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培灵 牛 苹 孙雨亭
糖尿病患者处在疾病不同阶段所存在的问题是不同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知识缺乏、健康意识欠缺等现象,且伴有焦虑、对疾病预后的担忧及情绪低落等负面情绪,使患者治疗效果严重偏离目标;生活方式的改变使患者不愿接受正规的治疗,遵医行为差[1]。糖尿病教育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贯穿于患者住院治疗甚至生命全过程。尤其在糖尿病初期,健康教育尤为重要,可缓解患者负面情绪,以积极乐观态度面对疾病,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潘娟等[2]研究证明有效的健教方法能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学习兴趣,增加患者知识的全面性及掌握深度,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照顾的积极性,让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目前,国内外糖尿病健康教育模式较多,而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模式是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3],该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及照顾者动态变化需求,分阶段地对其提供持续性护理干预。本研究证实分时机教育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应用是非常有效的,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9年5月-9月到本院住院的8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患者分为时机组和常规组,其中常规组40例,时机组40例。入组条件:首次诊断或首次住院治疗,符合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4];意识清晰,能够完成问卷调查;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年龄18~75岁。两组患者入组时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入组时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常规组患者入院后给予糖尿病常规护理教育,出院时予家庭照顾知识指导,告知患者复诊时间、地点和电话回访等。
1.2.2 时机组 给予时机理论为框架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适时持续性护理模式,方法如下:
1.2.2.1 组织成立时机干预小组 时机干预小组成员包括内分泌科副主任护师1名、糖尿病专科护士2名、主管护师4名和内分泌科主治医生1名。所有小组人员均接受时机理论知识、糖尿病教育知识培训,团队小组讨论并构建干预方案,并定期就项目开展情况进行分析调整。
1.2.2.2 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根据时机理论的5个阶段,针对每个患者及家属在疾病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健康教育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①第一阶段:诊断期(明确诊断开始至住院第3天),干预内容如下:与患者动机性访谈,全程精准把握患者的心理思想活动及生活方式,评估患者的饮食、运动、药物及胰岛素注射等知识缺乏程度;集体讲座: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同伴教育,让患者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缓解初诊时的恐惧心理。②第二阶段:稳定期(住院第4~7天),该阶段患者已经接受现实,愿意配合医生和护士的治疗。评估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给予健康教育指导;采用动机性访谈,肯定患者的进步,同时通过与患者及其家人交谈过程中评估教育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③第三阶段:出院准备期(住院第8天至出院),采用授权教育,巩固患者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会患者每日记录自己检测的血糖、行为改变和心得。④第四阶段:调整期(出院后的1个月),该阶段主要进一步帮助患者调整目标、制定计划、巩固治疗、情感支持,培养规律生活。在患者出院后第1、2、4周回访并开展指导教育。⑤第五阶段:适应期(出院后第2~3个月),每月电话回访一次,主要帮助患者保持已建立的生活方式。
1.3 研究工具 采用自制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①Toobert行为量表:是Toobert DJ于2000年编制用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量表[5]。②辅助检查:血糖、糖化血红蛋白。
1.4 资料收集方法 研究小组在患者入院时取得患者配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收集患者化验室检查中的必要指标。在患者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时分别填写问卷,问卷发放80份,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血糖相关数据比较 干预3个月时,时机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患者BMI值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血糖相关数据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血糖相关数据比较(±s)
组别n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BMI(kg/m2)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常规组407.40±1.177.54±1.3210.27±1.309.74±1.477.16±0.517.03±0.6923.87±2.3624.35±2.48时机组407.69±1.256.91±0.8310.68±1.578.78±1.716.97±0.856.61±0.8523.41±2.8122.45±1.86 t 1.082.561.282.711.202.950.793.87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2.2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 干预3个月时,时机组患者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用药行为的维度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行为无明显改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3个月时自我管理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s,分)
组别n饮食行为运动行为血糖监测足部护理用药行为吸烟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常规组4017.90±2.1826.87±3.075.93±1.3010.28±1.246.52±1.478.57±1.4117.05±2.8528.58±2.113.58±0.6811.70±1.380.42±0.500.30±0.46时机组4019.10±3.5128.97±1.536.15±1.0811.95±0.887.10±1.3711.17±1.3018.02±2.2230.90±1.893.35±0.8613.23±0.990.52±0.500.40±0.49 t1.843.880.976.991.818.511.715.180.895.650.880.75 P>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0.05
3.1 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教育中的必要性 时机理论强调患者在不同阶段的动态需求进行动态指导,可适时改变患者不良行为,也可评价行为改变后的结果。本研究成立专业的干预小组,由不同层次、不同资质的医护人员组成,分工合作,统一培训;专业的教育团队不仅节省人力资源,而且能构建更和谐的医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根据时机理论将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的护理过程分为5个阶段:诊断期为患者提供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缓解患者及照顾者焦虑情绪;稳定期提供个体化的饮食、活动、口服药物及胰岛素使用、实验室监测项目及疾病护理等相关知识,逐步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出院准备期,巩固患者已掌握的知识,学习记录家庭日记,会分析问题;调整期和适应期鼓励患者回归正常的生活状态,构建健康家庭生活。梁莉莉等[6]报道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满足患者及照顾者获取需求,与本研究结果相符。
3.2 以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3.2.1 有效改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 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要建立饮食有节、起居有律的生活习惯是非常困难,需要长期、反复的教育指导及监督。血糖相关指标的控制与维持,是建立在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基础上[7]。本研究结果显示,时机组患者FBG、2 h PBG、HbA1c、BMI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基于时机理论的护理模式是从住院诊断开始延续到出院后,教育对象不仅以患者为中心,还扩展至家庭,将教育与监督结合,直至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时机理论模式强调教育的阶段性,在不同的阶段采用适当的教育模式,对患者及其家属按需提供个体化的护理服务,让患者对饮食、运动等其他治疗手段与用药治疗同等重视,促进患者血糖趋于正常。王文翠等[8]研究证明,分阶段的健康教育模式能有效的改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减少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治疗依从性。
3.2.2 明显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基于时机理论为框架的不同阶段不同需求的适时持续性护理模式的时机组患者在饮食、运动、血糖监测、足部护理及用药行为方面明显优于常规组,吸烟维度无差异,考虑为干预时间较短,患者未能完全戒烟。时机组患者整体自我管理能力明显优于常规组,其原因为时机理论护理方法集中了多种教育模式的优点,避免了目前健康教育方式中的单向性[9]、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等不足,可发挥更好的临床教育效果。通过动机性访谈与患者形成和谐、有效的互动桥梁,较快掌握患者的认知程度和改变不健康行为的原因,增强行为约束意识。授权教育给予患者更多健康管理的自主性,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积极改变自我,使其掌握自我照顾的技巧。学习记录家庭日记,患者家人能够进行健康行为习惯监督和反馈效果,构建健康的家庭生活方式,促使患者保持饮食有节、生活有律。
综上所述,基于时机理论为框架的持续性护理干预模式具有灵活性、个体化、全程性等优点。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整个治疗及护理过程提供分阶段、有计划、连续的护理指导和心理支持,能有效地改善患者血糖指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让患者充分享受优质生活,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