软件功能,抽选任务进行检测或抽选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有均等的机会参与课堂活动。此外,充分教师利用智慧中小学App的“作业活动”功能,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进一步帮助学生强化重点、迁移应用和拓展研学。
三、用好智慧教育平台功能
笔者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课程教学“应用场景”开展双师课堂教学,还尝试进一步拓展和充分利用平台的其他功能开展教学活动,争取效能最大化。主要有五项拓展。
一是利用智慧教育平台客户端界面的“使用H5播放器上课”功能管理课堂、组织教学。在“班班通”教学环境下,笔者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画板”功能进行图形绘制、文字书写和重点内容标注,力求课程教学更加生动、活跃(互动性更强)。
二是使用智慧中小学客户端(PC端)“应用中心”的“作业活动、学生评价”功能开展作业活动,实施学业评价,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确保课程教学有序、有效。
三是使用智慧中小学客户端(PC端)的“应用中心”的“我的资源库”功能创建、保存和管理各类电子文档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保存、编辑、调用”便捷、高效。
四是使用智慧中小学App(成绩管理、家校交流等)功能进行伴随式实时信息采集、即时信息分析和可视化信息反馈,确保课程教学精细、精准。
五是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家庭教育”“课后服务”栏目资源和功能,拓展、延伸学生的课程教学。
教师基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开展双师课堂教学,有利于顺学而教、以学定教和精准施教,也有利于学生问题导学、任务助学和精准研学,还有利于学校精细管理、精准评价和精心育人。教师应积极探索数字化教学,不断改进双师课堂教学,促进乡村学生的學业提升与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实现乡村学生接受公平而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式乡村教育现代化,注入新元素,激发新活力,贡献新智慧。
责任编辑:祝元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