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内生发展赋能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及实现路径

2023-11-25 12:12:20陈思雨白现军
乡村论丛 2023年5期
关键词: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陈思雨 白现军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以产业融合推动乡村内生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苏中地区S村借助外部帮扶力量,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科学谋划和统筹考虑,组织动员居民参与到地方优势产业发展中来。在此过程中,S村始终凸显农民主体地位,不断提升村民自我发展能力,有效激发乡村内生发展活力,拓宽村民可持续发展途径,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走向共同富裕奠定扎实物质基础。S村通过内生式发展,走出一条颇具特色的脱贫致富之路,为当下乡村振兴提供了创新思路和经验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 特色产业 新内生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内生动力不足是长期以来制约着我国乡村发展的关键难题。在当前的乡村发展实践中,“外生型”发展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及其他外部力量进行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输血”,通过对乡村进行政策干预和资本支持来推动乡村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内会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长远来看,乡村若一直依赖政府扶持或外来资本介入,容易形成依附型经济发展模式。一旦外部援助切断,则其经济社会发展有陷入瘫痪停滞的风险。同时,过度的外部干预会让乡村发展失去自主和特色,村干部和村民也会滋生“等靠要”的懒惰思想。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培育和增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这是需要各级政府深入思考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S村立足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积极引入外来资本撬动本地资源,经过村“两委”和全体村民共同努力,在短短三年时间实现从债台高筑到脱贫致富。新内生发展理论作为当前欧洲研究乡村发展的主流理论,对于研究中国乡村振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研究依托新内生发展理论剖析贫困村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脱贫致富的过程,构建了乡村脱贫致富的动态过程模型,重点阐释了贫困村如何在外部力量支持下激发自身内生动力,实现从经济薄弱村庄走向共同富裕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为国内其他乡村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可供借鉴的思路。

二、文献回顾

在“外生型”和“内生型”两种发展模式都受到抨击时,学者克里斯托弗·雷(Christopher Ray)进行了反思,提出了新内生发展模式。新内生发展模式与传统的内生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主张内生发展的主体性,但是该模式并不排斥外部力量介入,强调通过上下联动将外部干预转化为内生发展动力,探索出推动乡村发展的混合路径。这是当前欧洲乡村发展的主流模式。

新内生发展模式与中国的乡村发展实践具有一定的契合性和匹配度,国内部分学者也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对我国乡村发展问题进行研究。吴重庆等认为,乡村发展固然离不开外部资金、人才等要素的支持,但农民才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只有农民参与的乡村振兴才是真正的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要通过对农民的再组织化来重塑乡村主体性,进而培育乡村内生动力。刘晓雯等认为乡村内生动力应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外部力量主要通过持续稳定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最终构建“政府—农民—企业”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能力建设框架。王兰以大兴安岭南麓贫困地区为例,提出认同、赋权、创新、合作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这四种要素的有机结合能提升农牧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内外发展动力,助力乡村振兴。

在乡村内生式发展路径探讨方面,张方旭认为从外生型发展模式向内生发展模式转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路径,而新乡贤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内生资源;耿言虎认为应当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乡村精英能人的带头引领作用,将外部需求与村庄内部资源相匹配,深入发掘乡村传统治理资源,搭建多元利益主体合作平台等;彭小兵等认为激发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要从增权赋能、整合要素、联结利益三方面着手,在此基础上加强权利保障和制度建设;颜安等提出从扶志、扶智、扶技、扶行四个方面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培育现代理性,提升可持续生计能力,让贫困户在参与中实现成长。通过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传统单一化的外生帮扶式发展已经不再适合新时代要求的情况下,寻找内生动力问题逐渐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新内生发展理论强调以乡村内生资源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内核,以村民参与为保障,以外部技术为支撑,其根基在于发掘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良性循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下,深度研究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S村发展的基本情况

S村位于江苏中部地区,总面积约6平方千米,耕地总面积5117.4亩。下辖22个村民小组580户,常住人口2027人,劳动力969人,现有中共党员46名。村内有占地378亩的国家小型水库桥头水库和占地228亩的南井水库,水电设施齐全,交通便利。2018年,村清产核资工作登记村集体债务为120多万元,债务成因主要是“乡镇标准房”建设款和扶持项目购置烘干设备款。2019年,村实际债务为零,达到“零负债”村标准。S村通过党建引领、发掘内部优势资源、扩大内外部市场联系、动员村民积极参与成功摘掉“穷帽子”的过程,体现出新内生发展的特征与內涵,分析S村的成功经验对于探索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和模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样本选取的典型性

本研究主要运用案例分析法,探索S村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两委”如何吸引外部力量介入、激活内部资源、带领村民实现脱贫致富的新内生发展过程。选取单体案例进行研究,便于对样本案例进行深度剖析,发现其内在的发展逻辑,总结出可供复制推广的发展经验。选取S村为样本进行研究,主要在于其具有典型性:

1.红色资源的丰富性。S村地处苏皖两省交界处,是Y市著名的革命老区。该县第一届县委诞生于该村南井组境内,村内还有近70年历史的八一希望小学。近年来,S村充分利用红色资源,依托第一届县委诞生地和新四军革命事迹,对八一希望小学旧址进行功能改造,借助红色文化,开展参观、学习培训、素质拓展、国学教育等活动,打造Y市红色教育基地和青少年素质拓展基地。

2.脱贫致富的代表性。S村曾经是有名的经济薄弱村,而村“两委”通过党建引领、农业招商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举措,甩掉“穷帽子”的同时,更是翻身成为脱贫致富典型村,被学习强国平台多次撰文报道。2019年,S村申报江苏省特色田园乡村项目,成功被选为试点村;2020年,S村被上级政府选为乡村振兴示范村培育对象。

3.产业发展的特色性。S村通过招商引资,吸引A公司建立合作。A公司主导引入生态循环农业系统,推广“猪+沼+菜(粮、渔)”等种养结合模式,形成了规模化的循环农业示范区,为S村带来可观收入的同时,也一举成为Y市绿色农业行业标杆。此外,S村利用村内丰富的耕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种植水稻和茶叶,并形成机械化加工流水线,注册了特色农产品品牌,从而为村庄走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实地调研和半结构化访谈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参考了S村村民委员会和A公司提供的工作报告、发展规划等二手资料。多渠道来源的资料可以更好地支持资料的三角验证,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性。笔者于2022年7月至8月对S村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调研和访谈,访谈对象涵盖了S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村委会其他工作人员、普通村民、A公司总经理等。研究对访谈资料、S村“两委”提供的资料等数据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梳理了S村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脱贫致富思路以及其中蕴含的可持续发展内涵,重点关注S村在脱贫致富动态过程中对内部优势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外部资源的有效衔接、居民的积极参与、乡土文化的有效转化,深入探讨S村如何在外部力量的刺激下,通过党建引领来激活优势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路径和模式创新。

四、案例描述与研究发现:S村依靠内生赋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要素分析

(一)有效整合内部资源和充分利用外部支持是新内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新内生式发展的特征之一是内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是一个乡村得以发展的根基,然而仅依靠内部资源发展在实践中难以成功,因此需要借助一定的外部力量帮扶。但是,过度依赖外部力量也不利于村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更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握外部力量介入的尺度,最大程度上发挥合力是新内生发展关注的首要问题。S村通过与A公司建立合作,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带动村民就业,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村经济状况。但S村没有一味依赖外部力量扶持,而是通过积极整合内部资源、优化产业布局、鼓励村民参与等途径,形成“村企共建”的产业发展模式(图1),逐渐实现向新内生发展方向转变。

在内部资源挖掘方面,根据种植业是该村的主导产业这一特色,S村村委做出规划,主要在村南片集中发展优质稻、麦、油、林、果、茶,村北片集中发展苗木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2019年,由村集体投入100多万元对旧厂房进行集中改造,建成了标准化稻米、茶叶加工车间2000多平方米,购置、安装了稻米、茶叶等加工机械,为周边农户提供稻谷、茶叶加工服务。

在吸引外部资源方面,S村村“两委”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千企联千村,共走振兴路”的号召,结合自身已经初步建成的省市特色田园乡村和X公司具有190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品牌,本着“互利、双赢”的合作精神,进行村企联建。S村与X公司以化妆品原材料种植基地项目为抓手,实行“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发展模式,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建成玫瑰芳香产业园,带动村民共同致富,实现直接交易额2亿元,带动本地群众就业约200人。

S村立足自然禀赋和特色资源,积极吸引外部力量帮扶,创新性地开拓出村集体牵头、企业出资、村民参与的村企共建、村集体组织、家庭农场运营等主要产业发展模式,拓宽村民就业渠道,方便村民就地就近就业,不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庄“空心化”情况,发展得到的收益也可以保留在本地。

(二)乡土文化是新内生发展的精神内核

地域文化是特定人群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心理特征、道德信仰、社会组织形态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地域文化的认同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彼此从自我出发而去寻找共同性的过程,也是在观念上和心理上进行认可和接受的过程。文化认同是新内生式发展的核心内涵之一,文化也是凝聚乡村发展主体合力、建立自信从而实现地方发展的基础。新内生发展理论认为地方文化可以作为经济开发的资源存量,并可以与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

S村“两委”在打造红色旅游乡村的过程中,为丰富旅游项目,充分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吴家粉坊作为S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村史馆内,S村专门留出专栏详细介绍吴家粉坊的历史以及粉条的生产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S村“两委”还打造了手工作坊,让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可以亲手体验磨盘的使用以及粉条的生产过程。此外,還有农耕体验、捕鱼体验、传统乐器表演等项目,一方面提升了游客的游玩体验感,另一方面拓宽了村民的就业渠道,也增加了村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文化自信,把地方文化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再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进程。

(三)鼓励村民参与是新内生发展的内在要求

参与也是新内生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村民作为乡村主体实施权利的过程,也是可行能力展现的过程。实现乡村的新内生式发展就是要确保村民的参与,维护村民利益,充分调动其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在乡村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村民应当积极参与到决策、监督、管理等全过程中。通过民办公助、筹资筹劳、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形式,引导和支持村集体和农民组织实施或参与直接受益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农民在广泛参与的过程中来共享发展成果。同时,要加强筹资筹劳使用监管,防止变相增加农民负担情况发生。

在吸引村民经济参与方面,S村帮助村民解决就业问题是提升村民参与的有效路径。首先,村“两委”坚持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专题培训班等,提升村民就业技能、补足就业知识,拓宽村民的生计渠道。其次,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用好各类扶持政策,通过争取政府支持、鼓励市场运作和加强典型选树,鼓励村民自办民宿、农家乐、进行电商销售。最后,定期邀请上级部门举办种植、餐饮、服务、管理等技能培训,让村民真正在共建中共享发展成果。在S村的号召和鼓励下,不断有村民带头创业、返乡就业。徐某是S村村民,2017年前在外从事茶叶销售并创办了春园农家乐,2018年被S村吸引回村创立了春润茶叶专业合作社,现有茶叶种植面积210亩,年销售额80万元,带动周边70多名农民就业。

在吸引村民政治参与方面,S村鼓励村民和乡村技能型人才主动投工投劳参与乡村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引导乡贤能人参与乡村治理。发动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安全生产等工作,建立健全“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事管理等制度,推动村级决策由“自主决议”向“公开论证”转变,实现乡村治理工作有领导、有支持、有执行、有监督。此外,S村还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和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扎实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村民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明显提升。

五、案例讨论:S村依靠内生赋能推进乡村振兴的行动逻辑

(一)强化党建引领,确保乡村发展方向正确

党的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也是乡村发展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的最大政治保障。S村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和最强保证,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夯实共同富裕的产业基石同样需要加强党的领导。S村在乡镇党委领导下和政府的主导下,成立以村党支部书记为负责人的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圆满完成村庄领导班子换届工作,实现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为S村发展组建优质的骨干队伍,真正发挥战斗堡垒的政治引领作用。此外,还通过创新帮扶企业和S村组织机构联建、组织生活联过、产业发展联手、乡村振兴联帮、文明示范联创、服务群众联动,将机关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资源优势下沉到S村,有效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发挥了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政治引领功能。镇政府给S村配备2~3名包村干部,帮助引进项目、协调争取资金、扶助成立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全方面推进S村江苏省美丽乡村建设项目。

(二)深化产业融合,筑牢共同富裕物质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头号工程,在乡村振兴全局中居于关键地位。S村在脱贫致富的过程中,依靠外部企业力量撬动本地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势产业,丰富的耕地资源被活化利用,种植优质稻米并注册了商标品牌,通过线上+线下销售走向全国。S村还与百年老字号X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设玫瑰产业园。产业发展逻辑更注重内生动力的发掘,而非完全依靠外来企业帮扶。S村依托自身特有的红色资源,打造纪念馆、红色学堂等,并与村内孔雀湖景区联动,发展农家乐、手工体验、野营等一体化的红色乡村旅游产业。S村以种植业、养殖业为基础,将盈余的资金打造各类项目助推旅游业发展,吸引大量游客体验农耕项目、购买农产品,并反哺种植业和养殖业,最终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着眼长远思维,留足可持续发展后劲

产业振兴并不是只注重眼前的经济增长或短期的产业繁荣,而是要着眼于长期的可持续发展。S村的产业发展过程体现出生态可持续和生计可持续两大特征。在生态可持续方面,S村与A公司合作,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通过SBR沼液处理工程,实现沼液灌溉花木、林果、蔬菜、粮油作物,沼渣通过A公司的钢结构沼气池和覆膜式沼气池变为颗粒肥,为农田施肥。农田里的农作物可以作为原料加工后为生猪养殖提供饲料,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在生计可持续方面,S村境内的企业、工厂以及红色旅游业中涉及的农家乐、手工作坊体验、本地特产销售等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崗位,解决了大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S村村委通过就业培训会、技能培训等提升村民能力,鼓励村民自主创业。村民在旅游业、传统农耕体验、特色农产品种植、水产养殖等多元产业的发展中拓宽了就业渠道,实现了生计可持续。

(四)坚持以农为本,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人是促进发展的第一要素,推动乡村振兴必须紧紧依靠农民,需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离开农民参与的乡村振兴是无法想象的。S村的振兴就在于村民积极参与地方产业发展,活跃在水稻、茶叶种植、生猪、特色水产养殖以及红色旅游业等不同领域,增强了村民对地方文化的认同,传统习俗、传统技艺、地方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传承和利用。S村村干部带头创业,不仅解决了周边农户的就业问题,也带动了农户的创业热情。年轻劳动力返乡创办家庭农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S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的困境。同时,村集体成立股份合作社,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保障了村民收入和分红。

六、案例结论:S村脱贫致富的经验启示

S村脱贫致富过程模型(图2)表明:在脱贫阶段,外部扶持力量通过整合资金、技术等资源,帮助S村实现村级债务清偿,达成脱贫目标;在致富阶段,S村不再单纯依靠外部扶持,而是依据自身丰富的耕地资源和红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优质稻米和茶叶种植,并打造红色文化旅游业。S村在短时间内从经济薄弱村转变为共同富裕典型村庄,对其他正在探索脱贫致富道路的乡村具有借鉴意义。

(一)产业振兴需要内外主体协同发力

乡村振兴必须将产业振兴置于首位。但是,单一的种植业或养殖业都不能带动乡村全面发展,而必须通过一、二、三产業融合发展方能夯实产业基础。一方面,地方政府要善于引导村庄立足本土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同时要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另一方面,要利用乡村自身优势吸引外来资本投资,撬动本地资源。在前期脱贫阶段,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的介入很有必要,可以帮助村庄快速实现脱贫目标。但是,村庄发展不能一味依靠外部力量,应当正确审视自身优势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展优势产业,鼓励村民参与,保障其根本利益。充分挖掘地方潜能并将其发挥到最大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振兴要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乡土文化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华夏先民世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发展的精神寄托和智慧结晶,是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文明形态的核心特征,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动力源泉。优秀的乡土文化是凝聚文化认同的重要前提,而文化认同是乡村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因。要通过地方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业等产业融合发展。文化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加强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盘活文化产业,还能同时带动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可以赋予农产品更深刻的文化内涵,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文化韵味,塑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愁和乡情。对乡村的文化认同可以有效提升农民的积极性,激发农民主体意识,促进农民参与、监督乡村建设,也可以鼓励乡村精英返乡,成为乡村建设的带头人。同地域的人形成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有助于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形成共同目标、共同价值理念、共同心理基础,引起社会对乡村发展的关注,最终推动乡村振兴。

(三)产业振兴要保证农民主体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乡村产业,一定要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始终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剥夺或者削弱农民的发展能力。”农村是农民生存的广袤天地,农业需要农民去发展。因此,农业和农村问题最终都要落实到农民主体上去解决,这也是新内生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首先,要注重对农民的技能和认知培训,赋予他们参与到乡村建设中的能力,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就近就业。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保障农民参与过程的权利,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参与到乡村振兴过程中来,分享产业发展的市场红利和政策红利。最后,要发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联农惠农方面的作用,引导其与农户开展多种类型的合作,让农户参与分享加工、销售等环节收益,不断增强农民对地方的认同感,提升其获得感和生活的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吴重庆等.以农民组织化重建乡村主体性: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4-81.

[2]刘晓雯等.乡村振兴主体性内生动力及其激发路径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0(8):27-34.

[3]王兰.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实践——以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65-74.

[4]张方旭.内生型发展视角下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基于F村“绿色菜园”发展的经验研究[J].人文杂志,2021(7):122-128.

[5]耿言虎.村庄内生型发展与乡村产业振兴实践——以云南省芒田村茶产业发展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9(1):24-30.

[6]彭小兵等.“参与-反馈-响应”行动逻辑下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发展路径研究——以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例[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1(3):420-428.

[7]颜安等.乡村旅游精准帮扶中内源式发展机理与路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154-160.

[8]张行发等.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新内生发展理论视角——以贵州省Y县为案例[J].当代经济管理,2021(10):31-39.

[9]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做好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2-19)[2020-03-29].http://www.gov.cn/zhengce/2019-02/19/content_5366917.htm.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公共管理与社会学院)

猜你喜欢
特色产业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谋发展,特色产业促振兴
公民与法治(2022年9期)2022-09-20 03:25:40
新店:健身器材特色产业“化蛹成蝶”
华人时刊(2020年21期)2021-01-14 01:33:32
贵州正安:建强基层堡垒 打造特色产业
今日农业(2020年21期)2020-12-14 06:21:36
西海岸:特色产业振兴乡村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6
多个特色产业在全国领先
农家之友(2018年12期)2018-03-12 00:50:2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