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璐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规划院,北京 100010)
生态修复是以生态理论为指导,自然生态系统恢复自我进化与自我完善能力的一种修复方式[1-2]。河流湿地生态修复是通过生态修复的手段,修复受损的水体和生物群落,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修复手段[3]。笔者在整理分析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现状问题的基础上,运用植被恢复、生境修复等手段对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进行生态修复,以期为河流型湿地生态修复与生境营造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吉林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吉林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经济管理区东南部,北起圆池路,西临池北大街,东南沿规划建设的新月路(沿线),湿地公园总面积 243.94 hm2,其中湿地总面积 136.59 hm2,湿地率为55.99%。湿地公园内河流主要为碱水河,在湿地公园内东南部形成面积为5.7 hm2的湿地区,水深在0.5~1 m,具有典型的森林、沼泽湿地交错的自然景观。湿地公园内有散布面积不等的人工鱼塘,形成零星分布的小型水面。
1.2.1 湿地植被退化明显 城市建设开挖破坏隔水层形成多处低洼地和坑塘,靠近私建建筑,人为活动较多,导致植被覆盖少,水质和生态环境较差,对湿地公园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干扰和破坏。因此,湿地公园湿地退化特征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原生湿地植物种类明显减少,群落结构单一,植物群落从湿地植物变为杂草。此外,湿地浅水区浮游植物繁茂,富营养化严重。
1.2.2 人为干扰较大 湿地公园内有多处木耳养殖场,占用了湿地范围,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湿地生境的退化。公园内还有多处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田,增加了湿地水分排干速率。此外,鱼类养殖池分布散乱,造成河流湿地内地下水蒸发和流失,破坏了湿地原有自然水温联系。这些人为生产活动,对湿地资源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修复。
碱水河生态修复涉及保护和恢复工程两大工程。通过确标立界、围栏建设、生态移民、森林和湿地植被恢复等措施,修复生态系统等面临的现状问题, 恢复水体和植被生长环境,使物种和谐共生,形成“林、河、园”融合的国家湿地公园[4]。
拆除现状违规建筑,对拆除建筑区域建筑垃圾进行挖除、外运处理,并进行客土置换。为了恢复区苗木栽植和成活,根据种植苗木大小回填不同厚度的种植土和草炭土。同时,根据现场土质调查情况,对土壤含砂率较高区域进行土壤修复处理,补充养分。绿化种植用土还需要充分搅拌、深翻。修复最终目的是改善土壤中养分和有机质含量,降低pH值,从而而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通透性。
表1 恢复区土地整理工程回填厚度Tab.1 Table of backfill thicknes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engineering in the restoration area
2.2.1 森林植被恢复 植物是湿地公园生境营造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子,不仅具有生态意义,更具有景观效果,直接影响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景观质量[5-6],而且可以净化水质、改良土壤、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性因素。同时,森林植被作为水景的延续,可以增强湿地景观的观赏性[7-8]。
1)造林模式。本项目选择长白山地区乡土树种,以乔灌搭配的方式,通过把一个地块分成若干个小地块(每个小地块面积不超过0.2 hm2),规定株行距,限制地块内栽植树种数量,进行单层块状或带状混交,形成小块与小块之间的复层结构,构建多层次结构的植物群落。
在靠近湿地公园规划道路和北侧入口区域,为较快达到森林景观效果,选择大规格的乔木和灌木进行种植,胸径一般在5~8 cm,种植密度为3 m×4 m;其余远离规划道路和人为活动较少的区域,选择较小规格的乔木和灌木进行种植,胸径一般在3~4 cm,种植密度2 m×3 m。通过大苗和小苗相结合的方式,在保证恢复效果的同时,平衡整体造价。
2)种植方案。湿地公园北部区域,由于靠近建筑和道路,尽量选择观花、观果、观叶的乡土植物,形成连续的时序景观,植物的种植形式较南部区域更几何。乔木选取美人松(Pinussyluestriformis)、落叶松(Larixgmelinii)、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山丁子(Malusbaccata)、白桦(Betulaplatyphylla)等。灌木选取三角枫(Acerbuergerianum)、东北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野玫瑰(Rosarugosa)、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schrenkii)、金达莱(SemenCassiae)等。
南部区域的森林恢复主要针对建筑物拆除后的空地和林中空地进行。树种选用长白山当地的乡土树种,乔木层、灌木层呈自然斑块形式分布。乔木选取:山丁子(Malusbaccata)、落叶松(Larixgmelinii)、稠李(Prunuspadus)、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美人松(Pinussyluestriformis)等。灌木选取三角枫(Acer buergerianum)、忍冬(Lonicerajaponica)、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schrenkii)、东北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蓝莓(Vacciniumspecies)、柳叶绣线菊(Spiraeasalicifolia)、金达莱(SemenCassiae)、沼柳(SalixRosmarinifolia)、野玫瑰(Rosarugosa)等。
2.2.2 湿地植被恢复 碱水河湿地公园内需要恢复的湿地区域大多位于鱼塘旁,现状湿地植被退化严重,且种类有限。规划选取当地的优势种,在除保育区外,需要恢复的湿地区域进行湿地基质和植被的恢复。
1)湿地基质恢复。在湿地基质较薄区域以及缺少植物种植土的水面以外区域,回填20 cm的草炭土,恢复湿地基质表层土壤[9]。
2)湿地水状况恢复。需要进行水文条件的恢复和改善水环境质量。水文条件的恢复通常通过生态补水的方式,补水水深30 cm左右,地表保持潮湿状态即可。主要方式为从园区内附近水域向湿地恢复区引水,修建引水沟、渠,补水时搭建临时引水管道进行补水。湿地水环境质量改善主要通过种植湿地植物来实现湿地自净[10]。
3)建设生态隔离带。以湿地为核心,建设生态隔离带。湿地周边2~4 m范围内种植乔灌木和挺水植物,选择耐盐碱、耐水湿、鸟类嗜食、喜筑巢的植物。在水线范围内,种植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恢复湿地良好的水状况,提高植被覆盖率和土壤肥力。
4)恢复稳定的生态系统。在湿地边、由陆地到水位线以下,依次种植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通过水生植物的作用以及生物、化学过程,降解污染物,净化水体,实现较强的自净能力和自我恢复能力[11-12]。
图1 湿地植物种植示意图Fig.1 Schematic diagram of wetland plant planting
5)恢复湿地景观。通过种植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黄 菖 蒲(Irispseudacorus)、狐 尾 藻(Myriophyllumverticillatum)、香蒲(Typhaorientalis)、黑藻(Hydrillaverticillata)等湿地植物,提升植物景观层次,增加岸线的美学效果[13-14]。
针对碱水河湿地公园内受损林地和湿地的现状,通过界桩、界碑、围栏建设以及生态移民,减少非法进入湿地公园活动的干扰,也有利于森林和湿地的自然恢复[15]。
长白山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环境修复工程以生态修复理念为指导,以提升碱水河湿地公园湿地生境、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为目标,探索河流型湿地的生态修复的路径[14]。涉及到植物、园林、规划学等多学科,包括乡土物种的恢复、森林植被的恢复、湿地植被的恢复、河流型生态系统的修复等。最终达到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完整的河流植被带、湿地生物群落和生物栖息地的目标,最大限度地促进碱水河国家湿地公园内湿地生态系统向良性结构的演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