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权利
自从有了孩子,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艰辛中透着甜蜜,相信每位家长都会积累很多育儿经验,而我的育儿经验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好“动”起来。
1
中秋节晚上,我和儿子坐在阳台上赏月。
他突然问我:“爸爸,为什么月亮有时是圆的,有时像镰刀?”
我说:“这是深奥的天文学知识,你以后通过学习会知道。”
“我现在就想知道!”他执拗地说。
于是,我起身拿来纸、笔,在纸上画了三个圆,一个代表太阳,一个代表地球,一个代表月球。
然后,我告诉他,月亮有圆缺是因为地球、月球和太阳的运动轨迹变化导致的。简单地说,月球本身不发光,但是它反射太阳光,地球人看到的月亮有圆缺(即月相)是一种空间视觉现象——月球围绕地球公转,随着月球在公转轨道上位置的变化,我们所看到的月相也会相应变化。
他听后一脸蒙。
看他疑惑的表情,我有些不好意思:“爸爸讲不清,不讲了。等你长大后学的知识多了,自然就知道了。”
“哦——”他很失落。
看他失落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这样吧,你当地球,我当月球,好不好?”他说:“好啊,然后怎么办?”
“我绕着你转,我边转边给你讲。”“好啊。”儿子高兴地站起来。
我让儿子站在阳台中间,然后我以他为圆心绕圈,边走边讲月亮的变化,并让他用手和身体模拟出月亮的不同形状。
当我说到15日时,他高兴地说:“月亮圆啦!”“对,就像今天一样。”我赞赏道。
这时,妻子端来月饼让我们吃。儿子趴在妈妈的肩膀上,得意地说起我刚给他讲的天文学知识。
我以为关于月亮的讨论就此结束,没想到几天后,儿子拿出一个形似月球车的玩具给我看。
我惊讶地问:“你做的?”
他说:“是啊,我从电视里看到了月球车,就照着做了一个,你看像不像?爸爸,咱们以后可以用它来登月。”
孩子天真的话语让我笑出了声。
我看了看他做的“月球车”,主体用快递盒子做成,铅笔做中间的桅杆,车灯是彩笔画出来的,车体上还用透明胶带粘上了一根废旧的半导体收音机天线。
虽然做得很粗糙,但有那么点意思。我正准备称赞,儿子问我:“爸爸,月球车为什么要立一根天线啊?”
我说:“天线是用来接收电磁波并发出电磁信息的。你看新闻里播放的月球画面,就是月球車用天线发给地面监测站的,这样我们地球人才知道月球是什么样的啊。”
儿子说:“天线看着不起眼,没想到作用那么大,真了不起!”
表扬完天线,他又开始表扬我:“爸爸也很了不起,什么都知道!”
我乐滋滋地摸摸儿子的头。不光孩子受表扬心里高兴,大人也一样啊!
2
儿子喜欢听故事,他的读物多是有拼音的绘本,图片多、文字少,如果讲故事只是把文字念一念,一个故事两分钟就讲完了。
为了让儿子的记忆更深刻,我想法让故事“动”起来。我每讲一个故事,就让儿子用他的海军帽、木枪、玩偶等作为道具,把故事情节演绎出来。如果故事里有多个角色,那么“坏蛋”或者其他配角就由我来扮演。
一天,听完童话《小熊春游的故事》后,儿子披上妈妈的纱巾,扮成美丽的蝴蝶,并让我一会儿扮演小山羊,一会儿扮演小白兔,一会儿又扮演小鸟……还不断提醒我,别忘了抬头看天空中飘着的朵朵白云。
他像个导演,把我指挥得团团转。我虽然有些累,不过这样表演一番后,故事情节他记得很牢固。
后来,儿子在幼儿园讲故事比赛中,把春天到来后蓝天白云的美丽,以及小动物们如何在春天里嬉戏,描述得异常生动。老师大为赞赏,给他打了最高分。
儿子受到鼓舞,更加积极地参加集体活动。在文艺演出中,他甚至为班级编排了童话故事,受到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老师问他是否参加过课外表演班,他说:“没有。不过,爸爸和我经常在家表演小故事。”
3
我常常鼓励儿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比如滚铁环、玩打仗等。
一天,我和儿子比赛滚铁环,看谁先到100米外的一个路灯那儿。儿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好胜心很强,我刚说“开始”,他推着铁环就冲了出去。
我赶紧跟上。到终点时,我一看身边没有儿子。转身一看,他正坐在地上。
我走过去问他怎么了。原来他跑得太快,没注意路上有石子。跑着跑着,路上的一个石子将他的铁环崩了起来,结果铁环偏离方向,滚出路边倒在旁边的草地上。
儿子委屈地哭了:“本来我能赢,就因为一个小石子……”
我伸手给他擦去眼泪:“男儿有泪不轻弹。咱们再比一次,好不好?”
儿子说:“要是再遇到小石子呢?”
我拍拍他的脑袋:“那你就要学会观察,懂得避让。”
儿子站起来,调整一下状态:“好的。爸爸,我准备好了!”
我们从他失败的地方起步,再次比赛。
这次儿子学聪明了,不再一味地追求速度,而是知道观察路面情况了,遇到石子、塑料袋之类的一律绕行,而我故意放慢脚步,跟在他的后面。
快到终点时,儿子不再小心翼翼,而是奋力冲刺,并以绝对优势取得了胜利。冲到终点后,他扔掉铁环推钩,高举双手:“我赢了——”
我边朝他竖起大拇指,边推着铁环,跑完最后几步。
很多家长觉得平时上班辛苦,回家后总是往沙发上一躺,一动也不想动。陪伴孩子,也限于静态地给孩子读书、讲故事。
这样陪伴孩子,不是不行,但是不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因为孩子天性好动,家长要想高质量地陪伴孩子,还是要自己“动”起来,并带动孩子也“动”起来。
【编辑: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