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里的南京四大名校

2023-11-24 02:34王伟朱丽娜
阅读(书香天地) 2023年10期
关键词:校名附属中学学堂

王伟 朱丽娜

历史学家朱偰先生曾说:“……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名城孕育名校,名校成就名城,南京教育文脉绵绵、薪火相传,奠定了近代南京“东南第一学”和现代南京的教育地位。南京现存建校历史在百年以上的中小学、幼儿园近百所,这些历史老校文脉丰茂、底蕴深厚、全国闻名。让我们走进档案里的“南京四大名校”,感受南京丰厚的教育文化底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最早可追溯到1902年。彼时,两江总督张之洞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凡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士人皆得入堂受学”,并奏请于南京北极阁前勘定地址创建三江师范学堂。四年后,附设中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校址被占用,学堂停办。1914年,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得以改设续办,1915年9月正式开课,定校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继办中学,名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1923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并入国立东南大学,其附属中学同时改名为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1928年设立中央大学区立实验学校,1929年改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实验学校(学校包含幼稚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四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简称为中大实中)。

全面抗战爆发后,1937年8月26日,中大实校被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原校址变成一片废墟。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与中大实校主任许恪士商讨后,决定举校迁往安徽屯溪,开始了抗战时期中大实校的迁移。1937年9月前后,师生们到达安徽屯溪。随着抗战战场的深入,安徽屯溪变得岌岌可危,中大实校又开始继续迁移,并于12月到达长沙岳麓山。此后,中大实校派人到貴阳考察,选址于贵阳马鞍山筑校办学。由于中央大学学生从重庆到贵阳来实习路途较远,1941年,中大实校与国立第十四中学(重庆)互换校名,直至1946年迁回南京。原国立第十四中学于1941年改称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简称中大附中),设在重庆青木关,并于1942年在沙坪坝增设中大附中分校。

1946年,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及其分校迁回南京,校址定于三牌楼,校名定为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附属中学,1949年8月改称国立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此后,其先后改称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南京师范学院附属中学、南京市鲁迅中学。1984年改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南师附中),校名沿用至今。

南师附中在中国率先开展了道尔顿制实验、“六三三”学制改革等教育实验,奠定了其在近代中国基础教育史上的地位。不少有志之士受此熏陶,成为国宝级的大师。1948年2月至1949年4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在中央大学附中,也就是如今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就读。如今在南师附中的校园里,还有袁隆平的雕像。

南师附中历史上一共培养出了57位两院院士,包括“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物理学家严济慈、高分子物理化学专家程镕时等。他们不仅专精学术,更以一颗赤诚之心报效祖国。

南京市金陵中学

1888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在南京干河沿一号(今中山路一百六十九号)创办了汇文书院,采用先进的学校制度、课程设置、办学标准、教学方法、学校管理和教育思想,推动了当时的南京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

1890年,汇文书院创办了成美馆,正式设立中学部。1892年,汇文书院分大学堂、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四级,每级学制均为四年。1910年,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为金陵大学堂,中学堂更名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金大附中)。在这个时期,刘镜澄、刘靖夫、张坊等一批中国教育家相继执掌学校管理和教学,奠定了金大附中在近代南京教育中的地位,获得“北南开、南金中”的美誉。

这一时期,金大附中陆续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被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金大首任华人校长陈裕光,著名建筑设计师吕彦直,著名农学家谢家声,著名教育史学家徐养秋,金大首任理学院院长魏学仁,早期的社会学家吴景超,担任过教育部部长的杭立武,华中工学院院长查谦,等等。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附中毕业后直接升入金大,后来凭借奖学金出国深造,并先后回到金大任教。

1937年12月,张坊校长带领金大附中部分师生西迁,在四川万县艰难创办了万县金陵中学,在成都设立驻蓉分部。侵华日军占领南京时期,德国友人约翰·拉贝曾将金大附中做为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安全区难民收容所之一。留守南京的金大附中师生们救助难民、守护校产、曲折办学,先后办起金陵补习学校、鼓楼中学、同伦中学和南京金陵中学。抗战胜利后,万县金陵中学及驻蓉分部于1946年迁回南京,与南京金陵中学合并,恢复校名为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陵大学附属中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附属中学于1951年合并,改名为南京市第十中学。1956年,南京市教育局确立南京市第十中学为南京市重点中学。1988年4月,经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南京市金陵中学,校名沿用至今。

一百多年来,学校培养了近6万名毕业生,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原名誉主席、杰出的工程物理学家吴仲华,美学大师宗白华,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吴敬琏,文史学家程千帆,建筑大师齐康,中科院院士、北大副校长田刚,2016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鲍哲南等一批科技精英与人文大师等。校友中目前获知的两院院士有26位。

南京市第一中学

“大哉古都,秀毓淮中。巍巍我校,石城之中。”南京市第一中学溯源于1907年创设的崇文学堂,校址为清代江宁府署箭道、西花园旧址。1927年,李清悚校长在崇文学堂旧址创办南京中区实验学校,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蔡元培先生题写“开校纪念”碑文。

1933年,学校改称“南京市立第一中学”,是南京市第一所公办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学校更名为南京市第一中学,是南京市教育局直属中学之一。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部分师生西迁与苏浙皖入蜀师生联合成立国立二中,1945年,学校于原址复校,推行“真教育”。

南京一中也是一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学校。抗战时期,地下党员朱启銮到南京市立一中教高中物理,在市立一中教书期间,他逐渐取得校长的信任,当了学校的训育主任。他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在校内主动结交成分好、品质优、忠实可靠的人做朋友,他把这些人团结起来,作为长期培养的对象。在他的影响及带动下,从 1946年起,市立一中开始有了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团结广大师生,与反动势力作斗争。

新中国成立后首任校长朱刚倡导“为祖国而教,为祖国而学”。接管学校不久,面临着抗美援朝和国内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争取财政经济根本好转的任务,朱刚对全校师生提出了“为祖国而教,为祖国而学,一切为了祖国”的口号,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学校的一切领域里,在全校形成了强大声势,学生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143名热血男儿走上了保家卫国的前线,500多名同学到各条战线参加建设工作,相当多的高中毕业生考进了知名的大学,红色基因深深烙印于一中人的精神气质中。朱刚和教职员工共同努力,致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一中形成了好学向上、纪律严明、尊师爱生、团结活泼的氛围,成为当时华东地区颇有影响力的重点中学。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14所江苏省重点中学之一。

南京市中华中学

1899年,南京基督教会资助英籍加拿大人马林(原名威廉姆·爱德华·麦克林)在中华路344号创办了“基督中学”。1926年学校更名为“爱群中学”,同年,基督教会又在中华路369号创办了“明育女中”。1929年,为了便于学校管理,两校决定合并,各取原校名一字,正式注册组建“育群中学”。学校设男子部(原爱群中学校址)、女子部(原明育女中校址)、小学部(原爱群中学校内)。

1937年,为了躲避战火,育群中学先后迁至江宁县湖熟镇、上海市黄浦区、江西省赣县办学。1938年,时任校长蔡汝霖率部分师生到上海,加入基督教会“华东联合中学”,留宁的师生由萧德庆主持,学校更名为“育德中学”继续办学。抗日战争胜利后,蔡汝霖率师生返宁,育群中学复校,仍设男子部、女子部、小学部。

1940年,南京市立女子中学始建,校址在中华路许家巷内。1946年,南京市立女子中学更名为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 1951年,育群中学女子部与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合并,定名为“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校址在中华路369号(原育群中学女子部内)。两校合并后,原育群中学男子部学生分流到南京市第一中学、南京市第三中学等附近学校,原育群中学男子部校址及原南京市立第一女子中学校址均为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分校,原育群中学小学部由南京市政府接管,后更名为“中华路小学”。1968年,南京市第一女子中學更名为“南京市东方红中学”,男女生兼收。1983年,学校更名为“南京市中华中学”,沿用至今。

中华中学早在1953年就被确定为江苏省首批重点中学,1980年被确定为首批办好的江苏省重点中学,200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示范高中,2004年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普通高中。

南京市中华中学校徽以圆形为基本造型,主体部分,中部为繁体字的“中华”,代表着学校的校名和悠久的校史。外围部分,数字“1899”是建校时间,文字“敬德、修业、博物、明理”是学校的校训,校徽以红色作为轮廓主色,反映了学校的又红又专的独有气质。

中华中学的师生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相连,在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引导下,优秀学子杰出校友层出不穷,在社会各界,各行各业闪闪发光,为国家建设做出杰出贡献:黎秀芳,被誉为“中国的南丁格尔”,1935届校友,中国护理事业的奠基人,护理专家、护理教育家,荣获第36届南丁格尔奖;王晓棠,1948届校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国家一级演员,2009年获得第12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魏正耀,1951届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总参第58所研究员,长期从事信息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曾获多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黄如,1987届校友,2015年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是最年轻的中科院女院士,现任东南大学校长,等等。

猜你喜欢
校名附属中学学堂
古稀之年上学堂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现代特殊教育》杂志理事会(按校名音序排名)
本刊荣获“广西高校名刊”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宿迁分校
你还好吗?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