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隐性债务严肃问责有何深意

2023-11-23 19:19
文萃报·周五版 2023年45期
关键词:政绩观财政部问责

11月6日,财政部网站发布《财政部关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的通报》,对2022年以来查处的8起隐性债务问责典型案例进行通报。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约38.9万亿元,控制在全国人大批准的限额(约42.2万亿元)之内。总体上看,地方债务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但还有一些隐性债务在统计之外,它们直接或者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以及违法提供担保等方式举借债务,一旦地方政府无力偿还,就有可能酿成风险。

从财政部公布的8起典型案例来看,隐性债务来源复杂,但城投公司债务是主要来源。比如,有地方要求省属国有企业垫资建设新增隐性债务,有的通过国有企业举债融资新增隐性债务等,有的以国有企业为主体融资借新还旧并作为化债处理造成化债不实等。这些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打折扣、搞变通的做法,严重影响了隐性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工作成效。

深究根源,一些地方和单位的领导干部政绩观存在偏差。在经济增长政绩考核下,有的地方超过财力謀摊子,过度举债谋“政绩”,无序举债搞建设;有的急于超前发展,只管举债建设、不考虑还钱;这几年,为了稳经济,还有地方扩大投资,使得债务规模增加,债务负担加重。对待这类现象,必须要从发展观政绩观上找问题根源,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有多大财力办多大的事。

不久前,财政部明确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做到“谁家的孩子谁抱”,而对相关责任人予以严肃问责,进一步彰显了对隐性债务问题终身问责、倒查责任的坚强决心和坚定意志。

最近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建立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长效机制,建立同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政府债务管理机制”,也释放出明确信号,要综合看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要从政绩观纠偏和问责角度考虑,更要建立长效机制,从源头上加以防范和化解。

(摘自《南方日报》11.7)

猜你喜欢
政绩观财政部问责
为民造福就是最大政绩——树立正确政绩观
让事故问责生威
树立正确政绩观
监督执纪问责如何“备豫不虞”
“滥问责”的6幅画像
树立正确发展观、政绩观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盐业落地生根
财政部会计司司处级人员名录
对“数字脱贫”要问责
财政部会计司司处级人员名录
财政部会计司司处级人员名录