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专学生王卓艺术轨迹考

2023-11-25 13:01卢永琇
艺术探索 2023年5期
关键词:画报美术馆天津市

卢永琇

(天津美术馆,天津 300201)

民国时期,在美育救国思潮的影响下,上海美专、北平艺专等美术教育专门机构陆续兴建,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推动、丰富了各地的美术展览、美术培训活动,提升了国民的美育水平。上海美专成立于1912 年,培养了众多美术专门人才,是民国时期美术潮流中的重要推动力量。大批上海美专学生毕业后在南北各地从事与美术相关的活动,促进了地域美术的发展交流。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成长为著名艺术家,名留画史,也有人仅在地方美术中留下踪迹。但这些地域性人物的活动轨迹也是中国近代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地方美术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不容小觑。王卓即是其中之一。他推动了地域美术发展,助推天津市立美术馆①天津市立美术馆成立于1930 年,1947 年更名为天津市立艺术馆,1952 年并入天津市历史博物馆,2004 年并入天津博物馆,2012 年天津市政府批准成立天津美术馆。的发展,助力艺术家的作品推广,很好地传播了上海美专闳约深美的精神理念。

一、推动地域美术发展

王卓出生于20 世纪初,家境殷实,幼年生活于济南并热衷绘画。1922 年入上海美专学习,以王文桢为名注册。学习期间,王卓曾在上海美专成立十二周年纪念展览会上承担“庶务股绘画广告”工作。[1]66

王卓从上海美专毕业后,回到济南在中学担任美术教员,②本文关于王卓在山东的艺术活动调查得到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先生的帮助,诚挚感谢。其时结识由南京返济南的俞剑华并协助其在翰墨缘美术院的工作,参与整理出版陈师曾的《中国绘画史》[2]146。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在中国绘画史研究上是一部开山之作,翰墨缘版是较早的刊印版本。

1926 年,王卓到青岛担任私立胶澳中学的美术教员。此时他结识了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孙瑜③孙瑜(1900—1990 年),原名威坞,毕业于清华大学文学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摄影学院,学习文学、戏剧和电影。执导我国第一部配音有声电影《野草闲花》。他以诗性电影美学开创中国电影新局面,被誉为“诗人导演”。孙瑜在其著作《银海泛舟》中记录道:“我在青岛结识了王玫、王卓弟兄俩,当时他们也和我一样,是抱着各种伟大理想的好青年,他们原籍山东临沂县,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十九代后裔。王卓钻研人像摄影,弟弟王玫自幼就是提琴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 年,第46 页。和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医科大学的钟振东④钟振东(1892—?年),天津人,1918 年任中国红十字会天津分会医务部职员,后任天津陆军医学学校教官。曾在青岛开设华振大药房,任青岛药剂师工会理事长。著有《有机化学》《牙医学》。,王卓和弟弟王玫⑤王玫(1907—?年),原名王文栋,中学毕业后任法资银行万国储蓄会山东总分会的打字员,后任中学音乐教员。20 世纪30 年代活跃于青岛乐坛,为中国成功研制小提琴的第一人。开始与二人一起筹拍电影《青岛之波》,[3]63后因困难重重而不了了之。王卓在上海美专学习期间即开始摄影技术的学习,青岛时期进行了更多实践,并有摄影作品刊登在上海专门研究摄影艺术的《天鹏画报》第一号上。[4]31。

1928 年,王卓参与发起了近代青岛第一个民间书画社团——少海书画社。该社存续六七年,培养了大批画家,除在潍坊、济南等山东省内各地,也在天津等地设有分销处。是年冬,少海书画社在青岛火车站钟楼二楼举办了第一次书画展览,同时印行有画册。书画册第二页有王卓的题词“丹青曙光”(图1),文字介绍:“王君卓,字干华,号文桢,山东临沂人,嗜金石,工书画,又擅指墨及一切法西绘画,用笔秀劲,卓然成家,不蹈前人蹊径,历充唯美画会委员,四川美专西画系主任,及山东中校、青岛中校美术教员。”此后,少海书画社又连续举办了三次画展,在第二次画展时也印行有画集一册,亦收录有王卓的画作。

图1 王卓题“丹青曙光”

1928 年,王卓在青岛参与创办《灿烂画报》。这份画报以“提倡文化灌输美术”为宗旨,每周三发刊一次,内容涵括古今书画、金石、器皿、摄影以及文学、小说、笔记等。画报颇受欢迎,刊行有100 期。王卓的摄影记者生涯由此开启。

一年后,王卓又热忱支持作家王统照⑥王统照(1887—1957 年),字剑三,山东诸城人,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一生著作等身,有多卷本《王统照全集》存世。长时间生活于青岛。曾在山东大学任教,1950 年后任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发起青岛第一份文学月刊《青潮》的编印,为杂志设计了封面。《青潮》封面设计简单直观,以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和一轮弯月的组合来构建画面。(图2)他说:“人们的生活不能离开自然,但也不能不靠科学的力量。我们这个封面画是科学与自然的共同表现:上边那个新月是自然的光辉,下边是科学的工具。”[5]467《上海漫画》1930 年还刊登了王卓为青岛立裴照相馆设计的门饰:太阳、花卉、飞禽以较为夸张、抽象的方式呈现。[6]3青岛立裴照相馆也是王卓摄影实践的阵地。

图2 王卓设计的《青潮》杂志封面

经过多年实践和坚持不懈的钻研,王卓的摄影水平迅速提高,加上良好的绘画基础,他的作品大受欢迎。上海《良友》《文华》,天津《北洋画报》成为王卓美术摄影作品的发表阵地。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其时的王卓以花卉、人物等静物为主要对象,在美术摄影中强调光影与诗意的表现。

这时期王卓的油画艺术亦有较突出的表现,他的油画《花》(图3)参加了第一届全国美展,[7];《诗之门》则参加了“鲁省中日俄艺术展览会”[8]。

图3 王卓油画《花》

1931 年,王卓的摄影作品开始在更多的杂志中发挥影响力,夏天是其较为活跃的时段。他先后在《大亚时报》《北京画报》发表了美术摄影作品《海滨游侣》《水平线上》和《浅光帆影》《青岛中山路之一瞥》等。从中可以看出,这时期作者更关注人与景物的融合,在构图与线条中寻找影像之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天津,开放包容,工业发展,经济繁荣,艺术多姿,吸引了各方面人才,成为北方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天津美术界非常活跃,涌现油画、版画、雕塑、漫画等新艺术形态。特别是1930 年成立的天津市立美术馆,团结艺术家举办展览和各类培训班,社会影响力日渐增长。约在1933 年初,王卓辞去即墨中学教职,接受宋裴卿⑦宋裴卿(1898—1956 年),名显忱,山东省益都县(今青州市)人。近代天津实业救国的代表人物,1932 年成立天津东亚毛呢有限公司,创立“抵羊”毛线品牌,有“呢绒大王”之称。的邀请,北上天津工作。王卓同乡秋尘⑧秋尘,即吴秋尘(1902—1961 年),原籍江苏吴县(今属苏州市),生于济南,毕业于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是活跃于20 世纪30 年代的著名报人。创办有《一庐》杂志,曾任《北洋画报》主编。在《记画家王卓》一文中详细披露了王卓到天津东亚毛呢有限公司任设计主任的工作情形。[9]

近代天津报业发达,媒体林立,其中创刊于1926 年、停刊于全面抗日战争期间的《北洋画报》,是近代中国北方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报刊。王卓到天津后即担任《北洋画报》的特约记者,发表美术作品和关于话剧、戏剧、舞蹈、电影演员动态、各类文化事件等的摄影作品,共百余次。其中仅1933 年,《北洋画报》刊登王卓署名作品16 次,内容有演员剧照和踪迹照片,以及他创作的油画和美术摄影作品等。《天津商报画刊》等媒体也刊发有王卓绘画和摄影作品,其中绘画内容多为风景,摄影内容多为城市建筑、街头即景等都市风光。这时期,《摄影画报》、《北京画报》、《电声》(上海)、《青岛画报》、《声色画报》、《中华》(上海)、《时代》等杂志也不断有王卓的作品刊出。

《大公报》(天津)上曾有关于王卓摄影新技法的讨论,支持与反对方各执一词,热闹异常。1935 年,王卓受邀在天津基督教女青年会进行“摄影意义与兴趣”的讲座,并在现场展示自己的作品。[10]他还受邀在天津青年会的摄影展中担任筹备委员。甚至当时天津的一些摄影展览和摄影赛事,要标明摄影专家王卓等人参加以吸引大众。还有的活动以“美术摄影家王卓君,流连半日,摄影多帧”为媒体宣传的内容。[11]可见王卓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

摄影记者与油画家的身份交替出现,迅速提升王卓在天津美术界的知名度。这时王卓经常对其他艺术家进行多方面的推介。

二、助力美术家作品的推广

1936 年,“国家广告公司”为“提倡艺术,调剂生活”创办《玫瑰画报》,邀请王卓担任主编[12]5。王卓延请平津沪50 多位“或为文坛名宿,或为艺材硕彦”之人为该报的特约撰稿人。该报每期四版,刊登各地轶闻趣事和书画、摄影、漫画等艺术作品及文艺小说,报道艺术事件和人物以及电影讯息等。[13]《玫瑰画报》的出版迅速在全国引起关注,上海《国画》1936 年1 月的《画坛报导》中说:北方画家王卓近在天津组织《玫瑰画报》,已出五六期,内容颇精。[14]893《玫瑰画报》开设有美术、戏剧专栏,王卓据此大量推介书画家和摄影家作品,陆续刊登齐白石、王济远、赵望云、汪亚尘等平津沪鲁艺术名家的作品。俞剑华是王卓的师友,《玫瑰画报》上曾连载俞剑华绘制的《济南名胜册页》十二种,刊登其《浙东游记》等文章。俞剑华也珍惜二人的友谊,怜惜王卓的才华,在《中国美术名人大辞典》“王卓”条中写道:“王文桢,改名卓,山东临沂人,幼习美术,工西画,惜早卒。”[15]63

王卓在天津生活期间,时刻关注老家山东的艺术发展,《玫瑰画报》上经常刊登青岛、济南发生的艺术新闻,刊载山东艺术家的绘画、摄影作品。王卓在济南时,与济南画家张愚谈是朋友,同为俞剑华组织的翰墨缘美术院成员,一起参与整理出版陈师曾遗作《中国绘画史》。[2]146这种合作发展成为家庭友谊,两家人的合影多次在《北洋画报》上刊登出来。王卓主编《玫瑰画报》时二人以主编和作者的形式延续友谊。1936 年《玫瑰画报》第1 期刊登了张愚谈的《龙泽塔影》,第42 期刊载了《济南著名画家张愚谈画山水》《张愚谈绘五莲山风景》。王卓成为天津和青岛两地美术联系的纽带,促进了两地的美术发展。

王济远、汪亚尘是王卓在上海美专学习时的老师,与王卓一直保有良好的联系,王卓毕业后,《玫瑰画报》是他们师生联络的阵地。汪亚尘的杂文《北游杂忆》和家属照片《公子汪佩虎像》等刊发于《玫瑰画报》,为报纸吸引读者。

三、助推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发展

王卓选择离开青岛到天津追求个人事业的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被天津活跃的艺术氛围吸引。在天津报业,王卓施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与编辑才能开创出一番天地,同时他也十分看重天津的美术馆阵地。在担任天津市立美术馆摄影培训班导师和西画班导师时,他以自己在上海美专培养出来的能力,热心教授学生,捐赠自己的作品,并保留下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正是有王卓这样的导师助力,天津市立美术馆发展成为近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公立美术馆。

(一)担任导师

20 世纪30 年代,天津摄影行业越来越多地加入艺术元素,美术摄影方兴未艾。天津市立美术馆紧跟时代美术潮流,在1930—1940 年间每年都会举办一到两次摄影展,并在1933 年策划组织了摄影培训班。[16]由于报名者众多,美术馆将摄影培训班的名称由摄影研究会改为摄影研究所,并增加了班次。王卓为培训班导师。

这时期王卓已经辞去东亚毛呢有限公司的职务,主要艺术活动围绕着《北洋画报》和天津市立美术馆。“黑白摄影社”是1930 年在上海成立的民间摄影团体,成立之后迅速在多地发展会员,影响辐射全国。天津也成立了分社,王卓加入其中成为会员。他在会员通讯录中登记的地址为“天津法租界北洋画报社、天津河北中山公园天津美术馆”。

1935 年,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了“第四届摄影展会”,身为摄影培训班导师的王卓以美术摄影《如梦青春》入选该展览。[17]

王卓在天津市立美术馆还负责西画班透视学的教学,[18]他传承发扬上海美专的传统,将各种绘画技法传授给学生,也是对自己在西画科学习成果的一次检阅。为了给学生们做示范,他进行更多的创作,有些作品捐赠给了天津市立美术馆作为收藏品。

(二)捐赠作品

依目前资料发现,王卓捐赠给天津市立美术馆共5 件作品:国画山水、水彩静物、水彩风景各1 件,美术摄影2 件。另捐赠有《少海书画社书画册》2 册。其中水彩静物和美术摄影现藏天津博物馆。

被馆方称为《王文桢美术摄影》(2 件)的,是天津市立美术馆接收捐赠的第229 号藏品。其中被命名为《大厦一角》(图4)的作品,照片背面文字说明:“图为一著名宗教建筑物之一角。在不同方向的曲直线织组中,显示着沉着的雄伟的力。所有的图案,极含有文艺复兴期南欧文明的象征。由此一角,可想见其余焉”。另一件作品《层》(图5)背面的点评文字说:“直线的组织,在光暗不同的调子里面,充分显示着力的表现。惜纸质不良,未能将色差调匀耳。”点评者“冰庵”待考。这是两件以建筑物为拍摄对象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图4 王卓摄影《大厦一角》,天津博物馆藏

图5 王卓摄影《层》,天津博物馆藏

被馆方称为《王文桢画水彩静物》的是王卓捐赠的又一件藏品。(图6)画面中有四件物品被刻意摆放在左右前后并用白、黄、红色调搭配表现。主体是面包和奶壶,分置画面的后排左右,前面各有一苹果。作品呈现透明水彩的效果,虽然壶的造型与透视欠准确,但构图打破了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水彩画惯用的三角结构等常规构图方式,用笔也追求不寻常的处理,起伏的线条比较丰富,画面整体具有明显的外来风。

图6 王卓水彩静物,天津博物馆藏

被馆方称为《王文桢绘山水图》的作品,[19]39其面貌无从可考。

(三)宣传推广

王卓在担任天津市立美术馆摄影培训班导师期间,拍摄有许多影像资料,使我们今天能更好地了解20 世纪30 年代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展览和藏品面貌,弥足珍贵。

《天津市立美术馆所藏之<关公训弟>泥像》(图7)[20]是王卓拍摄天津市立美术馆藏品的照片,拍摄对象为《古城训弟泥人》,是天津市立美术馆建馆之后购买的第90 件藏品。同时购买入藏的还有《岳母刺字泥人》和《木兰从军泥人》。《古城训弟泥人》和《岳母刺字泥人》现藏天津博物馆。《古城训弟泥人》在天津市立美术馆历次建制更迭、馆址变迁的历史流转中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但不知在何时关公的手指残缺。20 世纪末该藏品曾出国参展,修复师因为不了解原作的样貌而将残缺的手部修复为握拳状(图8)。王卓的这张照片拍摄于1933 年,是该藏品损坏之前的面貌,可以为今天的文物修复提供可靠依据。

图7 天津市立美术馆所藏之《关公训弟》泥像

图8 《古城训弟泥人》,天津博物馆藏

王卓拍摄并刊发在媒体上的天津市立美术馆藏品还有三国石刻[21]、雕塑《美人坐狮》、《陈师曾仕女》(图9)⑨图片来源:图1,臧杰《青岛美术史稿》,中国海洋出版社,2022 年,第18 页;图2,青岛文学馆馆长臧杰提供;图3,《北洋画报》1930 年3 月13 日第2 版;图4—6、8 天津博物馆藏;图7,《北洋画报》1933 年7 月5 日第5 版;图9 《天津商报画刊》1935 年第24 期第2 页。等。其中三国石刻目前不知所终,另两件现保存在天津博物馆。王卓拍摄发表的《陈师曾仕女》,天津市立美术馆称为《陈衡恪绘仕女图》,是馆方购入的第314 件藏品,并视为馆藏珍品刊登在馆刊上。

图9 王卓摄《陈师曾仕女》

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的第四、五届摄影展的情景,也因为王卓的工作而得以呈现给今人。第四届摄影展是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平津沪三地摄影名家作品展,王卓选择其中的精美作品《渔家女》[22]等,在《北洋画报》刊发专页报道,并撰文介绍展览盛况。[23]程肇民摄影[24]是美术馆第五届摄影展览会的展品,也经王卓推荐得以刊出。

王卓还拍摄了天津市立美术馆陈列室的外景[25]2、美术馆绘画班的女学生[26]1等,为我们今天研究天津市立美术馆保存下珍贵资料。

(四)与上海美专的联系

王卓在担任天津市立美术馆摄影培训班导师和西画班导师期间,与上海美专的师生保有广泛联系,将刘海粟、汪亚尘等的画作送至天津的报刊发表,扩大了上海美专在天津的影响。

1935 年9 月11—17 日,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上海美专教授王济远个人画展,展出其国画、油画85 件。王卓到展览现场为王济远拍照,并将其中王济远与记者刘一行的照片,以及三幅王济远展览作品的照片刊发于《天津商报画报》。从照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展览现场的情况。[27]1,[28]2,[29]

此次王济远画展期间,天津市立美术馆以60 元之资纳入一件《水彩西湖风景》为馆藏,同时王济远赠送给美术馆一幅他绘制的人体素描,以及与美术馆秘书刘子久联合创作的梅石图。这件合作作品被馆方记录为《王济远、刘子久合作梅石中堂》。

王济远与王卓十几年的师生情谊颇深。此次王济远天津个人画展,是否因为王卓的推介无从查考,仅从王卓为王济远展览宣传的情况,可见两人的关系之密切。

结语

王卓在上海美专接受了系统的美术教育,是一位本土培养的艺术家。他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并不断进行油画、水彩和美术摄影的创作,后在艺术报纸、平面设计等媒体中展露才华。他的油画、水彩画以花卉景物为主,构图清新,笔触老练。他的摄影以自然花卉、都市景物、人文环境为主要内容,追求光影、线条、结构的效果。他以自己的摄影实践促进了新兴的摄影艺术在北方的传播,扩大了上海美专在北方的影响。王卓所处时代正是美术西风东渐的时期,他的水彩、摄影作品被重新发现,对研究20 世纪30 年代中国水彩画、摄影的面貌可谓大有补益。他助力艺术家的推介,助推天津市立美术馆的发展,为我们了解近代北方地区美术面貌保留下大量的珍贵资料。

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家国情怀使王卓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作品中不见了岁月美好的都市景物、美人、花卉。他选择南下,参与了淞沪抗战的拍摄,后避走于西南,并在20 世纪40 年代早逝于“大后方”。

近代中国美术史上有一批王卓这样的美术文化开拓者,他们在地方美术中的贡献值得深入挖掘。

猜你喜欢
画报美术馆天津市
钢·美术馆展览现场
钢·美术馆二层展厅 钢·美术馆一层展厅
有趣的云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如果画笔会说话?
去美术馆游荡
天津市第三届“未来之星”初中数学邀请赛
美术馆
陕西画报航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