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广健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要基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始终将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将发展教育事业、提升教育质量、深化教育改革视为强国兴邦的必由之路。尤其在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出的新挑战、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新机遇的形势下,教育正面临着深刻变革,大学的形态愈加开放和多元,单向度思维和传统“知识教育”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如吴岩司长所说,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是一场“质量革命”,也是新旧教育模式的分水岭。
作为研究人类精神领域并通过视觉形态表达情感的美术教育,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具有特殊价值,而高等美术教育在这一“质量革命”的重大历史机遇下,势必需要以变应变,以美治学,从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发挥相应作用。
在探讨二者关系之前,先要厘清“新文科”内涵与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建设意义。“新文科”在国内教育发展格局的建构思路,是党和国家经过全面研判时代发展大势后,做出的重要调整,这是一项在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中,逐步确立的“中国模式”和“中国方案”。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要求“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018年8月,中共中央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前夕,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在此,正式出现“新文科”这一教育理念。翌年4月29日,由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科院等十余部门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明确了对“四新”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思路和重点改革举措,标志着“新文科”教育战略序幕的正式拉开。
贾广健院长在高等美术教育高质量发展论坛会议上讲话
“新文科”理念是在新的全球宏观框架下做出的转型和升级,是对传统文科在知识体系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方面的综合提升,“新文科”的“新”不是停留在表现形式上的变化,也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文科内容进行补足和改进,而是一次思想改革和教育观念的系统转变。
在新的数字时代全球化来临之际,高等美术教育肩负着以美培元、以美育德、以美化心的重要使命。2021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之际,借参观美术创作与艺术设计成果时指出:“美术、艺术、科学、技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这段话不仅指出了新文科领域中的艺术与其他学科间具有的越界、交叉与融合关系,也指明了审美教育在弘扬中国精神、滋养中国文化、凝聚中国力量、践行中国道路进程中的实际作用。
“新文科”建设与高等美术人才培养之间紧密相关。首先,“新文科”为高等美术教育在“文科专业优化调整”的框架下重新塑造角色价值,提供了广阔空间。其次,艺术门类间的相互演绎和借鉴,为“新文科”建设中的文、史、哲、经、管、法、教育和艺术学等八大学科的交织互通,提供了实现理想的可能。比如近年来那些在艺术创作中融合了计算机视觉设计、大数据分析与解读、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科技成分的优秀数字媒体艺术作品。再次,“新文科”与“美术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愿景是一致的,即通过学科兼容优化教学内容,为国家输送适应于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中国画学院是天津美术学院建立时间最久、发展历程最具吸引力、在国内外艺术领域中最具影响的教学部门。几十年来,中国画专业重视师承相授和梯队建设,逐渐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教学品质优良的师资团队,培养和造就了大批影响深远的优秀艺术人才。但是,随着时代进步,传统绘画的教学方式和“分类治学”的培养方案,已经在发展中不断遭遇瓶颈,为此,我认为若要化解难题就应从转变思维方式的角度去制定策略。
1.人文器识与综合素养。人文社会科学被称为一种“软科学”,即通过学科和专业教育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心灵、提升素养。中国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进行“新文科”改革过程中,我始终强调“人文为本”,重视人文素养的陶冶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基础教学中增加中国书画理论和艺术鉴赏类课程比重,以此陶冶学生性情,使其在一个正心、修身的环境下,具备“和而不同”的文化智慧与开阔的人文视野。
2.博雅教育与精英教育。.在中国画基础教学改革实践中,我尝试建设一种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英才培养模式。一方面以教授广博的人文知识作为教学核心和基础内容;另一方面,对具有特殊潜质的优秀艺术人才因材施教,给予学校责任上的支持、保护和条件。通过确立多样化教育质量观,使学术评价标准不再趋向统一,而是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具有文化自信、高尚趣味、美学素养的精英艺术人才。为“双一流”建设中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加强优势学科(专业)发展提供有效助力。
3.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适应科技革命和时代要求,以“跨越式、高起点、现代化、融媒体”为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国画专业发展建设。一方面,由传统“一对多”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学习方式,以教学内容转化为素质能力为目标,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化培养,增强其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兴趣,进而创建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实现“新文科”建设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探索“新文科”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中国画学院打造数字媒体研究平台,在创新中突破“瓶颈”,为中国画专业在教学手段、教育形式、创作途径和展示效果等方面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进行跨专业课题研究,实现不同学科与专业间的交叉互补,探索传统艺术与科技方式的深度融合。
第四次工业革命在重塑全球创新版图和经济结构的同时,带给人类社会以巨大影响。信息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化趋势,“新文科”建设强调在既有“文科”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为其赋予新的延续空间和拓展范围。随着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培育彰显中华文明独特基因和鲜明民族特色,具有强大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的新文化,已经成为面对未来的鲜明主题和发展导向。
作为社会文化桥头堡的美术学院,可以被视作一个城市和地区的文化缩影,它的意义不仅限于人类文明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见证者,更由于艺术的跨越性和交融性,使其超越了一所学校的含义,成为所在城市的文化标志。
天津美术学院是一所具有悠久人文传统的大学,其前身为创建于1906年的北洋女师范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高等学府之一,它诞生于中国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教育思潮下,从创始之初直至今天,这所学校始终保留着民族化教育与国际性视野相融合的特点。立足当下,如何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乘势而上,有所作为,是时代交给我们的紧迫课题。
首先,围绕“新文科”建设路径下的人才培养使命,断增强学科体系与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匹配度。适应城市发展定位,强化战略思维和担当意识,培养时代需要的“金专”人才。
当前是天津构建新型发展格局的关键时期。面对机遇和挑战,亟需一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和600年天津文化精髓,在实践创造中进行艺术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为此,天津美术学院将继续发挥艺术学科的专业优势,通过教学改革激活创新之源,为全力打造天津“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提升城市能级,增强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同体中的作用,贡献艺术的力量。
第二,推进“枣核形”学科布局和“四梁八柱,一基一顶”学科体系建设。
“枣核形”学科布局即中间为设计学学科,两端分别为美术学、艺术学理论学科和具有探索性的新媒体艺术以及艺术与科学高度融合的学科。这种布局规划首先强调了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美术学学科的优势,其次拓宽设计学体量,促进新的学科发展,使其更加适应社会发展与服务民生。“四梁八柱,一基一顶”的学科体系构建,即强调“四梁八柱”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架构,是各学科专业之间相互融合的一个整体,是整体稳定平衡发展的理念。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支撑,在现有三个一级学科的基础上,努力再建设一个新的一级学科,形成“四梁八柱”的学科建设格局。“一基”是指强化本科教育和基础教学的地位,以本为本。“一顶”即能够代表学校学科特色的优势特色学科。
这一学科体系建设构想,在于促进专业优化和提升办学质量,一方面重视传统学科发展,在传承中进行创新,在创新中反哺传统。另一方面,借助“新文科”建设的发展机遇,助推不同学科和专业发挥各自优势,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始终贯彻中国思维、中国眼光、中国元素和中国方式,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提升创新能力为导向,注重内涵发展和多元体系建设,使高等美术教育发挥其最大社会价值,承担教育强国之应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