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前中共设立了哪些外事机构

2023-11-23 09:49
读报参考 2023年33期
关键词:南方局外事延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共在开展武装斗争及夺取国家政权的过程中,也进行过大量的对外活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共先后建立和参与建立的外事机构,为中共讲好“延安故事”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新中国的外交队伍培养了大量人才。

南方局及其外事组和南京局外事工作委员会

随着全面抗战的开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促成了中共外事机构的建立。最初的中共外事机构是中共中央南方局(简称南方局)及其外事组。

南方局的前身中共中央长江局(简称长江局),成立于1937年12月,作为中共中央设立在国统区的代表机关,从性质上来讲代表中央负责领导整个国统区内党的工作,负责与国民党的联系和谈判。1938年10月,长江局被撤销。1939年1月,在长江局基础上,南方局在重庆正式成立,以周恩来为书记。

南方局的工作主要包括统战工作、军事工作、青年工作、妇女工作、地下党工作、对外宣传工作以及外事工作。南方局成立之初,主要是通过与国民党内开明人士的联系广泛扩大国际影响,以统战工作带动外事工作;以合法身份建立据点;帮助国际友人前往延安,让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以《新华日报》为武器开展对外宣传。

全面抗战爆发后不久,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从此,重庆成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主要窗口。为适应形势的需要,1939年4月,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南方局成立了对外宣传小组,开展党的对外宣传和外事活动。组长是王炳南,副组长是陈家康。1940年12月,南方局对外宣传小组改称南方局外事组,组长王炳南,副组长陈家康。

南方局外事组成立后,对外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与各国大使馆联系,包括美、英、法、澳、加拿大、苏联、捷克等使馆。南方局争取美、英等国了解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抗战建国的主张及中共军队的抗日表现,使之重视中共抗日力量,从而影响美、英等国政府的对华政策,通过他们牵制国民党的反共分裂活动,以便共同抗日。同时,联系接触美国驻华新闻处和各国记者。当时,费正清主持美驻华新闻处工作,外事组通过他派了一些人去美驻华新闻处工作。周恩来经常会见外国记者,向他们谈形势、政策,由龚澎协助做外国记者的工作。

在重庆期间,中共南方局与大部分驻华记者和国际友人都保持了友好交往,如外国记者斯诺、斯特朗、史沫特莱、爱泼斯坦、福尔曼和白修德等。1944年5月17日,在外事组的积极工作下,由美联社、美国时代杂志社、合众社、路透社、塔斯社等外国新闻机构驻重庆记者发起组成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一行21人,由重庆出发,乘飞机到达西安,5月31日进入陕甘宁边区。同年7月和8月,美軍观察组一行18人在包瑞德上校率领下,分两批到达延安。

抗战胜利后,周恩来、董必武率中共代表团、南方局迁到南京。1946年5月,南方局改称中共中央南京局(简称南京局),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南京办事处,周恩来负总责。南京局设外事工作委员会,周恩来为书记,廖承志、王炳南为副书记,王炳南兼任秘书长。1947年3月,根据中央决定,南京局的工作结束。

延安交际处

延安交际处,全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交际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外交部下设的交际处,处长由西北办事处秘书长伍修权兼任。不久,交际处改为招待科。招待科主要负责外来宾客的生活接待。

延安交际处担负着对外宣传、接待使团、联络统战、编译外电等具体工作。抗战时期,延安交际处制订并实施了“来则欢迎,去则欢送,再来再欢迎”的工作原则,承担了我党大量的外事接待工作和统一战线工作。

当时从国统区进入延安接触的第一站就是交际处,无论中共自己的同志,还是中共的朋友包括许多爱国民主人士、来访的国民党将领、国际友人等,都由交际处负责接待。

延安交际处大量的外事活动可以概括为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及其革命和建设的业绩。进入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外国来访者,大都撰写了考察报道。斯诺的一系列报道,尤其是《红星照耀中国》曾被翻译成20多种文字出版,轰动全球。其后,詹姆斯·贝特兰在1939年出版了《华北前线》一书。卡尔逊和贝尔登也相继撰写了《中国的双星》《中国震撼世界》等书。卡尔逊还将他的考察写成秘密报告递送美国总统罗斯福。1947年,爱泼斯坦出版了《中国未完成的革命》。

1947年3月,国民党胡宗南军进犯延安,交际处的最后一批客人和工作人员撤离延安。1948年4月延安收复后,交际处迁回延安;1949年6月后,改为陕北行政公署招待所。

中央军委外事组

1944年7月和8月,美军观察组来到延安。为搞好这次的接待和联络工作,中央决定由中央军委参谋长兼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负责接待,中央军委秘书长杨尚昆协助。中央专门设立中央军委外事组,组长由杨尚昆兼任。中央军委外事组下设四个科,即研究科、联络科、翻译科和行政科。

美军派观察组常驻延安,意味着美国政府事实上给予中共以某种官方的承认。从1944年7月22日美军观察组第一批人员飞抵延安,到1947年4月结束访问,其间开展长达近3年的考察活动。中共成立中央军委外事组在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同时,也努力改善同美国的关系。

1944年8月初,中共和美军观察组进入实质性会谈。美方提出了一个他们所需的各种情报的清单。为此,叶剑英向各根据地下达了详尽指示。毛泽东还起草电报给太行、山东、华中三个地区的负责人,请他们选择适当地点开辟飞机着陆场。中央还致电山东军区和新四军军部,希望他们尽快搜集日本海军在青岛、烟台、连云港的情报,以便向盟军提供。

在美军观察组驻延安期间,毛泽东同观察组成员多次会谈,其中,同其主要成员谢伟思进行了50多次谈话。在延安,观察组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军民团结的新世界,对中共给予了极高评价,认为共产党“可以成为美国有效的盟军”。

然而,美国政府的行为最终辜负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诚希望,选择与中共处于对抗状态。在这次接待工作中,我们的干部获得了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锻炼了一批外事干部,像李克农、伍修权、耿飚、黄镇、姚仲明、韩念龙、黄华等。

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

1946年1月,在美国总统杜鲁门派遣的特使马歇尔的参与下,国共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办法的协议》。根据双方协议,由张治中、周恩来、马歇尔组成三人小组,同时在北平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简称军调部),负责调处国共双方的军事冲突,监督双方执行停战令。军调部由国民党方面的郑介民、共产党方面的叶剑英、美国方面的罗伯逊组成。

根据国共双方签署的《建立军事调处执行部的协议》中规定,军调部的工作主要是五项,即停止冲突、恢复交通、受降日伪、遣返日俘、整编军队,实际工作主要是前两项,尤其集中在停止冲突问题上。

军调部基本组织是执行小组,各地能否停止冲突,能否解决纠纷,全靠执行小组的工作与努力。因此,执行小组是军调部工作最基层、最重要的组织,负责军调部内的具体事务和实地监察各项协定的执行情况。截至1946年9月,军调部根据需要陆续向各地派出执行小组36个。

军调部工作的核心原则是“三方协商一致”(亦称“三方一致同意”)。但在当时情况下,国、共、美三方完全一致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最终,军调部成了一个你来我往但解决不了多少实际问题的事务性机构。

1947年1月29日,美国宣布“终止其对三人小组之关系和终止对军调部执行总部之关系”。次日,国民党政府宣布解散军事三人小组及北平军调部。随后,参加军调部及其执行小组的中共代表相继撤回。

中央外事组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1947年5月1日,根据中央决定,中共中央外事组在山西临县三交镇成立。工作人员由原中央军委外事组和从南京、上海、北平等地撤回的外事工作人员联合组成。叶剑英为主任,王炳南为副主任,马海德任顾问;下设三个处,即研究处、翻译处、新闻处。

中央外事组成立后,由于内战的关系,当时的外事活动不多,外事组的主要工作是搞调研和翻译工作。根据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的指示,叶剑英加强了外事组对国际问题的研究,积极做好向海外宣传解放区的工作。由于条件艰苦,对待国际问题主要通过收听中外文广播编辑新闻稿,供与外事组在一起的中央领导同志参考。

当时新闻处,一些懂英文的同志负责收听外国新闻广播并记录下来翻译好,每天印出两种。研究处主要研究国际形势、党的外交政策,负责编辑《美国手册》。翻译处负责翻译中共七大的几个主要文件,即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刘少奇的《论党》、朱德的《论解放区战场》等。

在当时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央外事组在后方相对宁静的环境中积极开展外事工作,鍛炼了队伍,培养了一批过硬的外交人才。

1948年春,中央外事组随着中央主要机关一起转移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将西柏坡附近的陈家峪作为驻地。随后,中央外事组的主要工作人员启程北上,其中一部分人进驻天津,另一部分人准备接管北平。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央外事组进入北平。一直到同年11月外交部成立,中央外事组才停止工作。

1949年11月8日傍晚,新中国外交部成立大会举行。外交部中的很多人都是跟随过周恩来转战武汉、重庆、延安、南京、北平的老部下。从这一庄严的时刻起,这些经验丰富的外事工作者又肩负起了更为艰巨的外交使命。

(摘自《党史博采》水新营)

猜你喜欢
南方局外事延安
外事之窗
南方局历史是一座富矿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戒急用忍 行稳致远——外事监管六大问题答疑
一组成功的“外事报道”出炉始末
抗战时期南方局的文化统战工作及其意义探析
中共中央南方局对中间势力的统战工作研究
口译不宜“任性”:基于语料库的外事翻译等效探索
走进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