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靖萱 郭 成(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重庆 400715)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心理学、教育学领域广受关注的问题。在社会环境因素中,家庭是与青少年密不可分的人际环境,会对其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父母出于对孩子学业发展的关心和期待,常常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中小学校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新形势下,“双减”政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进一步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因此有必要关注父母教育卷入对青少年心理和学业发展的影响,并探索家庭教育的科学方法。
了解父母教育卷入的概念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父母教育卷入的意义。父母教育卷入指父母与孩子和学校之间的互动,以促进学业成功[1]。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父母教育卷入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众多研究证实了这一点。国外研究中,受到广泛认同的父母教育卷入的维度包括爱泼斯坦(Epstein)研究并提出的养育、家庭学习、社区合作、交流、志愿者活动和决策六个方面。
国内学者吴艺方、韩秀华和韦唯等[2]认为,国外学者对父母教育卷入的结构划分中一些成分在中国家长中并不常见,不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比如“学校志愿者”“社区合作”。而在中国家长中,“学业监控”、“学习资源”和“课外活动创设”等内容相比国外更为重要。所以吴艺方将父母教育卷入的结构内涵进行本土化探索,认为父母教育卷入包含家庭监控、学业辅导、亲子沟通、共同活动和家校沟通五个方面。
根据胡佛·邓普西(Kathleen V.Hoover-Dempsey)和霍华德·桑德勒(Howard M.Sandler)的研究,在影响父母教育卷入行为的诸多因素中,有三个心理因素最具影响力。首先是父母角色建构,简单来说,父母角色建构指父母认为自己应该在孩子的教育中做些什么,这将影响他们在教育卷入中的决策。其次是父母帮助子女获得良好教育结果的效能感。拥有积极效能信念的父母更有可能认为,自己分配给孩子的时间和精力是值得的,并且当他们在卷入过程中遇到困难,能够通过努力和资源来克服困难,这有助于提高父母教育卷入的质量。最后是父母对子女及学校提供的卷入机会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够强烈地感受到学校对家长参与的重视,他们的教育卷入可能会更加积极。
同时,父母教育卷入的方式和程度及教育卷入对青少年教育结果的影响,都会因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既是父母教育卷入的预测因素,也是调节教育卷入及其结果之间关系的调节因素。众多研究证实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教育卷入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有更强的动力和决心,对孩子的发展有更高的期望,这也促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并且他们有可能获取更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不过研究发现,无论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父母的教育卷入——父母的学业期望、亲子交流和父母参加学校活动等都会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母亲也希望孩子在学校表现出色,因而乐于接受教师的专业建议,进而给予孩子积极的支持和影响[3]。
现有的对父母教育卷入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父母教育卷入对孩子内外化问题、积极心理品质及学业成就方面的影响。
内化问题主要指抑郁、焦虑和自伤自杀意念等情绪和认知的不健康、不平衡状态,外化问题主要指攻击、成瘾和欺负等问题行为。青少年的内外化问题较为普遍,对其而言,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正处于动荡期,需要家长耐心地呵护和引导。父母作为青少年的重要他人,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不管不问,很少提供物质和情感支持,很有可能助长青少年内外化问题的产生。研究表明,父母教育卷入程度较高的青少年抑郁水平较低,攻击和违抗规则等外化问题的发生率较低[4-5]。父母卷入程度高,说明父母能够觉察孩子的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并给予支持、引导或纠正,这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父母教育卷入不仅可以降低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还有助于培养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如提升心理素质,提高心理弹性和生活满意度等。心理素质是与人的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特性、个性品质和适应能力三个成分[6-7]。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卷入频率越高的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越高,表明其具备稳定性强、适应性强的心理特质[5]。并且,父母教育卷入越多的青少年心理韧性水平越高,即面对压力事件时能够更有效地应对困难和挫折,保持良好的适应状态,进而又能够提高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使个体拥有更强的主观幸福感。此外,良好的父母教育卷入有助于青少年解决问题,了解经验教训并进行反思,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自我效能感也会由此得到提高[8]。父母教育卷入也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建议,表达期望和培养兴趣等方式,对学生的生涯认知、规划等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提高他们的生涯适应力。
在父母教育卷入的研究中,学者们最为关注的是教育卷入为青少年学业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包括提高学习成绩,增加学习动机、学习投入和学习效能感等方面。父母学业卷入是家庭影响青少年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学者们长期以来对父母学业卷入对学生成绩产生的积极影响感兴趣。父母参与孩子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促进作用。即便很多研究对父母学业卷入的概念进行了不同的结构划分,但结果却一致发现,父母在孩子学业方面的参与和学生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9-10]。
父母卷入到孩子的学业中,例如传达期望、提供建议等,能够示范一种控制情境的方式,也有助于学生感知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同时,父母参与学校活动,与教师积极沟通等行为,能够向孩子传达对学校的认同态度,这可能会促进孩子的学习投入。父母教育卷入与青少年学习投入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被很多研究证实。这些都被认为是父母教育卷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中介变量[11-12]。
然而,不同于之前教育卷入与成绩正相关、与问题行为负相关的研究结论,近年来不少研究发现了教育卷入和成绩的负相关关系,和问题行为的正相关关系。争议主要集中在家庭作业和家校沟通方面的卷入,因为一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父母往往在作业方面进行更严格的监督和管理,而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父母往往与学校的沟通更紧密。这可能与研究者们对父母教育卷入的操作性定义不一致有关。并且有学者发现,具有高度自主支持且适度卷入风格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往往适应力更强,更快乐,父母教育卷入可能需要与教养风格结合起来研究。所以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学者们致力于为这些争议提供更多的证据和更好的解释。
父母对孩子应进行必要但不过度的监控。青少年的自我控制力随着年龄增长有所增强,但依然存在控制力不足的情况。父母控制孩子玩耍的时长、检查他们的作业完成度、监督预习和复习情况等,有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但青少年自我意识普遍较强,处于追求独立的过渡期,所以父母的管理应该适度,应尊重孩子的需求,而高度的控制可能会适得其反。
家长在家庭作业方面的支持越强,孩子的学业成绩越好,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比如在孩子不需要帮助时避免直接参与,但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提供帮助。通过提供激励资源,可以促进孩子在学业上的积极参与,从而有利于孩子取得更好的成就。得到适当支持的学生对家庭作业具有更强的内在动力。
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类教育活动、游戏,陪伴孩子参观图书馆和各类展览,与孩子一起观看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鼓励他们阅读,带他们接触各类趣味知识材料等,既能愉悦身心,也有助于刺激青少年的认知和智力发展。家长参与学校举办的开放日、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活动,或家长委员会等组织,能够使孩子感知到父母对学校的认同态度、对自己在学校的状况的关注,以及对自己学业发展的重视,有助于提高青少年在学校的归属感。
在沟通中,父母可以向孩子表达教育期望、学业关心和情感鼓励。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计划与决策的能力有所增强,此时父母与孩子沟通对成就的期望和学习的价值,与孩子一起讨论如何做准备和计划以更好地发展,有助于他们将目标和信念内化,引导他们调整学习的努力程度和对课程、专业的选择。这种类型的卷入被普遍认为是与发展相适应的卷入,因为它促进了内在动机发展,引导孩子积极为未来做规划。亲子间围绕学校相关话题进行交流,关心孩子的感受,适当给予孩子表扬和鼓励,使孩子在情感上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支持,有助于孩子的情绪调节和内在动力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13]。
父母就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教育计划等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为父母提供教育指导,有助于家长使用更积极的亲子沟通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投入、效能感和内在动机。众多研究也证实,家校沟通对亲子双方都有利[14-15]。
随着青少年的成长,相比学习内容本身的指导和帮助,父母为孩子创造有利于学业成功的支持性条件更为重要。父母通过传达合理期望,给予情感支持并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以非控制性的卷入方式激励孩子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和学业发展。教育卷入并非越多越好,当父母的教育卷入是自主型的,这种卷入与青少年的积极发展结果呈正相关。
总之,无论家庭投入教育资源的能力如何,青少年都可以从支持和包容的教育卷入环境中获益。很多时候,孩子对父母教育态度(如关心、温暖、全力支持)的直接体验本身就能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