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波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 山西 临汾 041000)
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是中国民歌的创作源泉,在各地民歌的音程组织架构中可明显感受到各地劳动内容的差别。劳动既是人们的必要生存手段,也是光辉璀璨文化的创造源泉。《采茶灯》民间歌舞就是福建龙岩人民在采茶的劳动过程中创作出的艺术作品,包含说唱、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非常受当地群众的喜爱,流传性甚广。而钢琴曲《采茶扑蝶》正是改编自《采茶灯》,通过西洋乐器钢琴,模仿各种民族民间乐器的音色,表现福建民歌的喜悦欢愉之情,展示演奏者在控制能力、演奏技巧、音乐审美等方面的专业水平,这对现代民族音乐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采茶扑蝶》这首作品是刘福安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根据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的民族歌舞《采茶灯》改编而成的著名钢琴曲,在传统民间歌舞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作曲技法,重现了民间百姓的日常劳动情景。查阅相关资料可知,《采茶扑蝶》有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52 年,《采茶灯》首次在福建南门的戏台上演出,收获了观众的一致好评。在该背景下,福建省文化局决定将《采茶灯》更名为《采茶扑蝶》,并选择该节目去参加六省市的文艺汇演,《采茶扑蝶》在此次汇演活动中夺得奖项后,被中央歌舞团选中;1953 年,《采茶扑蝶》在世界青年联欢活动中一举拿下银奖;2005 年,经过福建省文化局等多方商议,决定将《采茶扑蝶》收录到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这一行为更是将《采茶扑蝶》推向了高潮,使它被更多人熟知[1]。刘福安先生是我国音乐协会的教授,在音乐领域有着极高的艺术造诣,他被《采茶扑蝶》中的民间元素、乡土情感深深吸引,因此将其改编成了钢琴曲。在改编过程中,刘福安先生并未剔除、破坏其中的民族特色,而是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音乐表现形式,使现代音乐风格与民族特色完美结合,这也是该钢琴作品发展至今经久未衰的原因之一。
《采茶扑蝶》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链:风和日丽的一天,采茶公前往采茶婆家,向采茶婆和茶女们发出邀请,一起上山采茶。在采茶公的指挥下,她们先在前山采茶,此为“正采”;接着去后山采茶,此为“倒采”。采完茶之后,大家在劳动后怀着欢喜的心情回家。此时,一群五颜六色、正在茶丛中翩翩起舞的蝴蝶吸引了她们的目光,大家纷纷放下茶篮,去追赶扑捉蝴蝶,嬉戏玩耍,这就是“扑蝶”。该故事充分反映了我国福建地区特有的生活习俗,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热情和希望。
我国地大物博,五十六个民族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造就了每个民族居民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与音乐风格。很多现存的经典艺术作品都在其中融合了民族音乐元素。而钢琴曲《采茶扑蝶》就是刘福安先生根据福建民间音乐《采茶灯》改编而成的,先生对《采茶灯》中的《正采》《倒采》《扑蝶》曲调进行了提取运用,将《采茶灯》中的民族风格、特色完全保留下来,并增添了现代化音乐元素,形成了极具我国传统民族特点的现代音乐作品。其中最显著的民族特色是用钢琴模拟各种民族乐器的音色,刘福安先生在改编这首曲子时,运用了各种多变的节奏音型,以此模仿民间乐器的演奏效果。例如,通过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和五度的音程音模拟锣鼓音,演奏者左右手的默契配合也增加了锣鼓音的真实度。为了让钢琴演奏者弹奏出锣鼓的气势和最佳效果,其手型必须要长时间地固定在某个姿势,且力量要集中在手指尖部,用力碰触琴键,使其发出与锣鼓一样短促、高亢的声音,为旋律增添一抹明亮的色彩。
五声调式是我国民族音乐中应用最广泛的调式。与西方国家的由七个音级组成的大小调式不同,五声调式只有五个音级,分别是“宫商角徵羽”。钢琴曲《采茶扑蝶》并未按照西洋的和声功能序进设计,而是在符合中国人听觉习惯的前提下开展创作。从形式上看,它摒弃了传统以三度叠加的和弦为基础的和声类型,而是充分应用附加音和弦、分解和弦、纯五度、平行四五度等和声类型,为西洋钢琴乐器增加了浓厚的中国民族风格。在演奏过程中,曲调大部分都采取了向下属方向转调的模式,赋予了该作品多变的音乐调性,并以节拍与模进的方式为基础,层层递进地在钢琴的高音区域通过弦续的模式一遍遍重复主题,使音乐随着和声进入高潮,引发听众的共鸣[2]。不仅如此,刘福安先生还在复调方面将西方对比复调技法和我国支声复调进行有机结合,塑造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复调钢琴作品。钢琴曲《采茶扑蝶》的主体是自由对比的二声部复调,在呈现欧洲复调技术特色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旋律风格,真正实现了中西音乐的完美结合。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乃至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起初,刘福安先生是被《采茶灯》中欢快的氛围与独有的闽西特色吸引才改编创作了钢琴曲《采茶扑蝶》。该曲通过欢快活泼的旋律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赞扬了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该艺术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劳动、勤勉奋进、不屈不挠的精神。例如,刘福安先生选取了单三段体的模式展示了我国民族精神,并在乐曲的前几个小节,使用钢琴弹奏出类似民族打击乐的声音,通过此营造出民族节日的欢快氛围,使听众更加投入。模仿民族乐器效果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演奏效果,也使《采茶扑蝶》成为具有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曲代表。纵观我国钢琴的音乐发展史可知,我国作曲家一直在深入研究学习,不断将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洋钢琴乐器融合,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进而向各国呈现中国钢琴音乐的别样风采与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魅力。
前文中曾提到,刘福安先生运用单三段体的曲式结构改编了《采茶扑蝶》,有效提升了该作品曲式的规整度与结构的严谨性。从调式上看,全曲皆为c小调,在运用快板的基础上,多次融入了反复再现的艺术手法,重点演绎描绘茶女在采茶期间和蝴蝶玩闹的热闹场景,全面展示了其中蕴含的民族特色,营造了轻快愉悦、热闹欢笑的氛围,使听众对作品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采茶扑蝶》的开头以四个小节作为引子,对民族打击乐效果进行仿真模拟。A 段使用了民族五声调式C 羽调式,以正采茶的音乐为基调,1—28 小节上方声部的主旋律是将四个小节作为一个乐句,旋律优美自然、流畅简单,音乐生动活泼;下方声部则是用带有伴奏的织体呈现,通过模仿民族打击乐器声音,使听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仿佛和茶农们一起在茶园中劳动,在茶丛中和蝴蝶嬉戏。这正是刘福安先生改编的巧妙之处。29—52 小节充分表达了在节日期间,群众欢呼雀跃、锣鼓喧天的热闹场景,这是该作品第二次运用变奏技巧,直接将音调提高了一个八度。从整体看,这一部分情感欢快,尤其在43 小节,刘福安先生运用了stacc(不连贯,断奏)的记号,其弹奏效果仿佛使听众感觉自己置身于茶园劳作的姑娘们和蝴蝶嬉戏玩耍的场景。在A 段的最后一小节,刘福安先生以规整的和弦为结尾,为听众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B段从第82小节开始,到第129小节结束,是以《采茶灯》中的倒采为基调改编得来,调式从A 段的民族五声C 羽转到了D 羽,同时融合了踏板,共运用四次变奏手法。再现部则是指第130—198 小节,直奔主题。结尾处运用了快速上行的琶音,使采茶女和蝴蝶快乐玩耍的画面更加真实,也为听众带来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从布局上看,该乐曲简单明了,很容易掌握。特别要指出的是,第200—204 小节运用的四部和声,直接将整个曲子的感情推向高潮,营造了一种活泼欢快的氛围。钢琴曲《采茶扑蝶》的旋律也十分独特,合理运用了小三度、大二度,然而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隐约还存在四度音程。分析该作品的旋律可知,刘福安先生能够有原则地循环应用音乐材料,增强了该作品的民族性。不仅如此,从羽音部分起,《采茶扑蝶》的旋律几乎都是以调式骨干音为中心,这一技巧明显提升了整个曲子的连贯性,降低了演奏的难度。在钢琴曲《采茶扑蝶》中,刘福安先生运用了多个不同旋律,具体有:①循环利用之前已经运用过的音乐材料,该方式在钢琴曲中并不罕见,重复某个小节或乐句,最后得到的就是旋律。将旋律展开发展是音乐作品改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手法,《采茶扑蝶》中由反复记号可知,刘福安先生可以熟练应用重复的创作技艺;②刘福安先生将跺句手法用在了歌曲的转折段落,以此实现反复、循环音乐段落,该方式是延展开拓乐曲结构的有效方法,还能突显乐曲的主题。《采茶扑蝶》中多处都使用了跺句手法的重复音型,呈现了活泼灵动的采茶女追赶扑捉蝴蝶的美好画面。
目前,由传统民间音乐改编而成的钢琴曲《采茶扑蝶》已经成为了中国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其中改编者刘福安先生的功劳最大。在改编过程中,他不仅利用钢琴模仿民间乐器的演奏效果,还在曲中加入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他独有的创作风格,是将中国民间音乐与西洋钢琴乐器完美融合的典范。可以说,该作品的成功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发展提供了灵感。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发展缓慢,急需新鲜方法、模式,作曲家更是要敢于创新、独辟蹊径,吸取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色和精髓,创作出与众不同、风格鲜明的高水准中国钢琴作品,推动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稳定长远发展。所以,作为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中国钢琴家、作曲家应当深入研究学习,不断发掘音乐素材,使中国音乐更上一层楼,使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钢琴作品迈向世界。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落实,我国钢琴教育蓬勃发展。在该背景下,越来越多优秀的中国钢琴作品诞生,成为今后钢琴教学中的创作典范。在钢琴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对外国作品进行研究学习之外,还应当深入分析借鉴中国钢琴音乐作品。首先,教材中要加大中国作品的占比,鼓励学生多接触、欣赏、了解、演奏中国作品,推动中国钢琴民族艺术进一步发展。现阶段,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中国钢琴作品在钢琴教育中的重要性,以民间曲调为基础的改编作品或是创作者自创的钢琴作品,都可以成为钢琴教学中的优质教材。将《采茶扑蝶》这样的中国钢琴作品作为教学素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钢琴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也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含义和思想,对中国音乐发展大有益处。在学习中国钢琴作品时,演奏技巧、民族音乐文化都是教学重点,不可厚此薄彼。
钢琴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因此在钢琴教育领域,西方音乐作品占比较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钢琴创作体系也愈发完善,优秀的钢琴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对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国钢琴作品多数改编自民间音乐,而钢琴曲《采茶扑蝶》不仅汲取了民间音乐的曲调,还运用了民间乐器,这是对传统音乐的升华。该作品使大家了解了一些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也为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全新路径。因此,在演奏《采茶扑蝶》类的中国钢琴作品时,演奏者一定要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如此方能通过演奏传递作品的内涵和主题思想。
《采茶扑蝶》是我国经典的钢琴独奏曲,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征,对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而言意义重大。刘福安先生通过西方钢琴乐器表现中国传统的民间音乐,二者在演奏中不断碰撞、融合,最后形成了个性鲜明、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为中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