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 铮
(怀集县甘洒镇农林水综合服务站,广东 肇庆 526433)
油茶是山茶科山茶属的常绿阔叶树种,是我国南方主要的木本油料特有经济树种。我国油茶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中亚热地区和部分热带及北亚热带地区,大面积栽培的有20多种。油茶全身是宝,用途广泛,经济价值高,主产茶油富有营养和健康价值,广受青睐,发展油茶产业是增加优质粮油供给,维护国家粮油安全,改善环境,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1]。然而我国目前近7 000万亩的油茶林中,低产林超过4 000万亩,超过57%。因此,要对低产油茶林进行改造,以更好地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壮大。
对油茶低产林进行改造,需要了解导致油茶林低产的原因。从目前肇庆市油茶林种植生产的实际情况来来看,截止到2021年末,肇庆市油茶栽培面积共计8.97万亩,其中高产林3.3万亩,主要分布在广宁县;中产林1.29万亩,大多分布在高要区、广宁县和德庆县;低产林4.38万亩,大多分布在广宁县、封开县、怀集县、四会市。在低产林中,主要包括老化型低产和荒芜型来大类别,约占到全部低产林的90%。
由于种植年限的不断增长,不少油茶树龄日益老化,过去油茶林主要是通过实生苗模式进行繁殖,容易导致油茶的品系混杂,良莠不齐,低产林较多[2]。另外,早些年种植的油茶林,在种植疏密程度方面,控制不够合理,而且随着油茶树的生长,有些地方油茶林密度过大,而有的地方,由于茶树枯死,油茶林密度十分稀疏,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油茶的产量。
荒芜型低产,主要是疏于管理导致。如新造幼林放任不管,许多油茶树不结果。很多种植户还存在较为严重的“人种天养”全靠天的意识,长期没垦复、没施肥,许多油茶林密不透风,树冠下的枝条都干枯了,这就会导致油茶产量偏低。
根据成林老化油茶林生长势、结实率、疏密度等情况,结合肇庆地区的气候、土壤、品种等因素,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优化改造方法。通过几年来油茶林改造项目实施和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成林老化油茶复壮改造技术,具体如下。
对密度过大的成林油茶,疏伐强度以单株树冠不重叠为宜,对立地条件较好的林分,应适当多疏伐,可保持单株树冠间0.5~1m的空隙,以利充分采光。通常情况下按照每亩保留80株左右的标准进行间伐。同时还要要伐除油茶上层及周边非目的树种,调整林分密度、改造林相,创建纯林。对于处于衰退期的老树,剪枝的目的是让老树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应将那些老枝枯枝摘除,把病虫枝处理掉,留健康茁壮的枝条,促使其重新发芽,开枝散叶,老树变新树,新树再长成壮树,从而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3]。对于正值壮年,生长茂盛的大树,我们的修剪目的是使其多发新梢,尽量多开枝散叶,需要将上部部分结果枝剪除,同时通过剪枝将上部密度减小,使中下部也能充分生长。在实际疏伐时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去掉少结果或不结果的不良品种树,可以在每年9月调查挂果情况并做好记号,连续2年;二是伐除油茶林下受压的小树,发现不合理的树体结构要进行修正,同时及时移除疏伐物,以免发生火灾。
通过对油茶林地中稀疏的地方补植大苗,能够有效提升油茶林的产量。油茶林中的林窗或空地面积超过3 m×3 m的林间空地,都应该补植大苗,根据肇庆地区的气候情况,补植时间方面,基本上可全年进行,最佳的补植时间是在3月或者11月前后20 d左右[4]。补植过程中,要做好布点挖穴。按照林中空地位置、大小合理布点放样。穴的大小依据苗木土球大小,一般情况穴比土球大三分之一左右,树穴的标准不低于70 cm×70 cm×60 cm。对补植的大苗,要进行根系处理,首先修剪苗木的根系,剪断根部先端的0.5~1 cm,如果根系出现了劈裂,将劈裂部分全部剪去,以有利于根系伤口愈合和发根,其次采用喷根法,将1 gABT3号生根粉、100~150 g 70-75%的酒精、10~13 kg水进行充分搅拌,然后使用喷雾机均匀的将土球外根系喷湿,根系处理后直接用草绳把土球包扎成网状。在补植后需要及时浇水。为了减少浇水次数,也可在浇水后将土填平,然后覆上地膜(1 m2),随后在地膜上覆土30 cm左右,使树盘周围呈馒头形。
对立地条件较好,但林龄较大、产量极低,且通过抚育改造措施难以有效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林分实施更新改造[5]。根据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有利于油茶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和机械作业入手,做好造林地选择、整地方式、株行距设置、品种选用与配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水保设施等工作,为高质量造林绘好蓝图。
2.3.1 预栽更新
结合林相改造,针对稀、老、残林中的劣种,可选用肇庆地区主推品种的3到5年生大苗进行替换,逐步达到林分良种化[6]。在具体实践中加强油茶良种适应性、抗逆性、丰产性观察,不断汰劣存优。
2.3.2 品种配置
油茶为异花授粉植物,一般采用多品种(系)混栽,避免单个无性系成块或成片造林,可采用行状配置、带状配置和小块状配置3种配置方法。主栽品种与配置品种的成熟期应基本一致,总数控制在2~4个,主栽品种和配置品种比例宜为3∶1~4∶1。
2.3.3 壮苗
大苗壮苗造林是重要措施之一,要求用2年生以上优质嫁接苗造林,苗高≥35 cm,地径≥0.35 cm,分枝合理。优先推荐容器苗,所育苗木要求根团完整,侧根须根发达并与基质紧密结合,生长健壮,无检疫病虫害。
2.3.4 中耕除草
每年春末夏初(6月底前)和秋季(9月以后)各除草1次。栽植当年不翻动根际土壤,只劈除覆盖住苗木的过高杂草,第3年林地深挖1次,第4、5年秋季中耕除草1次,此后维持三年一深挖(25 cm),一年一浅锄(10 cm)。
2.3.5 有害生物防治
综合运用营林措施以及物理、生物防控措施防治有害生物,可在路沟塘岸种植一些小浆果类树种吸引鸟类,进行生态防虫。对于因有害生物危害造成减产、低产的油茶林,必须因病因害施治。
2.3.6 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实际需要,同步建设必要的作业道、蓄水池、机井、泵房等配套基础设施,条件容许可考虑建设水肥一体化设施。蓄水设备按照每100亩不低于1个(容量50 m3以上)的标准进行配置,机井按照出水量和浇灌面积适量配置。
根据油茶造林时选地不当或造林后管理不到位两种情况,项目结合油茶林龄、长势、立地条件等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除草除杂、施肥、垦复、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常规措施中几个关键措施进行强化抚育,同时还应采取改土、营造防护林等方法进行油茶生长环境改造,通过连续几年观察和比较,总结出一套油茶低产林常规改造技术要点。
要做好复垦,每两年垦复1次,在冬季或早春进行,垦复深度20~30 cm。垦复方式有全垦、带垦和块状垦复。对低产油茶林改造过程中要注重合理施肥[7]。结合垦复对保留、补植和截干的油茶树施入有机肥,鼓励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墒情适时浇水,7~8月正值油茶果实膨大和油脂转化期,民间有“七月干果、八月干油”(农历)的说法,要重点做好水分保障。施肥的原则是薄肥勤施,一年应施肥2~4次。第一次施肥是在早春每株施100~300 g速效肥,第二次施肥是在生长季节进行根外追施0.5%~1%的尿素与0.1%~0.3%的磷酸二氢钾,第三次施肥是在冬季每株施农家肥10~15 kg。
根据造林地的坡度平缓,土壤肥力等实际情况,从实际出发,科学栽植。一般种植密度60~100株左右,适宜的行距为2.5~3.0 m,株距为2.0~3.0 m。改造荒芜型的油茶林,还要做好固土保水工作。要加强水土保持措施,在油茶树干下部建设半月形围土坝,坝高高出树干基部15 cm以上。
油茶低产林地密度过大、其他植物争抢养分、病虫害等都能影响油茶生长,造成油茶林减产。整枝剪枝能够改造油茶低产林,许多油茶树上部生长过于茂盛,枝繁叶茂,挡住了中下部的阳光,使中下部无法抽枝发芽,开花结果,从而造成内部中空,产量低下[8]。所以,就需要通过剪枝来调节油茶树上中下各部枝叶的疏密比例,使各部分都能得到合理生长,打破只有上部结果的局限,使油茶树达到立体结果,从而提高产量的目的。对于长成不久的小树,则将生长异常的病枝弱枝剪掉即可[9]。总之,在剪枝之前,要先观察清楚油茶树的长势,再根据生长情况酌情修剪枝条,切忌盲目修剪枝条。
待果实充分成熟后才能采收,一般是果皮由青转黄褐,开裂的茶果占有5%左右时,可进行采收。早采会显著降低出油率,因此,必须区分品种适时采摘。采摘后的茶果应妥善处理,提倡鲜果脱壳、及时烘干,防止发热霉烂或出芽。
对荒芜型油茶低产林(林龄7年生,每亩110株)实施了一系列除草松土、合理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改良土壤和营建防护林等强化抚育改造关键技术,进行林间调查和测定,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强化抚育调查
荒芜型油茶低产林内强化抚育和未强化抚育处理间油茶冠幅差异均不显著(P>0.05),两处理间树高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两处理间地径、亩产量差异均极显著(P<0.01)。强化抚育处理油茶树高、冠幅、地径、每亩产量相较于未强化抚育处理的分别增长13.16%、16.79%、26.79%和158.72%。综上结果表明,荒芜型油茶低产林实施抚育管理技术和生境改造技术后,恢复了树势、提高了油茶通风透光性、改善了土壤肥力,通过对比发现,改造后的油茶林树势旺、亩产增加[10]。
油茶低产林改造关键技术不仅充分利用林地,优化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增加单位面积产量,从而提高经济效益,还可以提高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保证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于具有改造提升价值的低产油茶林,应根据其低产原因类型,采取有针对性的改造技术,提升油茶林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