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与融合
——朱仙镇木版年画数字化传播

2023-11-25 12:02朱怡洁徐进波
新闻爱好者 2023年10期
关键词: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怡洁 徐进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我国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精神保障。朱仙镇木版年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唐代开始出现,在宋代迅速发展,直至明代发展至鼎盛阶段。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传统木版年画的形式已与时代脱轨,在传承与发展方面出现许多困难与阻力,将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已成为大势所趋,如何将数字媒体艺术与传统文化跨界融合,赋予传统文化新视角的解读和呈现,是值得当下设计师和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概述

木版年画是在中国农耕时代背景下发展和流传下来的,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在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具有鲜明的艺术表达风格,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1]木版年画其内容是根据古代谚语、神话故事、民间传说、戏曲创作而成,人们在过年之际张贴,使得年画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庆贺新年的文化寓意,张贴年画的行为承载了辟邪消灾的重要内涵,是人们希望其新的一年能福佑家人、家宅祥和心理的外化体现。朱仙镇是木版年画最早兴盛起来的地方,被誉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据历史记载,唐宋时期朱仙镇逐渐兴起,成为中原地区的贸易重镇,同时也成为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这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质保证和技术支持。木版年画真正流行起来是在宋代,当时雕版印刷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年画的生产效率,经济的繁荣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也为木版年画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朱仙镇在此时期的年画作坊数量也不断增加,促进了木版年画的发展与普及。明末清初,朱仙镇更是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背景,跻身于全国四大名镇之列,这也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到了鼎盛阶段。然而到清末时期,由于政局动荡和外来侵略,加之黄河多次决口,河道被大量淤塞,朱仙镇在地理位置上失去了优势,逐渐衰落,年画作坊和作品遭到破坏,数量急速下降,木版年画行业遭受打击,逐渐没落。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价值

木版年画承载了大众的美好诉求,凝结着人类智慧和民族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版年画在传承发展中面临许多问题。木版年画通常都是成对张贴在双扇门上,而如今居住环境的改变,以往的双扇门变成如今的单扇门,其张贴之处受到影响;商品经济以及胶版印刷年画的冲击,使以作坊式进行生产加工的木版年画日渐萧条;木版年画展示手段较少、传播途径单一,降低了大众对其文化认同感和消费的主动性;数字媒体艺术炫目多彩的视觉效果,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使其表现力以及感染力远超传统艺术,并且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涌现,数字媒体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加剧了传统艺术的衰落。

近年来,为了确保这一传统文化能够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扬,国家和当地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仅依靠相关文化活动、主题展馆、博物馆中的静态展示手段,文化传播效果十分有限,很难确保朱仙镇木版年画等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只有结合时代进行创新,深入挖掘木版年画的价值,将其与新技术、新形式跨界融合,才能使之更好地在现代社会当中传承,有效与社会接轨。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数字化传播的必要性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持续发展的艺术门类,其自身在发展中,不断将人思维中的理性部分与艺术中的感性部分融为一体,融合了传统艺术设计、信息交互设计、计算机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与时俱进的能力,是一种多元化、综合性的艺术门类。

如今,消费者的喜好在不断发生变化,新颖、具有科技感的产品越来越受欢迎,而对于传统事物的消费需求在逐渐递减,数字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创造性新领域,恰恰能解决这一痛点,让传统事物重新焕发生机。

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而数字技术的出现给文化带来了无限的创新性、可能性,为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提升了其在当代的文化归属感。“以人为本”是现代设计中很重要的理念,这就要求设计不仅要具有实用性,还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数字媒体艺术拉近了传统与现代的距离,使设计始终与当前的文化发展保持一致,与大众达到精神层面的共鸣,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重新认识和认同自己的文化。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融入数字媒体艺术之中,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和经典的否定,而是为了促使木版年画不断创新,拥有与时俱进的能力,具有更强的文化归属感,它们之间是底蕴和延伸的关系。

四、朱仙镇木版年画数字化传播的有效路径

(一)线上移动端构建自发式的信息传播平台

近年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动漫作品,展现出了相当大的生命力。从本土文化中选取元素,将其纳入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数字动画中,不仅有助于增强动画作品的文化内涵,也有助于向观众传播本土文化,增进观众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如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其改编自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影片对每个角色都进行了颠覆式的刻画,再现哪吒这一经典形象,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也体现出新时期的特点,带给现代观众极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与此同时,在手机APP中,也有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其中的设计案例,这一应用形式发展至今也趋于成熟,通过电子设备实现人与艺术作品的交互。如近些年,故宫博物院通过自主研发,借用网络平台不断上线的相关APP应用,其中的《胤禛美人图》应用中每幅图片都带有构图分析和鉴赏功能,便于人们了解清代宫廷生活;《韩熙载夜宴图》是根据该藏品打造的APP,包含丰富的艺术知识,使人们足不出户便能近距离进行欣赏。故宫博物院发行的系列应用,借助现代技术,实现了学术研究与数字化呈现方式的相互融合,是“数字故宫”具有代表性的成果,它为观者提供了一个既能求知又能提升审美、既能娱乐又能鉴赏的多元文化平台。将朱仙镇木版年画元素借助线上移动端平台融入数字动画、APP应用、H5等设计中,可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变成可共享可再生的数字资源进行现代化的展示和传播,观众将不再是被动地观展,而是主动对年画艺术进行了解,使得线上移动端成为一种自带传播力的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实现木版年画现代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二)线下景区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氛围

每一个环境空间都具备特定的意义,并非是抽象的[2],文化旅游景区更是如此,所呈现的空间内包含多种文化要素,承载了丰富的人文情感,同时具备娱乐、美化环境、教育教化等多重功能。促进文化旅游景区与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发展和创新转型,有利于提升景区的文化吸引力,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感。[3]启封故园景区地处朱仙镇,是集文化、旅游、生态于一体的旅游景点,景区中蕴含了中原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景区中也多有体现,不仅有版画展馆还有手工作坊。景区中的标志性建筑——启封楼(见图1),位于整个景区的入口处,是景区的大门,整个牌楼由榫卯搭建而成,七门八柱的结构寓意着欢迎八方游客,牌楼上雕刻了开封每个朝代发生过的重大历史事件,承载了开封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将启封楼作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室外数字化载体,能使当地或外来游客即时感受到年画的文化魅力,也贴合年画与门之间密不可分的特点。

图1 启封故园——启封楼 (图片来源:笔者拍摄于启封故园景区)

在大面积的景区空间中,人的视觉系统会被具有明显反差感的物象吸引。[4]数字媒体艺术呈现的文化元素绚丽多彩且富有变化,将环境空间作为背景,将数字化的文化元素作为环境背景上所作的图案,能与周边物象形成较大的反差感,迅速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在技术层面,景区的数字化应用可通过无人机、全息投影、激光投影等技术实现,将图像投射于所要展示的区域,结合图形、图像、光效、声效等多种形式,营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氛围,此呈现效果不但能发挥数字媒体艺术的宣传娱乐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化功能,这种虚实结合的数字化方式能够极大地促进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推广和宣传,提升文化信息传播效率,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五、结语

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数字媒体注入内在精神,数字媒体形式丰富能大大提升信息的传播效率,将传统文化以更加贴近现代大众的方式进行展示,将两者跨界与融合有利于传统的“古”与现代的“新”一同发挥出自身优势,解决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设计的问题。本文从线上与线下两个层面,探析朱仙镇木版年画数字化设计应用的有效路径,让现代大众能够切身感受和理解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同时也想为其他处于濒危状态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猜你喜欢
朱仙镇木版年画
滩头木版年画
跟着总书记看桃花坞木版年画
牛年画牛
在朱仙镇,与诸仙相遇(组章选二)
年画
缸鱼年画之旅
关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视觉艺术符号分析与解读
论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的建立与开发——兼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牛年画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