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 100068)
民族声乐艺术和传统戏曲表演紧密相关,因此我国民族声乐应该秉持基于传统艺术、加以创新,由民族戏曲里面汲取营养,把传统戏曲里面的审美观念、艺术创作形式、表演技巧以及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到声乐表演之中,以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艺术的发扬光大,促进民族艺术与当今社会审美理念结合,拓宽传统声乐曲目创作路径,改进当前民族声乐艺术演唱形式,多样化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作品艺术特征,满足民众艺术审美的实际需要。
我国传统民族戏曲的核心构造体式之一就是板腔体,它是以前后对称的乐句为主要形式,同时根据某种规则逐步形成不同板式,透过不同板式相互间的有机变换,最终形成戏曲表演艺术。在《刘胡兰》《白毛女》《刘三姐》的音乐创作之中就完美结合板腔体构造,对歌剧的音乐节奏、速度作微调,且融入音乐旋律的收缩与延展等,切实展现层次清晰以及细腻的音乐情感。比如在《白毛女》歌剧片段中,完美融入“一眼板”模式,使艺术表现方式非常工整、乐曲淳朴,把喜儿其苦难的经历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使听众泪如雨下。融合传统戏曲内容的时候,透过歌者唱腔旋律的变换,可以演唱出不同的板式,展现多样的音乐情感,让传统声乐曲目愈发立体和圆润。
传统戏曲艺术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运用韵白与念白的方式展示戏曲之中人物角色的情感。在叙唱音乐旋律应用过程中,是基于歌词语调,音调变换幅度不大,根据歌词自身快慢的节奏,词语比较工整,大都应用4 分与8 分音符,歌词语句大都是一字对应一音和一字对应二音,此段音乐旋律较为通顺流畅、淳朴以及轻快,契合根据词字而演唱的规律。《白毛女》之中很多唱段都应用了唱白方法,且根据音乐节奏和速率的变化而变化,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喜儿父亲那种内疚、痛楚以及愤怒之心情。
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经过几百年发展演进,其早已经将音乐、舞蹈以及文学和艺术表演完美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多样的戏曲表演形式,切实展现出基层百姓日常生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逐步变成百姓共同的精神依赖,最终形成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之中的核心地位。曲艺创作者需要树立吸取传统曲艺之精髓,创作现代音乐曲目的观念,把民族戏曲艺术之精髓应用到当今中国传统声乐作品的创作之中,拓展中国传统音乐艺术发展路径。《刘三姐》是把传统戏曲艺术与现代音乐艺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之作,不但融合了中国民族戏曲之精华,同时吸取西方音乐艺术元素的内容,大大促进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健康发展。此外《白毛女》《江姐》等优秀中国民族歌剧作品,也运用传统戏曲之板腔体构造,揉入叙唱与唱白的音乐艺术展现方法,给我国传统民族歌剧的健康发展另辟蹊径。
这是传统戏曲演唱的主要行腔规律,注重歌词和唱腔曲调相互一致,以实现声字互融之功效。
1.演唱之中的咬字
传统戏曲表演的一个核心技巧就是所谓的“喷口”,也就是把唱词快速有力演唱而出,大都是用在展示热忱情绪。传统戏曲尤为重视声音的感受,表演者应该自然而然清晰咬字,而民族声乐演唱在融合戏曲艺术的咬字技巧的时候,需要关注戏曲表演之中的那种细致入微的演唱技巧,让音乐曲目极富情感。
2.及时收音与精准归韵
收音与归韵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有上下连接的功能,需要把字尾收好,不拖泥带水,把歌词内在含义比较明晰完整地展现,以保证音乐真实意蕴。
3.四口型
传统戏曲表演过程,表演者口腔伴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展现出开口呼、齐齿呼、合口呼、撮口呼等几种口型,这就是所谓的“四呼”。不同口型的咬字吐字是不一样的,比如《十五的月亮》之中的“万家团圆是我的心愿也是你的心愿”,歌词里面的“圆、愿”都是撮口呼,双唇要重点发力。
1.唱腔形式
由于传统戏曲的演进深受当地语言的作用,因而会形成多样唱腔形式,比如昆曲的唱腔重点是放在对声音与音乐节奏的掌控,吐字发声注重意韵;越剧的唱腔比较悠扬婉转、变化多端,声音细腻。京剧、豫剧、黄梅戏等剧种其唱腔风格是不一样的,透过传承传统戏曲艺术的唱腔,使民族声乐展现愈发多样态势。
2.润腔
透过对戏曲唱腔做润腔,可以强化传统戏曲艺术情感与意韵,同时也对当今民族声乐之中声腔的创新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白毛女》《孟姜女》等音乐作品里面都融合了悲痛哭腔的手法,同时对很多情节作细致入微展示,展现出潸然泪下的感情。在《西施》《玉鸟兵站》之中应用女高音花腔,展现轻语欢快、喜上眉梢的情绪。再如《花木兰》里面的“怎知木兰乃女郎”运用拖腔的技巧,把郎这个字的音调刻意拉长,再辅助悠扬的音乐旋律,意蕴无穷。
3.地域性传统戏曲色彩
豫剧、昆曲、黄梅戏等是地方剧种的代表,多元化的戏曲艺术可以给民族声乐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内容。《白毛女》运用了很多传统戏曲的内容,让歌剧展现出淳朴、明晰爽朗之情感。《洪湖水,浪打浪》《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手拿碟儿敲起来》等歌曲融入西方歌剧又融合地方传统戏曲的内容,很好地创设歌剧之中的人物角色形象。中国当代非常多的歌唱家都全身心投入到传统戏曲艺术的学习之中,比如著名歌唱家郭兰英就具备非常厚实的传统戏曲艺术的积淀。
1.“气息”的吸取和运用
传统戏曲尤为注重把气息下沉至丹田,通过肌肉的收缩来调节和控制气息,然后做到发声潇洒自如,与此同时形成叫板与念白等各种发声技巧,最终在歌唱的时候能够做到声腔圆润,发出的声音优美动听、明晰轻快。若要做到气息平、稳定以及深厚,应该及时换气、运气,有效吐气纳息,强化歌唱艺术功效。当今民族声乐在演唱的过程中完美融合传统戏曲的吐气纳息技法,运用“换气、运气”的技巧,遵循科学运用气息规律,实现有效的行腔功效,把声音演唱和感情有效结合,增强声音的艺术魅力,真实传达情感和展现意图。
2.“韵味”的吸取运用
“韵味”乃传统戏曲表演过程中发声、情感以及技巧等不同元素完美结合而形成的审美意蕴。音乐韵味涵盖以下内容:首先,调控润色腔调;其次,切实展现音乐情趣;再次,使所发出的声音与唱词更加优美。依照某种情感转变当今民族声乐所具有的独特“意韵”,表演开始之前应该深入认知曲目的创作背景,精准了解曲目所蕴含思想情绪,深入了解曲目情感主线,从而掌握曲目之韵味。传统戏曲表演的过程中在演唱速度、人物角色情感以及音乐音调方面的转换也可以对音乐意韵有很大影响,表演者能够运用以上技法提升所发出声音的音乐魅力。歌剧《江姐》之中,歌唱演员在表演之中都借鉴了传统民族戏曲的内容,精准结合运用真声假声,且运用传统戏曲艺术表演技巧,使歌剧中的人物角色的形象非常伟大深刻。
1.吐字清晰、声腔饱满、情感统一
吐字以及音色是音乐表演的核心内容之一,传统戏曲表演之中有比较科学完整的咬字吐字发音规则,同时还应该遵循根据具体的字而调整声腔的规则,认为演员在表演中做到声、歌词以及情趣的完美结合,进而做到吐字清晰、声腔饱满、情感统一。以往音乐美学着重关注精神方面的主要内涵,注重音乐艺术在展示内心思想与个人情趣上的作用,同时认为人之情感的转变是音乐作品创作重要促动力量,在音乐作品创作与表演过程中应该以情感为基准,达到情感和声音的完美融合,实现声音情感同重、外在表现和神情的统一。歌唱表演者需要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艺术审美情趣以及表演准则,推动当今民族声乐的推陈出新。
2.声音、意韵、艺术特征
声乐演唱是众多知识内容艺术的综合展现,表演人应该深入分析演唱曲目的情感元素,运用已有的阅历以及技术能力,来领会音乐曲目内在的“声音、意韵、艺术特征”,来提高音乐的综合魅力,激发人们的共鸣。表演人应该把自身演唱生理条件和演唱技术能力紧密结合,同时以高层次的音乐艺术与道德素质为根基,精准展示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在深入研究民歌意蕴之美的时候,要关注传统民族音乐艺术审美观念,依照音乐曲目的艺术特征汲取对应的戏曲内容,自然而然展示民族声乐曲目的艺术特点与意韵。民族声乐注重正确的咬字吐字与诚挚的情绪展现,还展示其多样的音乐旋律之美,完全契合民族艺术中的优雅、别致、宁静高远的意境之美,让当今传统民族声乐在审美观念方面基于传统、推陈出新。
民族戏曲注重“演唱、念白、肢体表演、戏曲武术”等几个方面的基本技能,注重演唱和肢体动作的协调一致,很好地展示传统戏曲的魅力。声乐演唱过程中应该汲取传统戏曲的外在形体艺术,有效融合音乐与人物角色个性,恰当应用肢体动作以及眼神,形象创设人物角色,展示多样音乐情绪。不同肢体动作可以传递各种情感意识,比如双手张开以表示气势上涨状况,双手合拢表示气势弱化,双手做动作要和演员的气息和情绪有效配合。演员要恰如其分地运用传统戏曲的肢体动作,展示落落大方、栩栩如生的形象,切实展现视听两方面审美的有机融合。
中国民族戏曲非常重视舞台的设计,切实运用较小的舞台空间实现非常好的艺术功效,把民众对传统戏曲的感知提高到哲学层次。在歌剧《江姐》之中,表演者的步伐与转身等肢体动作运用传统戏曲艺术的写意技巧,舞台背景较为简易,把虚拟与实际紧密结合,把人们整个引入到故事之中。歌剧《白毛女》运用传统戏曲的分场构造,表演舞台展示虚虚实实功效,这里面有很多非真实的空间,伴随故事情节的变化而演进。伴随表演舞台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舞台灯光和音响技术结合表演者的全新装束,进而形成别具一格的叙事方法,最终提升音乐艺术舞台的魅力。
众所周知,文化与音乐艺术其时代性是非常强的,因而民族声乐也有很强的时代性,这也推动民族声乐艺术一直处在持续发展以及创新过程中,其不但传承民族艺术的技巧,同时还结合当今审美观念与传统表演艺术,进而达到传统和现代紧密结合之目的。民族声乐一直是展现时代特点的,《游击队歌》所展示的是鼓舞人民士气,推动人们团结共同抗击侵略敌对势力。歌剧《野火春风斗古城》展现的是坚毅和韧性非常强的民族精神。歌唱演员在表演民族声乐作品的时候,应该切实分析声乐曲目的内在涵义,有效融合民族艺术内容以及现代技术。
中国民族戏曲具有很深厚的文化与艺术意蕴,传统戏曲科学的创作模式以及表演技巧可以为我国民族声乐的科学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事实上,大量极具代表性的民族声乐曲目基本吸收了民族戏曲方面的内容,且把它和现代演唱技法紧密结合,从而促进民族声乐演唱事业的革新,以迎合且引领当代听众的现实需要,最终提高了中国音乐文化整体实力。因此,需要强化传统戏曲与民族声乐学科间的相互研究,有效汲取和应用传统戏曲艺术之精髓,运用最前沿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同时结合广大听众音乐艺术审美情趣,以创作出更多高质量的民族声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