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莲莲
本文从现实生活和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实证调研,探讨和分析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以及学校就业指导教育现状。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大学生返乡创业意愿有待加强,针对乡村振兴战略学校就业指导教育有待强化政策宣传,学生对于政策的认知度有待提升。本文客观分析了从观念引导、创业意识体系构建、创业技能技术提升、市场潜力挖掘等方面转变学校教育服务模式,从单一的重理论教育转向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的意义。从而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提供一个新的思考方向,并为培养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者提供有效参考,进而形成具有社会意义且可复制的推广模式。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推进,我国农村创新创业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一经提出就受到万众瞩目,而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机遇。20 世纪90 年代末,我国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进入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阶段,从2012 年的30.0%增长至2021 年的57.8%。然而,2022 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 万,创历史新高,却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困境。截至2022 年4 月17 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仅为23.61%。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国家和地方政府不断出台新的就业政策,以更好地引导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有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持。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成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缓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
本文以360 名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研对象,通过线上问卷调研探讨目前在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同时通过问卷调研学校就业教育所需服务需求与供给现状,助推大学生返乡创业,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贡献力量。参与此次调研的360 名受访者中,以在校本科生为主,男女受访比例分别为36.39%、63.61%,且以二年级、三年级学生为主(占比分别为35.28%、38.33%),专业分布主要为医学类(43.33%)、经管类(23.33%)、理工类(16.11%)。
本文调查了360 位受访者毕业后的打算,过半的受访者倾向于直接就业,受访者总体创业兴趣不高。大多数受访者在毕业后选择就业(63.61%)和继续深造(27.78%),仅有3.06%的受访者选择创业。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的较少,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变得更多,但大学生就业压力仍然很大。积极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成为高校促进就业的重要方式,为提升毕业生创新创业意愿,创业所需的主要要素必不可少,例如资金、场地、社会保障等。
与此同时,调研结果显示受访者毕业后返乡创业的意愿并不强烈。在受访者中十分愿意返乡创业和返乡创业意愿强烈的比例分别为3.06%、12.78%,返乡创业意愿一般的占比为66.11%,有18.06%的返乡意愿不强烈或十分不强烈。总的来说,多数受访者返乡创业意愿一般,甚至有一部分受访者不愿意返乡创业,这对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个重大考验,是乡村振兴发展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在政策、资源上为创业者提供帮助,支持鼓励愿意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积极引导、加强大学生的返乡创业意愿。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政策保障与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有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作保障。
学校就业指导课程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直接影响。调查显示,现有课程能够满足60.28%受调者的个人需求,但仍有39.72%的受调者表示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课程设置有待优化。课程设置包括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教学手段、目标、内容的安排,以及如何平衡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此外,还需建立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创新创业见习基地和组织管理机构,例如组织创新创业竞赛、创新创业中心、社团组织,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项目,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习平台和相关的音像资料、图书、教学仪器、教学设施以及数字化资源,从而激活校园学习氛围。
学校的就业指导对学生的返乡创业起到重要作用。学校的政策和制度支持是指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学习所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人才培养机制、管理制度以及保障制度。调查显示,当问到“返乡创业您期望学校提供的最主要支持”时,其中建立科学的创业课程体系的答题人数达到11.6%;针对有返乡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培训教学内容的,答题人数占比高达28.56%,由此可见大学生急需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农村创业知识与意识需普及与提升占比为19.00%;积极搭建农村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与政府、企业等加强资源、信息共享的答题人数达到22.59%。目前,国家也制定出了各种措施来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并为大学生到农村创业提供了各种优惠政策。这既解决了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又带动了农民的致富,缩小了城乡差距,推动了乡村建设。
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使我国高校数量不断增多,加之我国较为突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学校就业指导教育能否得到学生的认可很重要。当问到“对学校就业指导教育是否满意”时,有9.17%的学生十分满意,35.56%的学生满意,46.67%的学生基本满意,6.94%的学生不满意,1.67%的学生十分不满意。学校就业指导教育让大学生在学校中,知道社会就业的实际情况,让他们了解现实的社会压力,不能一味地只知道读书而不了解社会情况。就业与创业指导,给予大学生一种了解社会现状的方式,为其就业指明方向,毕业后是创业还是打工,为后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一是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应该意识到不同行业、领域和方式的就业都是值得尊重的选择,树立职业平等的观念。在就业选择上,学生应该兼顾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的意愿,以多元化的就业为导向。二是要做好充足的就业准备。大学生就业准备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储备与专业技能储备上,在校期间要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同时要提升办公软件的应用技能,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三是在求学期间应尽快明确就业意向。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指导资源,寻求专业教师的帮助,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就业预期,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并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为自己量身打造一个专属职业规划并付诸实践。
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观因人而异,就业意向也具有差异化,因此,学校在提供就业指导服务时不能千篇一律,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服务、开展具有差异化的分类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可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每个学年的计划中,并对不同年级、专业和就业意向的学生提供不同侧重点的指导,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认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应该帮助大学生在校期间有意识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并建立就业行为和职业价值类型测评管理机制,以实时跟踪监测学生的就业意向,确保他们在校期间接受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训练指导。此外,在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就业通用技能的提升,以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优秀的专业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大学生阶段性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意识,并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创业意识体系。一方面,选择有创业经验、创业热情、知识丰富的教师建立优秀的创业师资队伍,并且设立奖励机制吸引鼓励更多的青年教师加入创业教育的教师队伍中来。另一方面,可以培养一批与学生密切接触的创业服务骨干,如学校创业部门相关人员、辅导员等,建立就业帮扶导师制,这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理解创新创业的意义、提升创新创业的意识,还能增强创业技能的学习和锻炼。
设置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要多方位、深层次地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学。首先要引入创业意识类课程、创业素养类课程、创业理论类课程和创业实操类课程,以便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理论基础,增加创业实践经验。然后根据学生创业方向的不同(技术项目、文创项目或是农业项目等)、学生生长环境的不同(城市大学生或农村大学生)等,采取不同侧重点的创业指导和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针,做到因材施教,挖掘出不同学生的创业潜力。
提供创业实践基地是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最直接且最有用的方式。一方面,学校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特别是针对农业创业类项目,可以提供模拟场所,以解决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资金不足和场地缺乏等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校企合作,举办创业经验分享讲座,提供更多的资源平台,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推动创业热潮。建立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不仅是为了提供创业场地,更是为学生提供专业的知识指导,增加学生的创业知识,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综上,现有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存在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重要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偏重理论而导致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望而却步,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急需转变就业创业教育服务模式。转变就业创业教育服务模式可以从学生就业认知体系构建、强化就业指导服务的个性化、优化师资结构以提升就业指导专业性、创业技能技术提升、市场潜力挖掘等方面进行转变,从单一的重理论教育转向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