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内部审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探索及实施路径

2023-11-26 00:08:04林慧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
商业会计 2023年19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审计工作人员

林慧(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

(厦门工学院 福建厦门 361021)

一、引言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国际竞争格局日趋严峻、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呈现出内需不足、总供给冲击的态势。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赋予了审计人新的时代使命。审计工作者应深刻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在工作中勇于担负起应对“三重压力”的责任。

内部审计在民办高校的治理结构中至关重要。传统的内部审计着重于事后整改,在事前干预并防控风险方面的工作还有所欠缺。近年来,随着高校内部审计业务的不断深化和发展,内部审计逐渐成为高校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从合规性财务审计发展到以财务审计为基础的综合性审计,在日常审计工作中融入并加强风险管理的思路,不断发挥强化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促进党风廉政建设、提高综合效益的重要作用。

二、高校内部审计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作用

《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2018 年审计署第11 号令)要求,内部审计机构要履行“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风险管理情况及内部控制情况进行审计”的职责。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发展,传统的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理念陈旧、审计层次不够高等局限性,如果高校的内部管理及内部控制水平未能与时俱进,可能会带来财务管理失控的重大风险。针对上述问题,内部控制应以强化重大风险管理为目的,强化并发挥内部审计在防范化解高校办学过程中重大风险的作用,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逐步推动事前风险防控型审计取代传统的事后监督审计,审计人员主动参与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进行事前的预警提醒。经济新常态下,积极探讨和思考高校审计工作层次和审计效能问题,探讨内部审计工作如何更好地发挥重大风险防御职能,对促进高校内部审计科学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审计人员应以实施风险评估为导向,全面、系统地了解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活动,综合评价学校的内外环境、风险水平,在审计中自始至终地关注重大风险水平,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来量化风险程度。根据风险程度,确立审计重点和范围,安排审计程序的先后次序,可以更有效率地分配审计资源。开展以降低风险为导向的控制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程序,评价高校的内部控制和治理水平,在关注审计风险水平的同时,更加注重评价学校的重大发展战略规划、内部控制治理结构、制度建设等,为促进学校规范管理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为提高学校的发展质量和办学水平保驾护航。

三、内部审计防范化解高校重大风险的实践经验

厦门工学院成立于2009年,是福建德文教育集团旗下的一所全日制民办本科院校。近年来,学校发展日新月异,各项办学资金投入逐年持续增长,办学风险也随之增加。学院审计部门自成立以来,认为参与学校重大风险防控是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是挑战。审计人员从学校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审计思维和方法,建设成为了有自身特色的民办高校内部审计治理体系。审计部门从以下几个工作重点出发,承担起防范和化解学校重大风险的责任,保障学校更加安全、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一)建立重大事项风险评估制度,把风险防范融入内部审计制度

厦门工学院的审计部门隶属于学校的监事会,向集团董事会报告工作,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为了从源头上防御涉及学校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风险,由审计部门牵头,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重大事项采取集体民主决策制度,制定风险防范应急预案机制,以“事前评估、未雨绸缪”“长短期利益并重”“谁主管、谁负责”为基本原则,邀请相关部门、教职工代表、专家等多方参与,建立了由审计、督察、财务等多方联合的监督机制,形成监督合力。

将学校重大风险防控的规定和要求纳入审计制度之中,赋予了审计部门相应的工作职权。其中,“内部审计总章程”获集团董事会批准并执行,将重大风险防范及应对相关内容纳入内部审计制度,有利于审计部门在重大风险管理过程中提出独立性的评价和建议。内部审计总章程规定“本校审计部门确保高质量的报告和控制、保证适当发现和管理、防范及应对学校重大风险的关键性作用”,强调风险管理是学校内部审计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工作的风险管理职责在审计章程中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及确认。此外,审计部门还制定了《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实施办法及流程》《财务审计实施办法及流程》《专项审计实施办法》《经济责任审计实施办法》等一系列内部审计制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依据。每年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在不断地补充完善、修订内部审计制度,目前学校的内部审计制度已基本覆盖经营管理的重大风险薄弱点,从而把重大风险防范管理理念深入到学校日常内部审计工作的方方面面。

在内部审计日常工作当中,做到每个项目结束后都出具《审计报告》上报学校监事会、集团董事会,提出审计建议及措施,下发《审计整改意见书》,以审计促整改,强化审计成果转化运用,形成“发现问题——强化主体责任——落实整改——改善管理”的良性循环风险管理机制。在后续审计方面,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从问题的发现者转变为问题的解决者,重视审计成果的运用,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二)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保障干部考评及任用

根据《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05号——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高校应将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学校日常开展内部审计业务的重点工作之一。厦门工学院在2020年的综合改革工作期间,通过对主要校领导、关键岗位人员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尤其是对学校中层(含)岗位以上人员、二级学院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关键岗位人员离任实现了审计全覆盖。根据学校管理和发展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包括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情况、重要的经营决策过程、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的情况,审计人员全面监督及评价经济责任人在任职期间内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人员结合审计目标对被审计人所任职岗位职责、工作性质差异,不断细化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积极探索和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把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作为学校领导干部任免、考核、奖惩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以经济责任审计为“抓手”,保障了全校领导干部的考核、评价、监督及任用,促进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

(三)开展各项财务收支及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保障办学资金效益最大化

民办高校有别于公办高校的财政预算核拨,办学资金主要来自举办者投入及学费收入,如何依靠有限的资金来源支撑学校快速发展是民办高校管理的难点。因此,民办高校应因地制宜地应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上下协调、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基本原理进行收支的预算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资金的使用效率,把钱真正用在“刀刃”上,根据学校发展战略及上年预算执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持续性不断地调整、补充、修正及完善。

厦门工学院在2019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阶段,学校审计部门通过对各学年预算收支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审计各类事业收入累计数亿元,各类事业支出累计数亿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以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为基本原则,审查、监督所属期间各项资金使用情况,定期动态地采取措施对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评价预算收支任务完成情况及实施效果,以审计促整改,落实各部门及下属单位的多项预算整改意见,开源节流,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考核及监督,旨在把办学资金真正用在实处,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及建设发挥重要作用,惠及师生。

学费收入是保证民办高校办学和发展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之一,也是学校收款环节内部控制的重大风险点之一。总收费规模大,信息多而杂,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收费标准也不一样,一旦出现学籍异动时,收费标准也要做相应调整,管理难度较大,内部控制风险问题突出,稍有疏忽就会造成错收、误收或漏收。审计人员发现并整改了信息不一致导致的少收或错收学费等多个风险隐患,完善了收款环节内部控制的重大风险,挽回了学校的经济损失。

(四)开展基建工程审计,监督大额资金的规范使用和管理

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从项目的最初规划到立项、审批、施工等多个环节都可能牵涉到各方利益。随着民办高校对资金安全和重大投资项目效益监管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审计部门通过对学校教工楼、研究生宿舍等校园主体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全面审计,力求做到“事前控制、事中监督、事后把关”。通过内部审计,揭示了诸如部分基建工程手续不规范、未及时办理验收和竣工决算、工程量存在多估冒算、实际结算价格未按国家基建计价定额计算等内部控制缺陷。同时,推动一系列工程管理环节规范性整改措施的落实,督促已完工项目及时办理验收及竣工决算,提出聘请第三方对工程造价进行审核,不符合规定的工程量和不符合国家有关基建计价定额的一律不得支付,对已违规支付的要进行扣款,节约了工程资金,提高了建设资金使用的安全和效率。

(五)开展大宗采购专项审计,完善大宗采购环节内部控制

高校的大宗采购专项审计对规范办学资金使用、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学校的发展,对教辅教材、科研仪器设备、办公用品等各类教学物资的需求量逐年攀升,大宗采购环节已成为厦门工学院运营管理中的重要风险领域。对于大宗采购,审计人员需要审查采购程序是否规范,采购计划是否得当,各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申报的采购需求是否合理等,重大采购事项决策程序是否制定了健全的决策机制和议事规则,是否有明确决策层级及决策事项的范围,是否经过合法决策、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的流程审核,是否遵循了严格规范的采购付款审批流程后才予以支付。在大宗采购专项审计中,重点关注校园大宗采购管理环节内部控制风险较高的领域,比如长期合作的供应商是否经过招标甄选,是否有健全的供应商评价及轮换机制。审计部门主动参加采购业务流程的梳理,参与重大采购项目招投标环节的监督及采购备选预案的制定,在保证采购流程时效性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采购成本,保障了每年数千万元的校园采购项目的公开、公正、透明,从源头上避免了大宗采购物资的闲置浪费。

(六)探索节能减排方面的审计

审计部门通过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学校的财务数据,全面、深层次、系统地挖掘数据信息,积极地在节能减排上探索及尝试,倡导建设“节能校园”。审计人员通过对全校水电费支出总额及明细进行全面分析,深入调查水电费管理的短板,发现日常管理不够细致、存在“大锅饭”思想、缺乏责任主体意识、景观用电及绿化用水安排不够合理存在浪费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十余项节能减排的措施,包括下达水电管理指标、经费包干明确到责任人、细化水电费管理到楼栋宿舍、健全水电监管巡查制度、学生宿舍安装智能控电管理系统等。审计部门提出的节能减排有关建议得到了集团董事会的采纳和执行,形成了全校齐抓共管、厉行节约的良好局面。经过一系列审计整改,生均水电费能耗明显降低,节能减耗方面的工作成效显著。

(七)优化科研经费审计,以审促管、以审促效

近年来,科研项目经费是厦门工学院的重点投入方向。审计人员意识到,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或者制度执行层面监督不到位,都容易产生诸如科研经费立项重复或审核不严格、立项后经费支出不规范、报销票据不规范、已结项但结余资金仍在报销使用等风险,这些问题都是滋生科研腐败的温床,会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为了规避相关风险,审计人员对全校各学年发生的科研经费定期开展审计检查,含纵、横向科研经费支出明细、报销凭证等,按科研项目类别及问题发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加强对有关政策规定的普及与宣传,要求有关部门定期对科研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公示。从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使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用更加真实、合法、规范、透明。

审计部门始终秉承立足本职、忠于职守、依法审计、服务学校的宗旨,建成了高水平、跨行业、有特色的民办高校审计监督治理体系,覆盖了学校经营管理的重大风险薄弱点,年审计资产总额超过数十亿元,成为了学校运营管理中的风险“预警器”。

四、当前高校内部审计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的难点和不足

(一)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治理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是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及重大风险防控的基础,是影响学校的发展战略目标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内部控制环境的核心归根究底是人的管理,尤其是学校管理层的诚信和价值观、全体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学校的组织架构及机构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地位、人力资源政策等。民办高校缺乏有效防范应对重大风险的“软控制”,如管理层的风格、内部控制理念、重大风险防范意识等,“软控制”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执行效果,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层面是否有效,主要取决于学校管理层的诚信及道德水平。所以,防范和化解民办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重大风险,不仅需要审计人员的努力,更需要学校管理层及全体教职工团结一心,齐抓共管,共同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治理环境。

(二)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不足

审计工作的发展和不断细化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审计人员,即强有力的审计团队。随着审计职能的拓展和审计监督重要性的提升,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审计人员的专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主要由财会人员组成的审计部门已不能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缺少具备财务基础的复合型综合管理人才。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地位不足、组织架构不合理、人员配置结构不当、审计人手不足等都是影响审计工作后续开展及效果的重要因素。

(三)内部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

目前审计软件还未在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普及应用,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还不够高。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作的逐步开展,陈旧的审计技术已无法与新时代的审计需求相匹配,制约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在高校管理信息化及智慧校园建设的发展趋势下,内部审计的范围、深度、手段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审计人员手工输入处理和分析数据容易产生错误,难以充分发挥审计信息化的优势。学校各部门、二级学院之间的信息标准和口径各异,没有统一的信息化集成系统平台,很难实现内部信息的一体化以及数据共享,容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

五、进一步做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推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建议

(一)关注审计的社会责任,恪守不忘初心、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规范

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审计精神立身、以创新规范立业、以自身建设立信”的总要求,建设“信念坚定、业务精通、作风务实、清正廉洁”的高素质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审计人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始终秉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宗旨,坚持原则,爱岗敬业,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审计人。

审计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开展有关社会责任相关的审计实践。首先,根据所在单位应履行承担的社会责任,制定社会责任相关评价标准体系。其次,围绕上述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各类专项审计等日常审计事务类工作相结合,定期或不定期地尝试开展涉及社会责任的审计实践。最后,审计人员通过走访审计现场、审计访谈,了解所在单位在履行社会责任标准体系中存在的困难,将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以审计报告的形式向管理层提供决策参考依据,积极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彰显审计的使命担当,传递社会正能量。

(二)完善风险导向型审计流程,合理配置审计资源,拓展信息安全审计

现实中,在民办高校的办学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内部审计资源短时间内难以有效满足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高校内部审计的周期性以及审计力量的有限性、审计成本和时间的制约等因素,决定了不能时刻进行全面审计,客观上要求必须对审计资源的投入“有的放矢”,合理分配。因此,审计人员应根据学校每年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同,因地制宜,减少对日常重复问题的过度审计关注,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将审计重点放在与学校当年发展最密切相关、易产生舞弊或者重大风险的业务上,使审计效益最大化。

大数据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数据安全风险尤其值得关注,一旦出现信息被盗或者泄露等信息安全问题,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审计人员在风险评估中应重点关注以“人、技术、系统”为基础的安全警示三角。审计人员应建立旨在识别与新兴技术相关的潜在重大风险的信息风险管理体系,发现及应对与新兴技术相关的重大风险隐患,制定以信息为中心的安全观点、针对性的风险应对策略及备案。

(三)创新审计方法,打造学习型团队,注重合作

审计发挥的作用越大,对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要求越高,审计人员迫切需要识别应对跨市场、跨监管的综合性风险、系统性风险和机制性风险。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发布和实施,民办高校的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与时俱进,紧跟学校发展步伐,通过线上、线下各种方式加强对新《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实施条例进行系统性学习,提升审计专业素质能力,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审计人员应通过对风险导向的知识体系的学习,增强重大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审计信息化能力,适应并满足经济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审计实务工作的需要。

内部审计需要开展广泛的内外部合作,一是应加强部门内部的协作配合,同部门的审计人员共同服务于风险管理,实现组织价值增值的目标。二是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跨部门”合作,打破“部门墙”,整合由于管理体制导致的“信息断层”“信息碎片化”,分析及发现海量信息中存在的问题。三是应加强与外部国家审计机关、专家、会计师事务所、行业协会的合作交流,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经验,有效提升审计工作效率,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在重大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四)夯实合规性审计,逐步由事后型审计向全过程、全覆盖审计推进

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更多停留在事后检查阶段,难以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审计部门需要切实履行合规性审计的职责。一方面,借助数据分析、高级分析技术进行持续的审计与监察,有效地识别和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定期与第二道防线中的其他流程中的风险管理者进行必要的沟通和协作,降低审计成本,释放内部资源,同时确保对组织风险的有效管理与实时监控。

为了把重大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审计人员应将审计的关口前移,在办学过程中实时监控,对学校各项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流程及执行效果情况进行检查,重点关注可能存在的合规性方面的风险隐患,如检查重大资产处置和大宗采购事项的决策过程是否规范、是否有健全的决策机制、重大决策是否经过集体民主表决、是否有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的相关制度等,务必做到“事前防范、事中管控、强化监督”,实现对财务收支、基建工程、大宗采购、干部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等可能涉及重大风险的领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审计排查。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审计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进行更全面、更高效的处理分析,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重大风险,使审计的效益最大化,从发现重大风险转变为防范重大风险的发生。

(五)建设智慧校园,发展信息化审计,提升审计效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信息化是审计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非现场审计、持续审计及云审计使传统审计工作的形式和内涵都“焕然一新”。信息化审计可实现远程访问调用各类财务资料、业务数据,利用辅助审计工具实时收集审计证据,评价组织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性,评估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

近年来,随着各高校在数字化和智慧校园方面的投入大幅增加,二级学院和各部门也逐步推广使用信息系统,为开展信息化审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审计对象的信息化改变了审计线索的形式,通过远程的审计技术手段高效率地挖掘和分析大量的审计数据,使得重大违规、舞弊的行为更容易被发现。为了弥补现场审计的不足,信息化审计应用审计软件进行数据的加工、处理及分析,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建立了信息数据联动机制,节约了审计的人工成本,强化了学校二级学院、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施各类信息自动整合,打破了“信息孤岛”,也使得审计全覆盖、实时跟踪审计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变得现实可行。

审计人员应以智慧校园的建设为契机,建立数据联动机制,获取学校各类人员数据情况、各类财务资料情况、后勤资产数据情况、科研数据情况、校园卡数据、其他各类数据等,通过对数据的加工、处理及分析,发现风险并及时开展防控工作,实现远程审计,即进行联网审计。通过信息化手段将数据联网、共享,使内部审计贯穿于学校内部控制治理结构体系之中,构建学校层面的审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审计平台,应用审计软件系统地整合分析数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把少数审计人员的审计监督变为全员监督。在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建立由审计、督察、财务等多方联合的监督机制,产生监督合力,迎合了大数据时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共同构建了全校教职工参与的、和谐创新的信息化审计生态。

六、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我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审计人新的时代使命。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和新生力量,本文从民办高校自身特点出发,在学校运营和管理中,以发挥审计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实践探索为例,论述民办高校应明确职能定位,创新审计思维和方法,充分发挥其强化风险管理、应对风险挑战的优势,担负起在应对“三大重压”、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中的责任,并提出一些可供借鉴的实践经验及建议,从而推动学校安全、稳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审计工作人员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如何缴费
工会博览(2024年8期)2024-03-31 03:53:14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消费电子(2022年6期)2022-08-25 09:48:22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人民调解(2019年2期)2019-03-15 09:30:54
会计集中核算制下的内部审计工作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完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思考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中国卫生(2014年5期)2014-11-10 02:11:38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4-17 09: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