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薇
虽说举例论证是中学生最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但真正能有板有眼地展开举例论证的学生并不多,其最大的短板是见“例”不见“理”,更不见“证”。下面以一道大市的模考题为例,简述强化例证说理性的三种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学而有思,行稳致远
江苏省阜宁中学凌飞文学社 李舜尧
身处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青年应当保持定力,学而有思。只有这样,才能求得真学问,增长真才干。
学而有思,才能消化吸收。如何才能将学到的东西变成自身成长的养分呢?——经过自己的思考,思考的过程就是将所学不断加以内化的过程。毛泽东主席在读“二十四史”时,“留心兴亡之际”,将自己“以史为鉴”的思考一一批注在史书上,并将其化为中国共产党人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律的治国理政智慧:“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经过百年奋斗,我们党又在“学史明理”的深刻思索中,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利器,大胆地“刀刃向内”,对自身“刮骨疗伤”。
学而有思,才能灵活运用。学以致用是为学之道,但它必须有“思”的加持,只有这样,才能活学活用,无往不胜。《乌鸦喝水》是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然而,有一只乌鸦却渴死在了半瓶水旁。原来,这半瓶水是在沙漠里,而这只乌鸦只知道学习祖先用填石子来抬高水位喝水的老办法。因沙漠里找不到石子,这只乌鸦便只能渴死在这半瓶水旁。这只乌鸦最大的悲剧在于“只学不思”。它只要“思”,就能明白“填石子”只是手段,“抬高水位”才是目的,从而找到“拨开瓶底一侧的沙子使瓶子倾斜,让水位到达瓶口”的新办法。
学而有思,才能转化发展。齐白石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学”而不“似”,就必须经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发动机就是“思”。2022年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很美很中国!这个惊艳世人的创意是从哪里來的?它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来的。它又是如何被创造性转化的?将农耕文化的农时节令转化为奥运文化的倒计时,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为什么能实现这一创造性转化?这是整个团队冥思苦想的结晶。“我们差不多将两年的时间都用在了创意上,讨论各种各样的东西。”总导演张艺谋如是说。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只有学而有思,才能守正创新,从而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上行稳致远。
【方法一】以“剪”除冗,看清事理
议论文中的举例旨在说“理”,而非说“事”,因此,要以中心论点及其分论点为剪来打理例子。直击观点、紧扣见解者,留之;若即若离、旁逸斜出者,去之。要通过“剪”来拎出说理因子,显化事物发展的逻辑链条,让人看清“事”背后的“理”。 二流的作家讲述故事,一流的作家讲述命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对于第一个分论点——“学而有思,才能消化吸收”,文章第二段以领袖读史为例,“剪”出了三个说理因子:一是“学”——读“二十四史”,“留心兴亡之际”;二是“思”——“以史为鉴”,批注史书;三是“消化吸收”——化为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智慧。而中国共产党人读史之例的三个说理因子同样洗练:一是“学”——学史,二是“思”——明理,三是“消化吸收”——找到“自我革命”这一利器。这些说理因子串联起来的事理逻辑链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方法二】以“评”生发,说清事理
“理”是蕴藏在人、事、景、物之中的,为此,需要通过“评”来加以生发,从而将事理一条一条地摆出来。举例论证的真功夫就体现在这个“评”字上,有“述”无“评”,只是讲述;“述”“评”结合,方为论述。什么叫铁齿铜牙?就是能把话说在点子上,抓得住理,摆得出理,说得清理,让人心服口服。
对于第二个分论点——“学而有思,才能灵活运用”,文章第三段以新的一只乌鸦喝水为例,作者以“评”生发出了四条事理:第一条是“它学的是老办法(填石子)”,第二条是“它面对的是新问题(在沙漠里如何抬高半瓶水的水位)”,第三条是“它的悲剧在于‘只学不思,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第四条是“它的出路是‘学而有思,用新办法(拨沙倾瓶)来解决新问题”。其“评”老到,将寓言故事中蕴含的事理一一生发出来,抽丝剥茧,说清道明。
【方法三】以“问”驱动,想清事理
如何解决举例论证时不会评理的问题?一个最容易上手的办法就是“发问”。学生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就要先把问题抛出来,以“问”驱动,倒逼自己将“事”中蕴含的“理”想清楚、搞明白。“发问”维度有三:一问“是什么”,界定事物内涵;二问“为什么”,探明内在动因;三问“怎么办”,研制解决方案。
对于第三个分论点——“学而有思,才能转化发展”,文章第四段以北京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为例,连发“三问”,倒逼自己想清悟透其惊艳之谜。第一问:围绕灵感来源发问,扣住一个“学”字,智慧溯源,文化寻根。第二问:围绕转化方式发问,扣住一个“创(新)”字,将“推”的什么“陈”、“出”的什么“新”一一厘清。第三问:围绕催生动能发问,扣住一个“思”字,用“冥思苦想”一词突出思索历程之艰、探索程度之深。其发问点直指事理要害,逼人思清辨明。
议论文的魅力在于理趣。相信以上三法一定可以帮助你强化例证的说理性,让文章理直而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